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几经挣扎还是放弃掉这周最想推荐的另一个书单,那么一起出发吧不洄游不回头!


带我离开这里,到一个被遗忘的小鎮,我只想静静的和你相爱一生。


只有你的吻才能抵挡夜寒冷,只有在紧紧拥抱中,才能感觉到一点永恒,就算注定是流浪的一生,让我随你这旅程。就算失去勇气和自由,不悔恨;就算注定是飘泊的一生,让我随你这旅程,要你永远感动我最深处的灵魂。


本期书单主题:旅行


1. 《在路上》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怎么说呢,《在路上》后来被捧为“垮掉的一代”代表文本。


但很少有人读完后会真正产生共鸣。


它似乎只适合小游的族群,不断无目的地浪游就是短暂生命的唯一意义。


《在路上》的中文译本之争由来已久,怎么说呢,去读读就知道哪个适合自己了。


小游只想偷一段话,如果人生真是漫漫长夜,这该算是挂在车把子上的一盏长明灯吧——


“我的兴趣太广泛,不愿循规蹈矩,喜欢四处游荡,看着星星一颗颗从夜空中消失,直到我精疲力竭。人生犹如慢慢长夜,能渴望什么呢,除了我自己的困惑,对于任何人,我可以说一无所有。”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哦对了,最近有只音乐综艺大火包装清新,看了直想顶着太阳吃瓜旅行,可演出的乐队却都自称摇滚,小游瞬间想起了二十年前的夏天随身听里循环播放的正是一首《在路上》——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如果我有枪 早就上了膛,如果能得到玫瑰 我只留下芳香,想的美,美梦也无常。


那永远到不了的远方,在路上,和我唱 这一首歌,总是梦中麦田,守着每一片金黄,丧失我的理想 用生命把它埋葬。


那年月,纯粹而有力量的东西真多。如今你甚至很难找到一只鱼,承认一直做着单纯美好的流浪梦。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美国作家,一生放浪,死于酗酒。因提出“beat generation”(垮掉的一代)而被后来人熟知。《在路上》是他创作的一部自传式小说,内容松垮,记录了一撮年轻人浪游美洲大陆的故事。传说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打印纸一气呵成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后来几经修改才得以出版。当年曾因中译本印量稀少而成为文青们的追逐对象。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2.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你以为这会是个旅行指南推荐书单吗?


太不了解小游了。


旅行的意义在于走出去,而不在于去到哪,或者到哪做什么。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最大的原因当然是名字拉风。


古早版本的译名《万里任禅游》虽也不错,但太过缥缈。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啧啧,多硬核。


内容听上去也很结实,父子俩骑摩托横穿美国大陆的穷聊记录,闲着也是闲着,索性让精神和肉体一并探索,在狂野哲思中寻找“quality”(书里翻译成“良质”,蠢萌)的真谛。


总之听着很迷糊,看着很混搭,只有带着上路,才能在微妙的休憩时刻突现灵光。(日常谁有这闲功夫!)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就小游理解,书里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世事无常皆学问,付出心力做一件事情的经过,甚至比事情本身的状态和结果更重要。


费心费力旅行,精心呵护摩托车,固执收集昂贵而美好的日常用品,不都是为了这种体验?!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到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沉印在你的脑海中。”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是一本内容奇特而有趣的书,作者在70年代的一个夏季,单独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州到加州,走遍穷乡僻壤,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向他十一岁的儿子倾吐,中间透露了他对生命真相、生存本质的看法,行文优美、简洁而动人。”(官方就这么介绍的!)作者罗勃特·M·波西格曾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和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还曾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后因精神崩溃住院,痊愈后成为电脑技术员。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开始了一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本书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据说曾被120家出版社拒绝后才得到出版机会(一点也不意外),没想到居然成为超级畅销书,并被美国读书界选为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


3. 《悉达多》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你怎么想,侨文达?”


