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人們沒有太多的糧食所以多會將番薯和土豆這種澱粉含量比較高的食物當做是主食,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人們飽腹的重要主食。番薯原產自美洲,在明代由東南亞傳入我國,後來被人們大面積的種植,因為在饑荒的年代番薯不僅能夠飽腹它的種植還不與水稻等其他傳統農作物的爭奪土地。
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種香甜可口的美食。有學者認為,番薯自東南亞傳入甚至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因為大面積的開荒種薯,使得中國的人口繼續增加,樹林也變得越來越稀少環境更加惡劣,但是在饑荒的年代番薯的確解決了饑民的糧食問題。
在潮汕,番薯是當地最主要的雜糧,甚至是一些不太適合種植水稻的地區,番薯更是當地的主食。番薯的吃法很多,像比較常見的是煮番薯糜,煮這種糜是很講究的,要先將番薯的外皮刮掉,最好是不用削皮刀刨皮,要用小刀上的尖銳利器垂直的拿在手裡輕輕的颳去表面的薄皮。
然後將削好皮的番薯洗乾淨,拿在手裡用大刀過程滾刀塊,將做好的番薯直接倒入白糜中。這樣的刀法在潮汕被叫做“格”。潮汕人認為這種“格”出來的食物要比普通用刀切出來的食物煮熟以後更加容易入味。除了番薯以外像蘿蔔,竹筍等食材在切塊時也會使用到這種刀法。
用番薯煮粥或者是煮飯,切好的番薯塊要與米一起下鍋這樣才能夠同時煮熟,除了切成番薯塊兒以外,還可以將番薯擦成絲來製作糜,這樣做出來的糜也叫做“番薯絲糜”。如果要製作番薯絲糜,超好的番薯絲要等到米煮熟了以後才可以下鍋,否則太早下鍋就會導致番薯絲太爛難以成行。
番薯米不像其他的糜,它是不需要進行調味的,因為番薯本身就帶有獨特的香甜,只需要像白糜那樣做好以後搭配雜鹹就可以了。好想吃番薯糜的習俗已經流傳了很多年了,大概是在以前大米的數量比較少,在煮糜時加入番薯就可以節約大米,又能夠為白粥增添味道,一舉兩得。
番薯出了與粥搭配,還可以單獨烹煮,烹煮番薯的方法很多,大約有四種“一烳二搭三熻四煠”。第一種方法叫做“烳”,它在中國古一語中的意思是“火貌”,像將田地焚燒的稻草又被叫做“火燒烳”,這樣的方法用在煮糜上就被叫做“烳糜”,是將番薯放入火裡面燒,然後用土蓋住,將番薯燜熟。
“搭”就是不去掉番薯的皮,然後切成厚片,放在炒鍋平鋪,在鍋的中間加上水,然後蓋上蓋子,燒大火將水煮開然後再改成小火。如果水和火的溫度控制得好的話,等到番薯片熟了以後,鍋裡的水剛好被吸乾了,接觸到鐵鍋的那一面外表微焦,小編認為這樣做出來的番薯味道真的不遜於烤爐烤制的。
用“搭”的方式做出來的番薯片,吃起來脆脆的味道非常奇妙,接觸鐵鍋的一面香脆,而另一面卻保留了番薯的香甜原味,這樣的方式一滴油都不用加,只需要十分鐘就能夠烹飪出簡單的美味。
“熻”其實就是將番薯帶皮煮的一種烹飪方式,除了比較常見的熻番薯以外還有熻芋熻玉米等等,它與我們平常的煮不太一樣,鍋中加的水要儘量的少,而且在煮的過程中不能揭蓋,等到番薯熟了以後鍋中的水應該是所剩無幾或者是已經沒有了的。“熻”這個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悶熱的意思。
熻番薯正宗烹飪方式它的烹飪要領就是要加入少量的水,然後小火慢煮,用少量的水將食物燜熟。為了能夠使番薯脫離水,可以在鍋底先放上一層隔離或者是一個碗碟,這樣就有半蒸半煮的意思了,但是熻番薯它的烹飪時間要比蒸快,而且更節省燃料,這樣做出來的番薯能夠保持本身的原汁原味。
“煠”他的烹飪要領是要將番薯去皮切成小塊兒小火慢煮,與“熻”的做法不同的是這種方法要將水儘量的莫過食物,像我們平常的煠魚飯和雞蛋用的都是這種烹飪方法,這種方法煮的時間要久一些,火候也一定要足,這樣製作出來的番薯也被叫做“煠番薯湯”,在煮熟了以後也要進行調味。
除了上面的四種方法以外,但是還可以做成羔燒番薯或者是反沙番薯,除了這些還有一種和番薯有關的產品番薯粉條,這是傳統的番薯深加工產品,要先將番薯磨製成薯粉,然後用水進行反覆的清洗過濾,將番薯澱粉洗出靜置沉澱不會得到薯粉,將薯粉擠幹水分以後捏成麵糰貼在牆壁上曬乾就做成了番薯粉條。
今天的文章小編向大家介紹了潮汕地區的食用番薯的習俗,大家喜歡這種香甜的食物嗎?如果喜歡的話就點個關注吧,或者是給小編留言哦。今天的文章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