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岳飞抗金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岳飞一生,曾四度北伐,为大宋收复失地,无奈当时的宋高宗偏安一隅,一心求和,最终岳飞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风波亭内,秦桧也因此受万世痛骂,岳将军赫赫威名,却昭如日月,受万世景仰。

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无人不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岳飞之后的宋宁宗朝,同样有一个数度挥师北伐,为大宋收复失地的将军,最终的结局竟也和岳飞一样,在皇宫内的玉津园,惨遭暗杀。

因为生前曾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为敌,他死后,在理学家们编撰的《宋史》里,将其与秦桧并入于奸臣传中,以至于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里,开篇就通过郭啸天之口,公然将其贬斥道:

韩胄这贼宰相,哪一个不说他是大大的奸臣?说到祸国殃民的本事,跟秦桧是拜把子的兄弟。

郭啸天口中的这个韩胄,就是南宋著名宰相韩侂胄(tuō zhòu)。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这韩侂胄,是正宗的皇亲国戚,他是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宪圣皇后吴氏的外甥,恭淑皇后韩氏的叔祖。

因为是皇亲国戚,所以他进入仕途,自然也早,历任閤门祗候、宣赞舍人、带御器械。淳熙末年,官至汝州防御使、知閤门事。但是这些官职,更多是为皇家服务性质的小官,比如宣赞舍人,掌传宣赞谒之事;知閤门事,亦是掌管朝会、游幸、宴享礼仪等事的。

韩侂胄的真正发迹,要等到绍熙五年。

这年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素来与父亲不和的宋光宗,竟拒绝主持丧礼,时任知枢密院事的赵汝愚,联合韩侂胄、郭杲等人,决定发动宫廷政变。

之所以赵汝愚要拉上韩侂胄,当然是因为他是当时已是吴太后的外甥。

这年七月,吴太后以太皇太后名义,直接让宋光宗下课,由太子赵扩继位,是为宋宁宗。

成功发动宫廷政变后,本就奔着节度使官位去的韩侂胄,满以为事成之后,定能得偿所愿,谁成想,这赵汝愚,一句“

吾宗臣也,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让韩侂胄气个倒仰,却又无可奈何,最终只官升一级,授宜州观察使。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好在这韩侂胄,在宫中,本就负责传达诏书旨意等事,成天在领导跟前办事的,人说见面三分情,何况是日日见面的,所以为人机敏、手眼活络的韩侂胄,逐渐取得宋宁宗的亲近和信任。

一朝权在手,便把仇来报。仗着有皇上恩宠的韩侂胄,开始等待报复赵汝愚的时机。

当时的赵汝愚,任右丞相,因为没有左丞相,他一相独大,很快就推荐了自己赏识的理学家朱熹,担任皇帝侍讲。

这朱熹也精,很快就看穿了韩侂胄的居心叵测,于是向赵汝愚提建议说“当用厚赏酬其劳而疏远之”,结果赵汝愚听不进去,说这厮还能反了天不成?

结果这韩侂胄还真就反了天。

他先是将在朝中与之为敌,多次在朝堂之上攻击弹劾他的政敌朱熹、黄度、彭龟年等人,都陆续贬斥出朝,然后又在知閤门事刘弼的建议下,将监察御史吴猎罢了官,直接换上自己的亲信刘德秀、杨大法、刘三杰三人,担任御史,逐渐控制言路,这样,宋宁宗再也听不到对他不利的言论了。

然后他又将参知政事京镗引为同党,最后万事俱备,韩侂胄终于亮出了杀手锏,直接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称赵汝愚以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于是宋宁宗遂免去赵汝愚的丞相之职,将他外放为福州知州。

这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实在是高明,你不是说外戚不可言功吗,那我也给你来个宗亲不可为相,谁让你也姓赵来着?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成功罢相后的韩侂胄,真是眼前无人天地宽,大权在握的他,开始全面开启他的复仇计划。