悉达多的旅程从充满词汇到充满追问,再到能够倾听,甚至能够俯身倾听河流,他真正找到了一种语言,一个“唵”字带来了觉悟。


人生就是爱与失去,从充满惊喜到无意义,再到回忆爱过的一切和学会爱一切。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我们永远想象不出宇宙一次次生灭时的景象,就像我们理解不了人的自我意识在一次次轮转中得到净化或玷污的机理。


悉达多靠躯体的移动接近心灵流转的圆融,我们也是一样,靠移动来化解这种焦虑。


一个街区到另一个街区,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很多职业由此催生,很多故事被扩大复写。


似乎换一个空间就能够增加一分觉悟的机会,其实每个人都在沿着一条路前进。


时间之路没有选择,就是向前,向前,在休息站短暂停滞后,继续向前,最终来到死亡的枢纽。


你我的一生不过是座座桥墩,支撑起后人沿时间前行的路面,力保它永不被恶念冲垮。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唵”,一个字或一个译音就能代表精神世界的所有。


然而在俗世方言中,它却是以手抓粉往嘴里塞的粗陋形象。


这是有意思的巧合,人生应该一直保持着饥饿的状态,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饥饿才使人拥有跟随时间的资本。


所以,不要浪费心智,考察书中是否有成佛之路,且短暂地放弃日常去旅行,旅行让死灰覆盖的脑回路,生长出觉悟的欲望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作者赫尔曼·黑塞是瑞士籍著名作家,“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而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作品都有中文译本,因此在国内影响颇大。《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通过对主人公悉达多身上理性无限“自我”和感性有限“自我”的描写,探讨了个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


4. 《走出荒野》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说起一个人的旅行,必须再推一次《走出荒野》。


一句话介绍——

这就是一个在生活的琐碎和亲人离世悲痛打击下摇摇欲坠的普通女人,毫无准备地开始徒步旅程,在荒野中走出生存意义,彻底解开心结,重新投入生活的真实故事。


小游读过这本书后,终于可以不再执著于已经下锅的亲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重新找回自我。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顺便推荐一下同名电影,影后演得很不错。不,我怀疑她也是在这个角色中找到了自我。


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Cheryl Strayed)美国小说家、散文家、专栏作家,文笔睿智温情,曾三度入选美国年度最佳随笔集。《走出荒野》是她的代表作,据斯特雷德26岁那年夏天(1995年)的亲身经历写成。


5. 《旅行的艺术》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现实的生活就像是一家医院,每个人都疲于更换自己的病床。有人喜欢靠近暖气片的病床,有人喜欢靠窗。对我而言,我总希望自己在一个我目前所居地以外的地方,因而到另一地方去永远是我满心欢喜的事情。”


既然楼已经歪了,索性歪到底。


别被上面的引用骗了,这根本不是本游记!


著名才子德波顿同学的这本《旅行的艺术》可以说骗了不少准备出行的家伙。

但通读此书确实能让人对“旅行”这件事情多一些思索。


不要再把旅行变成无脑的行为艺术了。


走前静静掂量掂量,路上远远打量打量,归来深深思量思量,无谓的出行焦虑也许会被日常的发现愉悦所替代。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也别被照片骗了,他没几根头发……


“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清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


这么犀利是不是很讨厌?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作者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素养,从苏格拉底、洪堡,到爱默生、尼采,他都有过系统的阅读。此外,对西方文学和艺术作品,他也有广泛的涉猎。因此,在论及“旅行”这一近乎陈词滥调的题材时,他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能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


6. 《吴哥之美》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这本《吴哥之美》是台湾美学大师蒋勋14次游历吴哥,包含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1431年暹罗破真腊国都吴哥,真腊迁都金边,次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复盖漫无人烟的吴哥。后来有些高棉人猎户进入森林打猎,无意中发现宏伟的庙宇,也有一些当地的佛教徒在庙旁边搭盖屋寮居住,以便到庙宇中朝拜,但吴哥遗迹多不为世人所知。


