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1877年,在德国黑森林畔卡夫镇,赫尔曼.黑塞出世了。这位在德国出生,欧美大火,最后移民瑞士的作家,用他传奇的经历和笔触写下了令人动容的一生。

在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掀起了一阵黑塞热,当时的“垮掉一代”,正在战争中苟延残喘。而黑塞的作品刚好成为他们疗愈心灵的良药。黑塞深谙人性之道,用他的作品来揭示人世最平凡,最世俗的诉求,让这些俗世的欲望,精神的危机,都能够在他的文字中得到解脱。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黑塞一生笔耕不辍,爱好广泛。音乐,作画,都能让他在生活之余,丰富自己的人生。所以他的作品中也充满了这类艺术和浪漫的气息,以致后人称他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黑塞曾发表有《彼得·卡门青特》、《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作品,并且在194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在黑塞的作品中寻求精神解放,而他也同样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求“自我”、寻求“道”、寻求“自然”哲学。

在黑塞的《悉达多》中,他通过对神秘印度文化的探索,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将佛陀祖师乔达摩的一体三面展现给世人。也是在乔达摩(悉达多)寻求“阿特曼”的过程中,试图寻求真实的自我。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第一面、佛祖乔达摩(悉达多):从婆罗门到沙门,只为寻得自我的“阿特曼”

阿特曼:梵语,属于印度哲学的一种教义,用以表现“自我”和“神我”。

黑塞曾说:“世界不是为了被改善而生存的。你们生存,是为了成为你们自己......成为你自己,世界就会变得富足而美好。”悉达多就是这样做的,在他还是贵族青年——婆罗门时,他拥有凡人所艳羡的一切事物。但英俊聪慧的悉达多,却整日在寻找自己的“阿特曼”。他斋戒,打坐,冥想,他渴求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平静。

但令悉达多无比苦恼的是,他越是急于靠近“阿特曼”的境界,他就越是烦乱不堪。为了能够达成心中的目标,找到永恒的“自我”, 悉达多决定放弃自己婆罗门的身份,离家像沙门一样行乞,斋戒,冥想。

他跟着沙门的年老智者,听着他深刻的教义,剥脱贵族的身份,企图从一无所有的自己身上,找寻到实实在在的自我感觉。他满怀希望,但是,一年、两年、三年,他始终没有等到那个开悟的时刻。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他开始听到城中有人宣扬一位圣人,一位真正的佛陀,于是他慕名来到舍卫城,企图在世尊乔达摩的教义中,获得思想和智慧。

“我想征服它,却征服不了它,我只能欺骗它,只能离开它,只能躲避它。是的,我不会再想要逃避悉达多了。我不会再把我的精力花在阿特曼和世界的种种悲哀上了。”

悉达多想通了,“佛”之所以成为“佛”,并不是听从任何人的开导和教育,而是从自己的人生中体悟而来。而现如今,不管是婆罗门之时的苦苦思索,还是沙门时期的默然冥思,悉达多都没有办法从单薄的“我”中,体会更多。所以他决定不再逃避自我,而是去体验真实的生活,体会现下的自己。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第二面、个体悉达多:从沙门到富翁,在俗世中感受个人的“自我”

衣衫褴褛的悉达多,走到一座繁华的都城,他遇到了城中的一位名妓——甘玛拉。悉达多拜她为师,在她的帮助下,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体会世俗的快乐、忧愁、悲欢和喜乐。悉达多又来到城中一位富商卡玛士瓦密的家中拜访,利用他贵族的学识,帮助这位富商打理生意。

悉达多的聪明才智,让他能够在商场上游刃有余。在生意失败时,他不见懊恼;在赚尽钱财时,他也没有多余的喜乐。这时的悉达多,可以说就是一个孩童,一个对万事万物不懂感知的孩童。但在尘世越久,悉达多成长地越快,在甘玛拉的教导中,他学会世俗的爱;在富商卡玛士瓦密的影响下,他逐渐变成庸俗的大人。他家财万贯,拥有自己的财富,富丽堂皇的别院,他经历了轮回,好像又回到了曾经什么都有,但又一无所有的“婆罗门”。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悉达多已经被这个世俗世界层层网住。欢乐困住了他,贪婪缠住了他,懒惰占据了他,最后连那他一向最看不起并视之为最愚蠢的恶习——欲望,也侵蚀了他。”

悉达多,最终还是坠入了财产,财富和财宝所布下的陷阱中。同时,心中涌起的罪恶感也深深地淹没了他。他开始厌恶此刻的自己,从衰老,松弛的外在,到肮脏,丑陋的内心。他终于还是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在感受俗世之后,再从俗世的泥地中拔出来。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第三面、圣人悉达多:从富翁到摆渡人,在自然中体会最真实、统一的“自我”

悉达多来到森林的河边,望着潺潺流水,陷入沉思。“这就是当年我去那座繁华都市时渡过的河,那是渡我过河的是一位友善的摆渡人,我要到他那里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悉达多在河边遇到了那位摆渡人,而这位摆渡人也刚好认出了他,认出他是当年过河的沙门。悉达多提出要和摆渡人一起生活的请求,请求他能够跟着摆渡人一起泛舟河上,一起体会这种宁静,美好的生活。

摆渡人,名叫瓦树地瓦,他欣然同意了悉达多的请求,并成为悉达多忠实的听众。悉达多将这些年来的生活,他的来历,他的童年,他的苦修,学习和在繁华城市的所见所闻通通告知了瓦树地瓦。瓦树地瓦就如同静静的河水一样,悉数照收,仔细倾听。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悉达多在瓦树地瓦身上,察觉到曾经在世尊乔达摩身上才能所遇的光辉。他们都是如此气定神闲,都是如此平静温和,满足而快乐。瓦树地瓦说,

“事实上,这条河懂得所有的事情,人能够从它那里学到一切。你已经从这条河学到了一点,学到了向下努力,向下沉落,去寻找最深的底层。”

是啊,有权,有钱,有势的悉达多,如今却跟在一个船夫的身边,做起了小跟班。但是这条喜怒无常的河,又却有着无穷的魔力,它时而平静,时而奔腾,时而静止,时而流动,这一幕幕的变幻,一次次的转换,到头来却一样付之东流。

人,从出生到死亡,渴望过,欲望过,贪欲过,焦虑过,但真正寻求的东西,却只是一个简单,真实,统一的“自我”而已。而人在寻求一样东西的时候,往往不能发现其他的任何事物,所以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追寻,苦苦索求。

这是圣者摆渡人从河流中悟出的道理,也是船夫悉达多在河流和自然中体会到的“自我的真相”。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作为一个西方智者,黑塞对神秘的印度和东方文化充满喜爱和向往。在战争时期,他曾苦于爬出生活的绝望和痛苦的深渊,而悉达多的自我探索,在给他启示的同时,也让他能够得以启迪众人。

正如西格弗里德·翁塞 尔德所说得那样 :“谁读了黑塞的 《悉达多》 , 谁做出了思考 , 谁进行了体验 , 谁就可以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 , 摆脱随波逐流 , 摆脱束缚和羁绊” 。

豆瓣9分|《悉达多》的一体三面,也是黑塞寻求“自我”的三段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