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諸如王、李、張、劉、陳等,這是中國人定義和認識自我的一個標符。然而,“姓氏”最初有什麼含義,又經過怎樣的流變,才演成今日的樣子,許多人就不是那麼清楚了。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 姓和氏的含義

瞭解姓氏,須從文字學入手。“姓”在甲骨文中,左邊是一個女子的形狀,右邊是草木發芽的形狀,意謂女人含育出的後代。幾經變化,演成今日的樣子。左邊一個“女”字,右邊一個“生”,內在含義不變。

姓的產生,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們根據母系血統來分類聚居、尋源溯祖。因此,上古時代最早的一些姓,都帶有“女”字旁,具有很明顯的母系氏族特徵,如嬴、姬、姜、妘、姞、姚、姒、媯等。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隨著人口繁殖,同一姓族越來越龐大。為了區分彼此,又衍生出“氏”的分支來。“氏”在甲骨文裡,上部是“水”的形體,下部是古文“十”的形體,意謂一視到底,支系分明。上古帝王將“姓”和“氏”賜給有功勞的官員,以及自己的後嗣,作為特殊身份與地位的標誌。如帝舜賜契為子姓,賜棄為姬姓。黃帝的後代,分有十二姓氏;祝融的後代,分有八大姓氏。

在上古社會,“姓”是女性祖先的上溯,“氏”是男系兒孫的承接。這是因為,女人生女人,可以明確得知母親、祖母、祖祖母的血緣承接。而男人只能向下追索,只能得知誰是自己的兒子、孫子。這就是“姓”與“氏”的本質差別。當然,這樣的判別方式,只適用當時社會,不適用於現代社會。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 姓和氏的定型

中國姓氏歷經周朝八百年的重大變化發展,逐漸定型下來。秦漢以後的姓氏,與現代相差無幾了。為什麼中國姓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最後在周朝定型下來呢?因為周朝是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一個重要關卡,邁入周朝之後,中國文明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豈但是姓氏,周朝確立的種種文化制度,是中國文明的重要根基,後代能更改掉的很少。

姓氏在周朝的變化,有兩大點:一是氏的大規模創生;二是以氏為姓,姓氏合一。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氏的創生,有一定的規則,但也不能將所有情況概括盡。

有的以祖先的諡號為氏,祖先諡為文,立氏為文。祖先諡號為武,立氏為武。祖先諡號為成,立氏為成。

有的以國號為氏,在齊國,立氏為齊。在秦國,立氏為秦。在吳國,立氏為吳。

有的以爵位為氏,祖先王爵,立氏為王。祖先侯爵,立氏為侯。祖先公爵,立氏公孫。

有的以官職為氏,如司徒氏、司馬氏、中行氏。

有的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世代以巫卜為業。如匠氏、陶氏,世代以陶匠為業。

有的以居所方位為氏族,如東門氏、西門氏、南宮氏、東郭氏。更匪夷所思的是,劉邦建立漢朝後,將齊國田姓遷徙關中,以所居園陵排列順序命氏,分別為第一氏、第二氏、第三氏直至第八氏。於是人們在史書上,看到有姓第五的名人。

總而言之,各種別姓立氏的行為,不一而足,難以述盡。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氏族原來是姓族的分支,立氏數代之後,血脈繁殖鼎盛,同姓之間漸次疏遠。大家稱謂習慣,慢慢便以氏為姓,姓氏合一。驅使姓氏合一的另一文化背景是,周朝禮制強制規定同姓不婚。若遵循此一規定,周朝建立五百年後,陝西的姬姓後代,尚不能與河北、山東的姬姓後代聯姻。

實際上經過五百年後,雙方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疏遠了。再講究同姓不婚,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禮制不可更改,人們便以氏為姓,相互區別,規避教條規定的不便。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 舊式大姓的衰微

人們又發現,以東周為分水嶺,一些上古時代的大姓,在此後逐漸衰微。而後來時代的一些大姓,開始萌芽出來。

姬、嬴、姜、羋姓,都是上古大姓。秦漢以後,此類姓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成為最不起眼的姓。因何如此?