7. 《八百万种走法》

《八百万种走法》这是美国的作家劳伦斯布洛克编写的,这本书一共三个部分,共31章,用精巧的蒙太奇手法讲述了一个个行走的故事。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将成长经历、写作生涯书中角色与行走心得融合为一部幽默、讽刺的人生之书,从纽约、伦敦到马德里,从几公里的马拉松到二十四小时的长距离赛。布洛克数十年来走过了形形色色的酷日和雨天,与世界分享他的成败与考验。


8. 《特立独行 . 最好的修行在路上》


《特立独行 . 最好的修行在路上》,纪录了一位私营企业总裁,每年再忙也会周游列国。在旅行途中,她不止是单纯的看景点,更注重体验当地国家的生活、文化。作者致力于建设能够让自己心灵自由所需的一切,认为旅行是为了更好的人生,但不能为了旅行搁置人生。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9. 《走着去拉萨:97天2650公里徒步纪实》


我想拉萨是很多人的旅行理想目的地,下面这本书名叫《走着去拉萨:97天2650公里徒步纪实》。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这是一本用脚丈量出来的驴友攻略手册。也是一部充满惊险的纪录,作者以简练风趣的文字、近百幅的图片,展现了此前完全没有徒步经验的人,历时97天完成从银川到拉萨的行走。


在作者心中,拉萨不是目的,一路上所经历的风土人情与内心的磨炼才是此行收获的最大馈赠。

陆游书单 | 世界读书日:读书是一场向内的旅行


10. 《我独自穿越沙漠,领略了安全感和自由》


《我独自穿越沙漠 . 领略了安全感和自由》这本书作者是罗宾•戴维森,一位普通的澳大利亚女子,1975年,27岁的她独自来到澳大利亚的爱丽丝泉,在那里学习骆驼的习性和喂养、训练它们的技巧。


凭着那股对荒漠和自我探寻的渴望,两年后罗宾接受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金支持,带着四匹骆驼、一只狗,踏上了穿越澳大利亚2700沙漠公里的旅程,这是一次澳洲内陆的探索发现之旅,也是一个女人单纯且充满激情地寻找自我内在和平的精神冒险。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就是在智慧世界里的一次次旅行,在知识海洋里的一次次遨游。


人只有借助读书,才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书籍里,你或许可以“看”到那一场特洛伊大战,可以和埃及法老一起检阅高大的金字塔,你可以看到强大的秦国,如何一步一步蚕食、最终灭掉六国。


山海奇怪、秦风汉韵、魏晋风流、盛唐气象,这些辉煌都可以在书里领略。


读书,有时候是世间旅行,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去看那千年以前的盛况,与古人坐而论道;


有时候是地理的旅行,在氤氲的文字里游遍三山五岳、希腊罗马、英伦风情。


《文心雕龙》中说,思接千载,心骛八极。


读书给与我们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让思绪连接古今千年,心为所动,情为所感,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读书,让人的内心世界无比丰富,小小的书房,有是有就是深山,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


但是读书,毕竟不是亲历亲见,少了身临其境的验证、印证。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文字无法表达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不去敦煌,怎么体验那优雅的雕塑、恢弘的笔画和经卷上的唯美书法;


不去西藏,怎知道那天那么蓝,怎么体验那经幡上所承载的希望和幸福


不去壶口瀑布,怎么能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和博大......


庄子在《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


需要有心的人,用脚步一步一步去丈量,用心一点一滴去阅读。


在古人那里,读书和山水旅行是难以分开的。


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最终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李白一生游历206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


《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客中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都是在游历的旅途中写成的。


读书是静态的,游历是动态的,游历可以增长见闻,亲眼看到那山、那水,那片天空和那里的人,司马迁才写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感人故事,李白才写出了天马行空的壮丽诗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