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西南邊疆又起風雲。印度響應美國在太平洋對我國展開的咄咄逼人的戰略攻勢,也在拉達克地區屯兵近20萬,極大地威脅了我國西部國家安全。分析印度在拉達克的兵力分佈,我們會發現,自列城沿西約克河谷往北到德普桑平原沿線,尤其為印軍兵力部署的重中之重。這其實和一條重要的交通動脈息息相關,這條大動脈,即塔里木盆地到列城的古商道。其路線為由皮山縣往南經桑株或者克里陽等山谷翻越崑崙山而到賽圖拉、三十里營房一帶,然後往南經喀喇崑崙山口、德普桑平原,接西約克河谷(Shyok river),經羌山口(Chang la pass)或者瓦力山口(Wari la pass)等而達列城盆地。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喀喇崑崙山古商道

這條古商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自古以來,由我國的南疆地區南下印度次大陸常走兩條路線,其一為由我國的塔什庫爾幹往南經明鐵蓋或者紅其拉甫山口,沿罕薩河谷、印度河谷南下至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從而進入印度次大陸,這條路線即現代的中巴國際公路;其二則是由塔里木盆地的皮山縣往南經喀喇崑崙山口到列城,再經克什米爾谷底到印度的路線。兩條路線中,前者較平易,但常發生動亂而不安全;後者雖艱險,但比較安全。故人們在承平時期,則常走前道,而在動盪時期,則改走後道。這條路線不僅為商貿大道,更為重要的用兵路線,在明代時期,處於塔里木盆地的葉爾羌汗國曾由此道征伐拉達克;在清代時,此線為清帝國防禦大小和卓南逃的重要方向;而在晚清、民國時期,英殖民者又沿此道往我南疆地區擴張。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南疆地區南下印度次大陸的兩道

這條路線中,可以喀喇崑崙山口分為中、印兩段。清代時,喀喇崑崙山口又叫卡拉胡魯木達坂,為阻止英殖民者往北擴張,晚清政府遂於1892年派李源鈵在卡拉胡魯木達坂立一界石,和英殖民者劃清國界,此後喀喇崑崙山口便成了中印兩國的分界線。喀喇崑崙山口海拔達5500米,為德普桑盆地北上進入喀喇崑崙河谷的咽喉,在民國時期,為防禦英殖民者北上擴張,民國政府在喀喇崑崙山口築有堡壘。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喀喇崑崙山口通往賽圖拉的古道

由喀喇崑崙山口北上,就可轉入葉爾羌河支流阿克塔河的上游喀喇崑崙河峽谷,從而北上到馬林克下,然後沿阿克塔河河谷北上轉入蘇蓋特庫如勒穀道,經蘇蓋特庫如勒達坂就可到喀拉喀什河谷的三十里營房,這條路線為民國以前的大道。由於三十里營房為國道G219和這條喀喇崑崙山口古商道的交匯之處,故其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清代時,清帝國曾在此設素蓋提卡倫,在民國時期,民國政府在此駐有重兵,設蘇蓋提卡,現代,則為賽圖拉鎮所在地,也是重要的兵營。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邊防公路

不過現在通往喀喇崑崙山口的邊防公路(哈神公路)不是走蘇蓋特庫如勒達坂,而是走哈瓦克達坂而到喀拉喀什河谷的喀巴克。這條路線雖比古道迂遠,但更好走,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又在喀喇崑崙山口北約7公里的喀喇崑崙河谷中一個叫神仙灣的地方設哨所,以扼守扼守這條古商道。神仙灣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價值,為我國抵禦德普桑盆地印軍南下的前沿。近段時間以來,印軍駐重兵於德普桑盆地,我國甚至在此佈置的兵力多達千餘人。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神仙灣附近地形

神仙灣哨所雖名神仙,但條件卻極其艱苦,一點也不和神仙搭邊。該哨所海拔達5200米,為全軍海拔最高的常駐哨卡。在這裡,為生命禁區,舉目四望,連一顆草都沒有,就像在月球表面一樣。並且,此處有嚴重的高原反應,身體各器官常處在超負荷運轉中,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對身體的損害非常大。同時,由於有高海拔,這裡水也燒不開,食物煮不熟,駐守官兵長期只能食用壓縮食物,條件非常的艱苦。隨著我國的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也竭力改善神仙灣哨所的生活條件,陸續在哨所安裝有暖氣系統、衛星電視系統、娛樂設施以及醫療系統等,又在三十里營房建起了副食品生產基地,確保官兵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鮮菜。但即便如此,其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

除了喀喇崑崙河谷,阿克塔河還有另外一條河谷即沙特巴克蘭沙河,也是德普桑盆地北上的重要路線,兩條河谷在爬浪山匯合,故爬浪山為喀喇崑崙山口北部的咽喉。在清代時,爬浪山也叫八浪沙,是重要的節點,商隊常在此處駐足。但此處的條件也非常差,如清宣統《新疆圖志》記載:八浪沙“沿途柴草全無”。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德普桑平原

