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為你好”,毀掉了多少孩子?

在中國,每年至少有10萬青少年自殺身亡。算下來,每分鐘有2人死於自殺,還有8人自殺未遂。

這個數字令人瞠目結舌,但事情就是發生了——

2019年4月17日,17歲上海男孩跳江自殺;2018年6月20日,19歲女孩奕奕跳樓自殺;2018年6月13日,18歲職高學生跳崖自殺;2017年6月13日,18歲考生小斯跳江自殺...

這個長期以來被人們忽視,籠罩在巨大烏雲下的隱疾,如今已經爆發到不可控制的程度。

這個隱疾,就是——青少年心理健康。

聽話、孝順、好好學習,這一把又一把的重鎖牢牢地拴在孩子稚嫩的脖頸上。

家長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孩子不具備自己的判斷能力,打著“為你好”的名頭,讓孩子無法脫離父母的掌控。

然而這些可憐的孩子,在為人子女之前,首先是獨立的個體,並不是誰的所屬物。這樣長期的壓迫與摧殘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正在悄悄滋長。

一句“為你好”,毀掉了多少孩子?

細數那些教育上的誤區

一、成績不是衡量好壞的標準

中國式教育下,“一張試卷大過天”似乎在家長當中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成績好代表著一切,成績不好就被否定一切。

孩子不斷地接收著“學習是第一要務”的信號,在他們簡單的認知當中,很容易被誤解為“我成績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據研究表明,在1000多起校園暴力案件中,有61.5%的施暴者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在班級內具有號召力。被施暴者有43.2%的孩子成績不佳,67.1%的孩子性格孤僻。

由此可見,如果不正確引導孩子的三觀,極有可能會讓他們走上歧途。

二、兒時乖乖仔,長大媽寶男

如果要把“當代女性最不想嫁的人”做一個清單的話,“媽寶男”一定名列前茅。

不得不說,一個“媽寶男”的誕生,跟父母過分控制孩子是分不開的。那些被誇獎為聽話,事實上不懂得反抗的孩子。在家長長期的管理之下,已經習慣於依賴父母做出決定,完全不懂得如何自己思考。

那些被父母以“愛”的名義綁架的孩子,大多無法活出真實的自己,心靈也會變得僵硬、萎縮、沒有活力。成年後很可能變成一個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遇事容易躲避的“巨嬰”。

三、天賦不是逼出來的

孩子身上最閃光的地方在於“創造力”。

很多家長為孩子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藝術班,大海撈針式的挖掘天賦。在筆者看來,這種“天分抓鬮”既費財又費力。

孩子的天分源自於“創造”,對大自然和生活環境最本真的感知。過分的壓迫不僅不會讓孩子先人一步,甚至會適得其反,對藝能失去興趣。

一句“為你好”,毀掉了多少孩子?

如何避免心理問題

一、不干涉選擇,但要扶正三觀

孩子的心智要遠比家長想象的成熟,很多家長反應,自己家孩子經常會說出不符合這個年齡段的話,令人匪夷所思。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現代孩子的起點要遠比八九十年代的孩子起點高,接觸的信息量大。然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孩子在接受正面細心的同時,也看到了很多負面的東西。

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理驅使他們,對獵奇、血腥等一些負面事物過於敏感。長期接觸網絡上的負面信息,對孩子良好三觀的養成十分不利。

所以,引導孩子學習、養成健康的心理,勢在必行。

一句“為你好”,毀掉了多少孩子?

二、良好溝通比盲目奉獻更重要

很多家長認為為孩子付出,起早貪黑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就是“對孩子好”。甚至有的家長以此為由,給孩子施以無形的壓力。

成績不好”、“不聽話”、“追星”、“與學習無關的愛好”都成為了“對不起父母的原因”。

孩子處在這種長期否定的環境下,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個體在童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無助(helplessness)、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等,而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Wexberg, 2016)。

所以存在在教育當中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父母的“自以為是”。他們拒絕和孩子溝通,也因此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