我想改變中國的教育——一個學生在班主任會議上的吶喊

我想改變中國的教育——一個學生在班主任會議上的吶喊

又到了班主任例會時間,會議室除了班主任和相關領導,還有一個孩子——初三七班的粟婷同學。這還是一枚妥妥的學霸,也是學生會主席。

她雖然不在我的班級,但是她在年級一舉一動,我都是看在眼裡。我們每次見到,都會相視一笑。偶然我也會打趣地問候她一聲“最近又忙著拍攝呢”“考試又秒殺了很多人吧”。她總是笑一笑,露出兩個深深的酒窩,然後擠出幾個字“呵呵,還好”便從身邊溜走。

她總是面上帶笑的。這次她來參加班主任會,倒是新鮮事,這個方式很特別。但此刻卻見不到微笑,我更有了傾聽的勁頭。

她的發言主題是《聲》,心聲。她說為了這次發言,她主動懇求學生處很久,最終民主的學生處領導給了這次機會。

她從自己小時候的夢想講起“我的夢想是改變中國的教育”。這是一個當年被小夥伴們嘲笑的夢想。我想:一個被人嘲笑過的夢想是值得尊敬的。

她講到自己的愛好——攝影。她給我們播放了她組織年級週五集會的時候拍攝的一個微視頻,視頻的主題就是“心聲”。無論從拍攝技巧、後期剪輯製作,於我看來,水平都是一流。

孩子都不僅僅會讀書,也不應該僅僅只會讀書呀!有想法,還要表達,這才是陽光學子。

她講起自己當年跟父親講起自己的愛好和想法,父親像中國很多家長一樣回了她一句話,“孩子懂什麼,不認真學習,整天想那些沒用的”,她回到家蒙著被子哭了幾個小時。而她講起這句話的時候,她頓時無語凝噎。

她說:“記得從七歲起,我的爸爸媽媽幾乎就沒有牽過我的手,沒有抱過我了!他們對我的所知只有成績”說著她有點哽咽。她說她其實只是想跟父母的關係更親近一點,多傾聽一下她的想法,能有哪怕一點點的理解和支持。誠如是,“我可能就是另一個不同的卻精彩的我”。

她說,小孩子無能為力,只能站在這裡懇求各位老師,跟家長們說一說,孩子的話家長不聽,但是老師的話家長還是聽的。說著,在座的班主任一陣笑。我想起聖埃克絮佩裡的那句話:“大人無非就那樣,你無法要求他們別的樣。孩子對大人應該持寬容態度

。”

家庭心聲是她要表達的,但是,她也想對學校、對老師說幾句。“百外是我遇到的最溫暖、人性的學校”“這裡的老師、學生、活動都那麼豐富”......

她說,學校的每個老師的教學內容都是統一的,方式是固化的,一些本來很有意思的學科、很有意思的知識都被限定了模式,慢慢就沒有意思了。“講解知識點、作業鞏固、背誦”“時間地點、起因過程、結果影響”......應該允許不同的教育方式,應該多一些拓展,應該讓孩子有探討的時間。

她講到學校的作業質和量。質不止體現在知識點的鞏固上,還應有自主性的問題;量也不僅僅停留在千人一作,應該因材施業......

她說得很理智,很鏗鏘。我想她的意思很明確:接受並肯定我現在擁有的一切,但是隻希望有人能聽聽他們的心聲,傳達要他們的心聲,他們只需要哪怕一點點的被傾聽、被理解、被支持、被尊重,他們都會是不同的,至少不會是僅僅是“大人希望的那樣”“教育希望的那樣”,還會有“自己希望的那樣”。

我在跟我的學生講起這個故事,他們都仰頭、張嘴、沉思,聽得入神。也許能觸碰到心靈。我也硬著頭皮交流了幾點看法。

1.教育永遠落後於現實生活。這告訴我們,就算我們在上著課的時候,現實生活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前兩天看了一篇文章,觀點是“英媒稱中國留學生渴望回國,憂心跟不上中國速度”。中國速度如此迅猛,落後於現實生活的教育更是跟不上。而現在的孩子進步太快、接受能力、接受範圍太廣,每天都不同。但是,我們的很多家長、有些老師卻改變太少、進步太慢,甚至拒絕改進。這樣,家長(大部分)和老師(小部分)跟不上教育,教育跟不上孩子,孩子跟不上現實生活。

2. 孩子教育和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是大人的事,這是不能忽視事實;教育孩子是全社會的事,家庭優先、學校關鍵、社會影響。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是愛。愛就是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那麼教育就是在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3. 要改變,先經歷。沒有經歷就沒有發言權。既然我們想改變這個教育,當然首先經歷這場教育;既然我們對父母有看法,那麼請你告訴自己以後不能成為這樣的父母,或者,你做了父母以後還能記得當年自己的想法。

4. 要改變,儘管去做。魯迅先生說: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那麼,想了,就去做。做著做著,就順了;做著做著,就變了;變著變著,就有意思了。想,不如做;做,總有辦法。改別的難,改自己容易。

5. 教育方式不等於教育,也不等於教育體制。我們在抱怨著中國的教育體制,覺得是逼迫教育;孩子也抱怨,覺得中國的教育就是讀書、考試、升學。從這裡看來,大家抱怨的其實只是學習,學習的方式;推而廣之,大家抱怨的,也不是教育體制,而只是教學方式罷了。所以,當我們對現在的教育不滿,那就改變一下自己的學習方式,改變教學方式。

6. 應試不是教育。應試教育的概念在日益近乎的國民教育意識中依然根深蒂固,但是應試不是教育,只是教和學結果的一種檢驗方式。所以應試教學,是一種應試的意識和心理,頑固不化,死而不僵。改變教育,就改變我們的教和學的方式,改變我們的意識和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