首先,他指称理学是伪学,然后派人在朝堂之上,弹劾赵汝愚放任伪学泛滥不管,有十不逊之罪,很快,赵汝愚就被贬到永州,在去往永州的途中,又因病滞留衡州。

在衡州,韩侂胄密令衡州守臣钱鍪,将其毒死,以绝后患。

解决了赵汝愚后,韩侂胄又故伎重演,先提拔亲信沈继祖为御史,然后通过他弹劾朱熹有十大罪,于是贬官在外的朱熹又被免去所有官职。

庆元三年,韩侂胄又令刘三杰入宫奏称,伪党已演变为逆党,宋宁宗遂下令禁绝理学。

这般胡作非为,最后连民间人士都看不下去了,庆元六年,婺州名士吕祖泰上书朝廷,认为不可禁绝理学,并言辞激烈称,应诛杀韩侂胄,以谢天下。

这般不计后果大胆上访的孟浪之举的最终结果是,韩侂胄大怒,将其施以杖刑,流放钦州。

从此,这大宋的朝堂,终于变成韩侂胄的一言堂。

铲除了前行路上的诸多羁绊之后,一向主战的韩侂胄,开始了他北伐收复失地,以期建立盖世功名的千秋大业。

因为宋朝一向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所以主战派在大宋,向来没有市场,更难图大事。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自韩侂胄执掌朝政大权后,主战官员陈贾、吴曦都陆续被起用,连我们最熟悉的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出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于是乎,朝野上下,主战之声,一浪高过一浪,连当时的学生写作文,也要动辄来一句“乘机以定中原”,以证明自己志向远大、政治站位高。

同时为了提振士气,鼓舞主战派的军心民心,韩侂胄还于开禧元年,请求皇上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削去秦桧王爵,改其谥号为谬丑,积极争取朝野上下主战派的全面支持。

然后于开禧二年,正式北伐。

韩侂胄命吴曦兼任陕西、河东路招抚使,郭倪兼山东、京、洛招抚使,赵淳、皇甫斌兼任京西路招抚使、副使,兵分三路,对金人不宣而战。

这年四月二十六日,东线郭倪部将毕再遇、陈孝庆收复泗州、虹县。

四月二十七日,中线许进攻克新息县,孙成收复蔡州褒信县。

初战告捷。

五月,宋宁宗正式下诏伐金。

在六合战役中,毕再遇所率宋军,大败金兵,迫使金军三易主帅。

然而正当形势一片大好时,宋军却出现了内奸,这个人就是吴曦。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身为四川宣抚副使的他,不但无意北伐,还暗中派门客姚淮源,把关外阶、成、和、凤四州献给金国,请求金国封其为蜀王,企图在西线四川割据称王。

与此同时,在东线的丘崈,也多次秘密遣使与金军谈和,擅自停战。

开禧三年正月,叛将吴曦公然在四川称蜀王,并建行宫、置百官。

北伐日益艰难的韩侂胄,于是请求皇上罢免了丘崈,改命张岩督视江淮兵马,自己又捐出家财二十万,用于军需。

这番换将疏财后,不久,事态开始出现转机,在四川称王仅四十一天的吴曦,最终被四川抗金军民斩杀,然后宋军又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宋将李好义出兵收复西和州。

张林、李简收复成州。

刘昌国收复阶州。

张翼收复凤州。

至此,叛将吴曦主动献出的关外四州,全部被收复。

不久,孙忠锐收复大散关。

然而就在形势又是一片大好之时,幺蛾子又出来了。

这一次是安丙。

就在孙忠锐收复大散关后,嫉贤妒能又一向与孙忠锐不和的安丙,公然指使杨巨源,伏兵杀了孙忠锐。

这安丙是何许人也?

这人原是吴曦部下,吴曦在四川称蜀王时,他还担任过吴曦的丞相长史,后又因诛杀吴曦有功,升任四川宣抚副使。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这吴曦原先还有个部下叫王喜,这人又与李好义有仇,也指使其党羽刘昌国在酒中下毒,毒死了李好义。

被安丙当枪使的杨巨源,不久后又被安丙指使人,诬蔑他欲谋乱,然后又火速派人直接将其逮捕,并押送至阆州狱,在押送途中,又派人将其杀害,然后竟以自杀上报朝廷。

为杀人灭口,这安丙胆子,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啊。

这一番自相残杀后,二度北伐之功,再次化为烟云,大散关得而复失,再度被金兵占领。

而在朝堂之上,形势同样严峻,自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病逝后,擅于权术的杨贵妃,被立为皇后。

