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科技達人給解釋一下馬斯克的星聯網是什麼?

譚連營律師


專業的回答樓上都說過了,網上也能查到各種各樣的資料。

我就給個直接的解釋吧:

你知道十多年前很多人家都用個大鍋蓋收衛星電視信號不?星鏈跟那玩意差不多,但是傳的不是電視信號,是因特網。


愛丸科技


馬斯克星鏈接,又稱星鏈計劃(“Starlink”)。美國人馬斯克在2015年9月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出的衛星寬帶網絡,需要發射4000多顆近地軌道衛星組建,後來逐步擴展到需要42000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組成衛星通信群,為全球網民提供高速寬帶服務的瘋狂想法。

從技術角度說,星鏈計劃計劃和當年的銥星計劃沒多大差別,預計最終的結果都一樣,成為笑談。在1987年第一代移動通信時代,同樣是美國人摩托羅拉的工程師巴里·伯蒂格和摩托羅拉在亞利桑那州工作的衛星通信小組另外兩名工程師想到的一種衛星覆蓋全球的計劃,既銥星計劃——由77顆近地衛星組成,使用戶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打電話。後來衛星的總數降到了 66 個。最終的結局就是敗給了地面移動通信系統-2G,無法形成穩定的客戶群。摩托羅拉虧損巨大將銥星公司申請破產,在迴天無力的情況下,宣佈終止銥星服務。


星鏈計劃已發射420顆,只完成總數的1%。目前一箭多星和火箭回收,其他都還停留在PPT階段,這個計劃並沒有披露4萬顆衛星如何組網,達到什麼預期,就是畫了個餅說了一句12000顆衛星發射完成後,能提供超過1000G接入能力。從專業角度看1000G的接入能力,差不多就是1000座5G基站用戶接入能力,如果全球覆蓋,估計100萬用戶的併發需求都無法滿足。


最最重要的是成本,300公里軌道高度衛星,維護成本能高到天上去,還有衛星製造成本,發射火箭成本如何算?就算是一箭100星計算,一顆星也要30萬,而衛星本身造價得100萬美元吧。

按照4000萬用戶年入100億美元,數據哪來的?算終端了嗎?北斗目前的短信報文系統是大機器,一個支持衛星短信的終端都很大,做到手機支持衛星寬帶上網都到什麼時候?沒有手機用戶,只是特定用戶,漁業、海洋、深山、偏遠地方的用戶怎麼算出來的4000萬?還是人均月60美元的用戶。  

一個沒有組網技術方案,又沒有終端支持的燒錢的星鏈計劃,怎麼看都和當年的銥星計劃如出一轍,雖然目前人類的活動和上世紀不可同日而語,但感覺星鏈計劃沒有未來。

銥星計劃是摩托用自己的錢去砸的,馬斯克星鏈背靠美國軍方能成功嗎?

有媒體稱“顛覆5G的將不是6G”,而是馬斯克的星鏈。馬斯克星鏈計劃的目標不在於互聯網通信,其目標更為宏大,短期是為了在地球上完善無人駕駛系統,遠期則是馬斯克殖民火星的通訊需要——這傢伙是火星派來的逗比嗎?

這個瘋子,顛覆的不是我們的5G、6G,而是我們的認知和想象力。瘋子的世界我們不懂,還是吃瓜看熱鬧吧。

  


趣視數據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是通信業和it業的熱門話題。

2015 年 1 月,IT界著名的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正式宣佈 SpaceX 的衛星互聯網服務計劃(星鏈計劃)啟動。計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向低軌道發射42000顆衛星(1.2萬顆已獲批准,3萬顆已提交申請),組建全球最大的 WiFi 網絡,向全球任何地區的任何用戶提供至少 1Gbps 帶寬的互聯網服務。

為解決發射成本問題,SpaceX把一箭多星技術發揮到極致。美國時間4月22日,獵鷹9號火箭在弗羅裡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基地發射,把60顆衛星送入太空,這是“星鏈”計劃的第7批60顆衛星。

雄心勃勃的星鏈計劃之所以能吸引人,讓人相信能有成功希望,是因為創始人馬斯克。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被人稱為鋼鐵俠,1971年出生於南非首都茨瓦內,擁有加拿大和美國雙重國籍,本科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經濟學和物理學雙學位。

1995年至2000年,馬斯克與合夥人先後創辦在線內容出版軟件“Zip2”、電子支付“X.com”、國際貿易支付工具“PayPal”。

2002年6月,埃隆·馬斯克投資1億美元創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出任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

2004年,埃隆·馬斯克向特斯拉汽車公司投資630萬美元,出任該公司董事長。

2006年,埃隆·馬斯克投資1000萬美元與合夥人聯合創辦了光伏發電企業太陽城公司。

2012年5月31日,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的“龍”太空艙成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後返回地球,開啟了太空運載的私人運營時代。

2015年提出星鏈計劃,準備發射42000個衛星覆蓋地球,為全球提供高速上網服務。

2018年2月7日4點45分,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成功發射,併成功完成兩枚一級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

因為馬斯克過往歷史太過耀眼,讓人對星鏈計劃特別嚮往,支持者眾多。

也有不少通信行業業內專家表示懷疑,主要從商業成本和服務能力交付,認為無法服務海量用戶,是虧欠的買賣。

最近的觀點認為,星鏈未來會縮小衛星規模,成為6G的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