在喀喇崑崙山口以南,則為著名的德普桑平原(Depsang Plains)。德普桑盆地為喀喇崑崙山脈東麓的一塊盆地,海拔為5200米左右,實際上為一片高海拔荒漠,在冬季的時候,這裡寒風凜冽,氣溫能達到-30度。德普桑平原的自然環境雖然非常嚴酷,但卻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為列城北到塔里木盆地的必經之地。由於其地勢較為平坦開闊,適合大規模裝甲兵團作戰,能容納大量人員,是大規模會戰的優良戰場。在近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印衝突的惡化,印軍甚至將駐守兵力由一個旅猛增加到1個機械化師的規模,由此可見其戰略價值。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鬥拉特別奧裡地

德普桑盆地尤以“鬥拉特別奧裡地”(Daulat beg oldi,簡稱DBO)最為衝要。其處於德普桑盆地北部,為我國喀喇崑崙山口南下之口,印度在此屯駐重兵,並建有空軍基地,為拉達克地區為數不多的空軍基地之一。通過此機場,印度即可以通過空運進行補給,又可對我南疆形成威脅。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德普桑盆地四周山河破碎,在其東部有很多路線,可以深入到阿克賽欽地區,切斷新藏公路G219國道。這些路線大都沿河谷而行,其中最為重要為經天文點的這條路線。天文點地處德普桑盆地東部,其四周空曠,沒有人煙,本為無名之地。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我國家天文氣象勘察工作者在一座無名山頭上裝置了測定天文氣象的標誌,於是便稱該點位為天文點。由天文點往東沿西約克河上游奇普恰普河谷往東,經奇普恰普山口接喀喇喀什河支流勝利河谷,再轉入喀喇喀什河谷而到岔路口,再繼續往東經紅山湖就可在鹽湖附近接入G219國道。由於天文點地當德普桑盆地東入奇普恰普河谷的入口,故為衝要之地。在上個世紀的中印戰爭期間,印軍駐重兵於紅山頭,大有往東沿奇普恰普河谷東進截斷我G219國道之勢,而我軍為防禦印軍,則駐兵於天文點,和印軍隔奇普恰普河相望。在中印戰爭期間,天文點方向是我軍反擊印軍的重要方向。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德普桑平原通往G219的路線

德普桑盆地還可以到達巴控克什米爾罕薩河谷的帕蘇(Passu)一帶,從而切斷中巴國際走廊。這條通道即由德普桑盆地沿錫亞琴冰川北麓西北行進入克里青河谷(又叫克勒青河谷,Shaksgam Valley),再接星峽爾(Shimshal)河谷,就可到帕蘇。克里青河谷北為阿吉里山脈,南為喀喇崑崙山脈,為兩列山脈中天然的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有“克里青走廊”之稱。在這條路線中,沿途為冰川,人跡罕至,風景十分的壯麗,為探險家、登山家的天堂。但在古代時,卻是一條重要的商道。在清代時,罕薩河谷叫坎巨提,這條路線就已經是坎巨提東出的路線,如《新疆圖志》雲,皮山縣“南一千七十五里至卡拉胡魯達坂(喀喇崑崙山口),逾大山接坎巨堤”。在現代,錫亞琴冰川為印巴兩國爭議地區,巴基斯坦在星峽爾(Shimshal)河谷中修有公路,以通克里青走廊。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德普桑平原經克里青河谷通往罕薩河谷的路線

由德普桑盆地往南通往列城的主幹道,即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其路線為由德桑普盆地往南,經摩爾多(Murgo)而入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然後沿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而到希約克(Shyok),經羌山口(chang la pass)或者瓦力山口(Wari pass)等而抵達列城。這條路線穿行於喀喇崑崙山中,在冬季時,常被大雪封路,夏季時,又經常由於雪水融化而爆發洪水將道路沖毀,但仍然為列城通往德普桑盆地最為便捷的通道,在古代時,由塔里木盆地通往列城,多走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印軍為保證這條交通動脈的安全,在沿途也是設有眾多的堡壘並駐有大量的兵力。

喀喇崑崙山口實際為拉達克印軍威懾我新疆的前沿

德普桑平原南下列城的路線

由德普桑盆地往南通往列城,除了走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外,還有一條重要的支線努布拉河谷(Nubra river),即希約克河的支流。其路線為由德普桑盆地往南,在摩爾多(Murgo)和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通道分開,往西翻越塞撒兒山口(saser pass)而入努布拉河谷(Nubra river),然後沿河谷往南,翻越克爾東山口(khardung pass)而達列城。這條路線比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更為艱難,一年之中通行的時間很短,尤其在塞撒兒山口(saser pass)最為難走。在明代時,在塔里木盆地的葉爾羌汗國南征拉達克時,就曾通過此道。但由於正值冬季,大雪封山,出師不利,大軍被迫返回。在經過塞撒兒山口(saser pass)時,葉爾羌國王復發高原病很快就死亡了。因此,由列城北上多走希約克河谷(Shyok riv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