原來這些姓都是王侯大姓,在千百年劇烈變化中,分化出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氏族來。他們的血脈,多數以其他氏族的名稱傳承下去。而到了周朝末年,還繼續使用姬、嬴、羋等姓的直系傳人,享受千年富貴榮華,氣數將近。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傳統封建制被消滅,他們擁有的一切都被剝奪走,終不可復原。後世又無英才崛起,最後使得這些上古大姓,淪為小姓。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 新式大姓的崛起

現代中國五大姓氏,分別為王、李、張、劉、陳。這五大姓氏,有的傳承脈絡很明晰,有的卻面目模糊,難以釐清。有些後人虛構杜撰,幾乎以假亂真。

傳承脈絡最為清晰的,當屬陳氏。陳氏為帝舜後代,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陳胡公於陳國。帝舜後代,作為陳姓正宗,傳承下來,綿延不絕,目前為中華第五大姓。

其次是王姓。王姓主要是周王后代立氏為姓而成。史有明文,周靈王太子姬喬,修道成仙,號稱王子喬仙。其後代改稱王氏。除了王子喬外,還有其他周王后代改稱王氏。不過,今日的王氏,可能多數不是姬姓後代。戰國諸侯稱王,他們的後代也有不少改了王姓。早在戰國時期,王姓的來源便非常混雜了。也因如此,王姓成為了中華第一大姓。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再次是劉姓。《左傳》記載夏朝有個劉累,善於御龍,是帝堯的後代,是劉姓的得姓始祖。然而之後千餘年,並沒有劉姓出名的人物。考慮到這點,劉累極有可能只是人名,而不是姓名。

劉姓比較可信的來源,是春秋時期周頃王封小兒子於劉邑,其諡號稱劉康公,據說後代以國為氏。

但一直到秦朝,才出現劉邦這個大名人。劉邦創立漢朝,使得劉姓從默默無聞的小姓,搖身變為統治天下的皇姓,劉邦為劉姓的發展打下雄厚的基礎。經過兩千多年發展,劉姓已成為中華第四大姓。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第四是李姓。在戰國之前,並沒有李姓著名人物活動於世。傳說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老子是其十一世孫,缺乏事實根據。《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但司馬遷又不確定李耳、老萊子和史儋,誰是真正的老子。所以,以老子作為李氏始祖,證據也不夠牢靠。

到了戰國之世,方有大名鼎鼎的李悝、李牧、李冰、李信、李斯等活動於世。但作為中華第二大姓,李姓主要由哪個古姓氏衍出,始終是個謎。

第五是張姓。傳說得姓始祖為張揮,為黃帝之孫,以製作弓箭出名,也是毫無依據的虛譽。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張姓名人,是《詩經·六月》記載的周宣王時代的“張仲孝友”。到了春秋末期,晉國出現一個謀臣,叫張孟談。春秋之後,名人滋多,如張儀、張良、張耳、張蒼等。目前張姓為中華第三大姓。

姓氏的興衰:姬嬴姜羋等古代大姓衰微,王李張劉等新式大姓崛起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聲名顯赫、流芳百世的祖先,但溯根認祖,須實事求是。先秦典籍不見記載,後世卻增加了的資料,無疑屬於虛構。認同這點,並不是否認上古姓氏與現代姓氏的傳承關係,而只是承認其間的世系源流,被遺失掉而已。


文:張覺

參考資料:

[1] 唐漢《圖說字源》紅旗出版社 2015年

[2] 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團結出版社 2000年

[3] 左丘明《左傳》 中華書局 2012年

[4]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1999年

[5] 無名氏《詩經》中華書局 2011年

[6] 王符《潛夫論》中華書局 2018年

[7] 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