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條約,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常見的概念之一。簽訂條約需要舉行國際會議,條約的簽訂也標誌著國家之間邊界的確立,而這一解決國際爭端的觀念便源自《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於歐洲的三十年戰爭之後,法國、瑞典、荷蘭是戰勝國,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是戰敗國。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意義不僅在於結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包括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帝國)的霸權,更重要的它是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分界的標誌性事件。從此,國際會議和簽訂條約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主要方式,民族國家的主權、信仰開始被尊重,它是現代國際關係體系的源頭和雛形。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對於今天的世界來說,這一國際體系確實源自歐洲,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國古代史的話,便會發現我國曆史上也曾有一段與之相似的歷史,只不過結局迥異。

1、宋、遼的戰與和

公元907年,萬國來朝的大唐帝國滅了之後,我國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也就是說,再無一個政權能夠成為天下之主。

此前,東亞只有一個皇帝,其它政權只能稱王。此後,各國紛紛稱帝,大唐帝國所建立的華夷體系逐漸解體。

公元907年,大唐滅亡的同一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稱可汗。9年後,公元916年,阿保機正式稱帝,這便是遼朝。

宋朝的建立比遼朝晚了半個多世紀,但這並不表示大宋官家不想恢復漢唐威儀,這從趙光義在滅了北漢之後立即乘勝北伐遼國便能看得出來。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雍熙北伐


同樣是太宗,趙光義顯然不及李世民。李世民在受到渭水之盟的恥辱之後,終能北滅東突厥、薛延陀。而趙光義做了兩次努力,但都失敗了。

  • 第一次北伐——公元979年

這一年,趙光義率大將潘美圍攻北漢國都太原,在擊敗了遼國援兵之後,徹底滅了北漢。勝利給了趙光義信心,他打算乘勝追擊,北伐遼國收復燕雲,並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

最終,宋軍在圍攻燕京之時與遼軍在高粱河畔激戰,此戰宋軍戰敗,趙光義中箭,倉皇南撤。

  • 第二次北伐——公元986年

這一年,趙光義趁遼國新君初立,率三路大軍北伐,史稱“雍熙北伐”。此戰,由於東路軍曹彬冒進,後在岐溝關被遼國名將耶律休哥擊敗而導致全局戰敗,楊家將的故事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雍熙北伐失敗後,宋朝不敢再北伐,從此由攻勢轉為守勢。

  • 《澶淵之盟》——宋遼的和約

宋遼之間的戰爭持續了25年(公元979-1004年),最終在宋真宗時期簽訂了和約,這一年是公元1005年,和約便是澶淵之盟。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和約的內容主要就是兩條——劃定國界和確定賠款:

其一,宋遼以白溝河為界;

其二,宋每年向遼繳納“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是不是與近代的條約很像?遼國在我國曆史上大約是最有信用的遊牧民族了,簽訂和約之後,說不打就不打,宋遼之間從此持續了百年的和平。

2、宋、西夏的戰與和

與對遼國的態度不同,宋朝其實一直並不把党項人放在眼裡,党項人在唐末平定黃巢之亂中崛起,被唐朝封為夏州節度使,宋朝因之。

趙光義在滅了北漢之後,也想趁勢把夏州也收了,然而事與願違,宋軍不僅打不過遼軍,連党項人也打不過。

至趙光義的孫子宋仁宗時期,党項人首領李元昊決定同時放棄唐朝賜的李姓和宋朝賜的趙姓,自立為帝,這一年是公元1038年,西夏至此建立。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宋仁宗大怒,發兵攻打西夏李元昊。宋夏打了三仗,宋軍三戰三敗。

  • 1040年,三川口戰役

此戰,宋將劉平戰敗被俘,宋仁宗極為恐慌,甚至在潼關設防,準備不得已時放棄關中。

  • 1041年,好水川戰役

此戰,雖然有范仲淹和韓琦主持西北軍事,但宋朝依然潰不成軍,宋將任福陣亡,宋朝上下再不敢言戰。

  • 1042年,定川呰戰役

這一戰,宋軍近萬人,馬六百餘匹,全被被殲滅。之後,西夏大軍長驅直入,兵臨渭州。李元昊甚至用“詔書”的形式告諭大宋子民:

朕欲親臨渭水,直據長安。

  • 慶曆和議

打不過,宋仁宗只能求和了。於是,在討價還價中宋夏最終在1044年簽訂了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約的內容主要是三條:

其一,西夏去帝號,稱“夏國主”。

其二,西夏在戰爭中佔領的宋朝領土從中間劃界,其實就是割地。

其三,宋朝每年送給西夏“歲幣”二十五萬(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

割地、賠款,宋朝唯一得到的“好處”就是西夏名義上放棄了帝號,其實李元昊觀其國門來依然稱帝。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至此,以“澶淵之盟”和“慶曆和議”為標誌,宋、遼、夏建立了穩定的“國際”體系。只不過這一“國際”體系只是個案,並未成為當時處理各“國”之間的準則,從宋朝本身來說,其實也是不甘。

3、我國沒有發展出民族國家,天下觀才是主流

與宋、遼、夏相爭的同時,越南於公元980年獨立,黎桓稱帝。次年,黎桓擊敗了宋軍,宋朝承認了越南的獨立,封其為“交趾郡王”,也就是說越南從此由直屬中原王朝變為藩屬。

唐亡之後,朝鮮由王建在918年建立高麗國,史稱“王氏高麗”,從此朝鮮徹底獨立出中原王朝之外,朝鮮名義上向北宋、遼、金等稱臣。

唐朝之時,大理之地是南詔國,其國君只稱王,而唐亡之後,這裡大理國段思平也正式稱帝,時間是公元937年。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於是,天下稱帝者越來越多,與漢唐相比,宋朝的問題不是不能收復燕雲,而是當年的華夷體系已然解體,大宋官家只是天下的其中一帝。

不過,我國最終並未由此發展出歐洲意義上的“民族國家”。雖然說當時宋朝是漢人,遼國是契丹人、西夏是党項人、大理是白族,但對當時影響最大的依然是大一統的“天下觀”,只不過這些政權都無力實現而已。

4、蒙古人成為終結者

假如沒有一個政權能夠破局,我國是否會像歐洲一樣成為一個列國並立的局面呢?我覺得不是沒有可能。

宋朝沒有動力和能力,遼國安於現狀,西夏、大理偏安一隅,至於朝鮮、越南已經開始了自己的發展道路。

最終,蒙古人成為終結者,其將女真人的金國、契丹人的西遼、党項人的西夏、漢人的南宋、白族的大理、藏族的吐蕃全部統一在了一個政權之下,這便是元朝。

宋、遼、夏之間的戰與和——中國古代版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如果沒有元朝,我國的發展方向會怎樣?宋朝其實也被認為是我國的“文藝復興”時期,最初復興的是古文(與駢文相對的散文),後來便是儒學,並創建了理學。

我們再看歐洲,但丁生於公元1265年,這是南宋末年,也就是說西方的文藝復興其實出現在我國的宋末元初。蒙古人離我們太近,離歐洲人太遠。蒙古人使我國重現大一統,而止步於東歐使當時的西歐成為文明世界的碩果僅存。

蒙古人崛起之時的世界有兩條路,我國和歐洲走的路完全不同,從此決定了今日的世界格局,是福是禍?讓時間來證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