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各位家長大家好,我是專注家庭教育的戴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除了提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提大小不一的各種要求,在滿足要求和不滿足要求之間,大部分家長總是無法做出最合理的決策,其實在要求之中,蘊含了一個對於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忍耐。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會孩子懂得忍耐。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美國心理學專家的跟蹤實驗。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鎮小學的校園裡,一個班的8個學生被老師帶到了一間空房裡。然後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他給每個學生都發了一粒包裝精美的糖果,並告訴他們:“這糖果屬於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再吃,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說完,他就離開了。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有的孩子抵制不住糖果的誘惑,剝掉糖紙,吃掉了糖果。接著更多的孩子吃掉了自己的糖果。到最後,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剋制自己,等40分鐘後那個陌生人回來,得到了獎勵。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陌生人跟蹤這些孩子20年,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學生,數學、語文的成績要比那些沒有延遲滿足的學生平均高出20分;參加工作後,他們也很少在困難面前低頭,總能走出困境並獲得成功。

這個實驗似乎告訴我們:更善於調節和剋制自己情緒、懂得忍耐的孩子,有更大的成功的希望。這是因為,自制力這種品質對於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看到,在生活中,那些事業有成的人,總是能夠把一個個小的慾望累積起來,成為不斷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再看看那些一時衝動犯罪的人,常常是由於不能剋制自己一時的慾望,而做出了害人害己的行為。

和這個跟蹤實驗中孩子吃糖果類似的案例,在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在現代家庭環境中,物質生活豐裕,往往造成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愛。在此和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姐姐家,我自己親身經歷的一個故事。

在去年的一次家庭聚會中,大姐和大姐夫邀請家裡的兄弟姐妹還有爸爸媽媽去他們家裡吃飯,原本是一個很平常的聚會,可是在吃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些小插曲。在大家的心目中,去大姐家裡吃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為飯菜都非常地美味可口,我姐夫的媽媽擁有過人的手藝,燒得一手好菜。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可是當大姐的小兒子上桌,看到桌上沒有他喜歡吃的菜時,就開始發牢騷,大姐和姐夫就有意識的和他講道理,告訴他吃飯不要挑食,這個時候讓大家感到意外的一幕發生了,孩子直接起身離開,走到沙發拿起遙控器,一個人坐在那裡看電視。大姐和姐夫就說不管他,讓他餓著不會怎麼樣,我們沒有說話,但是心裡也認同這個做法,對於孩子的任性和挑食,這個時候不能慣著。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但是作為奶奶的親家母卻不忍心,看到孫子不喜歡吃自己的菜,就起身走到孫子面前詢問要吃什麼,然後重新做了一個菜,把飯和菜端到茶几上,讓他一個人在那裡吃。這個時候我看到姐姐和姐夫臉上有苦說不出的無奈,似乎除了保持家人團聚的喜悅,默默吃飯成了大家的共識。

其實,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類似的例子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爺爺奶奶甚至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無論吃的喝的、玩的看的,孩子只要一要求,馬上就設法予以滿足。而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這樣一個觀念:

自己想要的東西總是可以很容易地得到。這會導致孩子不懂得生存的艱難,不懂得獲得許多東西是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或耐心等待的。

如果孩子想要任何東西,父母都立刻滿足。就無法使孩子學會忍耐,孩子就不懂得剋制眼前的慾望,去爭取更大的成功。同時,想要什麼馬上就能有什麼,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而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到了社會上他們會發現,許多東西並不是唾手可得的,也沒有人為他們去獲得,而自己卻沒有養成必要的努力與忍耐的性格。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現在許多孩子的身上,都表現出缺乏耐性的特點。比如,只要對自己有利就不顧是非地盲目行動;不會謙讓,沒有耐心;念不完一本書,寫不完一篇文章,稍微挨批評就出走;幹什麼事情都想讓別人幫忙;動輒打人罵人,容易衝動;等等。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教育家盧梭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不懂忍耐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就要對孩子的要求“延遲”一下“滿足”

比如,孩子要一件高檔玩具,父母不要馬上給買。但是可以通過給孩子佈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完成這些勞動後,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然後讓孩子用這些錢去買玩具。經過這樣的教育,能使孩子樹立起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的精神,而避免成為好吃懶做、只知向父母伸手的“公子哥”或“大小姐”。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父母還要善於製造一些機會,讓孩子學會等待。比如:外出遊玩時教孩子遵守秩序,學會排隊等待;平時有意識地讓孩子裝配和修理一些日常用具;學做一些不太簡單的菜;動腦筋玩一些比較複雜的智力遊戲。這些都可以讓孩子明白,許多事是急不來的,功夫到了才能“自然成”。可以說,等待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課。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延遲滿足的另一個意義在於教孩子學會珍惜。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實現了目標以後的感情波動,往往同期望值成正比。當望眼欲穿地渴望一樣東西,經過長久期待終於得到,心情會很激動,滿足感會很強;相反,如果想要的東西立刻就得到了,在心情上就會比較平淡,而不容易產生珍惜之情。所以,為了讓孩子懂得珍惜,也不要總是很快地滿足他。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用我們平常的話說就是“忍耐力”: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在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過程中,實施起來最難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判斷哪些是需要延遲滿足的需求?另外一個就是孩子不配合哭鬧怎麼辦?針對這兩個問題,其實處理起來很簡單。

關於第一個問題,在生活中孩子對於家長的要求,主要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滿足生存需求的要求,比如吃飯、穿衣服、喝水、體育運動等,另外一個就是發展類或者獎勵類需求,比如玩具、禮物、高檔文具等,而對於孩子延遲滿足的,應該以發展類和獎勵類需求為主,根據每個孩子不同,家長可以靈活機動的去做選擇,畢竟每個孩子的需求都有差異。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關於第二個問題,如果還在在沒有得到即時滿足就出現哭鬧的情況,相信這個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家長大可不必理會,讓他哭等他哭累了,再和孩子提要求講道理,並制定好相關的滿足約定,並一次一次的重複,孩子今後再碰到這樣的情況,就會直接和家長商量,因為他知道哭已經沒用了。在這裡最難的就是看不得孩子哭,但是有的時候還是要忍一忍,只要孩子哭的不影響健康,就沒有問題,切記要有家長在旁邊看著,不要多,一個就好。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家庭教育的環境可能比任何一個教育都更復雜,因為有太多的人介入,也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無論是隔代教育的溺愛,還是夫妻雙方對於孩子教育理念的不認同,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家庭教育的結果。

因此,作為家長應該在家庭教育這個問題上達成共識,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加全面和一致的教育方式,而且也能夠避免在日後生活中,因為孩子教育而產生的教育矛盾,甚至是在孩子面前暴露出來了的家庭糾紛。

專家20年跟蹤實驗發現,懂得忍耐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他的意識沒有成年人那麼複雜,有的時候非常簡單,簡單到為了一個玩具一個晚上睡不著覺,半夜還做夢在那裡偷著笑,這也是很好孩子容易“一根筋”的原因,這並不是不好的事情,只是家長要善於引導,善於幫孩子發散思維,孩子就會越來越好,還是那句老話,教育就是一場馬拉松,沿途風景很美麗。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能給在家庭教育一線奮鬥的家長朋友更多的幫助,謝謝大家對我的關注和支持,有什麼其它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給我私信,我將一一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