这杨皇后,与其兄杨次山,还有时任礼部侍郎的史弥远,都是激烈反对韩侂胄,铁杆的的投降派代表人物。

还有这杨皇后在被立为皇后之前,韩侂胄是强烈反对的,他主张立温柔和顺的曹美人为后,结果没有成功,所以这杨后自然和韩侂胄结下了冤仇似海深。

因为屡次出征不利,不得已,韩侂胄遂派方信孺至金议和,这金人一看大宋主动派人前来议和,当然狮子大开口,直接索银数千万,并放话说,若称臣,以江淮为界;若称子,以长江为界。

这番对大宋的羞辱,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后还要求必须斩杀韩侂胄,函首以献,增加岁币,方可议和。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这韩侂胄一听大怒,立即上书宁宗,请求整兵再战,并且准备起用已经六十八岁的辛弃疾,任枢密院都承旨,指挥前方战事,代替原先贪腐成性的苏师旦,可是辛弃疾还未赴任,就病逝于家中。

与此同时,朝中投降派开始大肆活动,杨皇后更是夜夜给宁宗吹枕边风。

自兵兴以来,蜀口、汉、淮之民死于兵戈者,不可胜计,公私之力大屈,而侂胄意犹未已,中外忧惧。

一边是出征将帅乏人;一边是朝中群小如虎狼,此时的宁宗,其实左右为难,他要说不战,明摆着别人骑在你头上撒尿,你还得鼓掌说好;他要说战,却又力不从心,在内心深处,早已打了无数遍退堂鼓。

于是,岳飞式的悲剧,再次降临到韩侂胄的头上。

开禧三年十一月三日,中军统制、权管殿前司公事夏震,在史弥远等人的指使下,于韩侂胄上朝时突然袭击,将其劫至玉津园夹墙内暗杀。

韩侂胄被杀死后,他们才向宁宗上报此事,当然是先斩后奏,可是宁宗也不追究,因为这本就是皇上默许的事,只是不好明说。

与金人这一战,只有韩侂胄死,才对各方都好交待,对内,又是投降派的天下,皇帝可以继续安享太平、不思进取、醉生梦死;对外,君臣齐了心花钱买平安,再不会有人强出头。

韩侂胄死后,军政大权全归史弥远,对金人,再增岁币三十万,赔银三百万两,并按照金人要求,破韩侂胄棺木,将其头颅割下,函首送金,是为函首安边。

这还不算完,因为在生前反对打压理学人士,在入元以后理学人士修撰的《宋史》里,这帮道学家们公报私仇,直接将韩侂胄与秦桧并入《奸臣传》,所以我们这才看到金庸先生的小说里,郭啸天口里的那一句“韩胄这贼宰相,哪一个不说他是大大的奸臣?

这真是千古奇冤!真正应与秦桧并入奸臣传的,其实正是史弥远。

好在公道自在人心,韩侂胄死后,有太学生公然作诗讽刺朝廷道:

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

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

而金人对韩侂胄的处理方式,却与当时的宋朝形成鲜明对比:

侂胄首将入伪境,彼中台谏交章言,侂胄之忠于本国,乃诏谥为忠缪侯,以礼袝葬其祖魏公(韩琦)茔侧。


是,在金人眼里,他是忠于故国的将军,是大宋的忠臣,可是他这一腔忠义之气、铮铮报国之心,终究是错付了。


为岳飞平反,重用辛弃疾,北伐抗金的他为何是金庸笔下的奸臣?


他这一生,前半生,有如一场又一场宫斗剧,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刀刀封喉的官场,他是强者胜者王者,虽算不得光明磊落,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亦是情非得已;后半生,他是北伐将帅,为岳飞平反,向金人宣战,那立誓要“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豪情壮志,点燃沸腾了无数做梦也要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大宋军民的心。

毕再遇六合一役,大败金兵,我们欢欣鼓舞;李好义等将帅成功收复关外四州,我们又觉胜利在望,满以为大宋历史即将被改写,谁成想,后来是安丙乱、好义死、师丹贪、稼轩逝,将帅出征再无人,北伐一梦终成空。

我们当然可以指责韩侂胄,将帅乏人又用非其人,自吴曦叛、丘崈和之后,他终至一败再败,可是他的那一腔报国之情、那一颗抗金之心、那一统山河之志,万代千秋,亦昭如日月,绝不是后世三两曲笔文人,单凭“奸臣”二字,一篇《奸臣传》,轻易便能掩盖得了的。

韩侂胄。

他本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英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梦堂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