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大流感"

今年奧斯卡有個關於一戰的大熱門影片《1917》,然而除了戰場上的原因以外,導致一戰提前終結的另一重要原因大部分人可能不太清楚,那就是1918年發生的另一件大事“西班牙流感”。

BBC稱這次流感可能奪走了5000萬人的生命,這個數字遠高於整個一戰的死亡人數,也導致1918年各參戰國家幾乎沒有後續兵員可用,不得不考慮停戰這個選項。

這次破壞性巨大的流行病可能是第一次”全球化“的傳染病,由於戰爭的原因,全球人口在1918年大規模流動,也把災難帶到了世界各地,從太平洋深處的薩摩亞群島到北極附近的阿拉斯加,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几乎無一倖免。

那個時候的世界,剛剛進入工業文明不久,幾乎沒有國家有健全的防疫體系,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的第一殺手。從發現傳播源到斬斷傳播鏈,再到尋找療愈方法,幾乎都是空白。

現在的研究發現當年的流感最初發源於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兵營,而當時的軍營主官(後來因此自殺)並沒有意識到這次疫病的嚴重性,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控傳染措施,隨著美軍的加入一戰的動員和軍營間調動,流感在美軍中大規模擴散,隨後又跟著美軍登陸歐洲。然後,整個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

觀察當時的疾病爆發過程,基本也經歷了,不重視,瞞報,恐慌,謠言,災難,幾個典型的社會學階段。

最明顯的,疾病之所以被冠以“西班牙”之名,既不是西班牙開始的也不是西班牙受災最重,而是各國都不願意承認惡魔和自己國家有關。

想起


當時,正值世界一次大戰,各國審查媒體,不容有打擊國民士氣的新聞。當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也爆發疫症時,各國便把疾病命名為“西班牙流感”,嘗試把責任推給西班牙,西班牙也只能被動地否認,以當地著名歌劇“那不勒斯士兵”( Naples Soldier )稱呼大流感。可是,後世大多隻知道“西班牙流感”,而不知“那不勒斯士兵”。

由此可見,致命性傳染病與其他病症最大的差異是:它不完全是一個醫學上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

社會動員的及時有效性直接影響了災難的結果。1918年流感爆發的時候,各國的社會治理結構顯然無法應對這樣的挑戰,結果是全球2%-5%的人口死於這場疫病,(有文件稱1918年美國的人均壽命因此減少12歲)。

這兩天“武漢肺炎”成為了社交媒體的熱議話題,一瞬間把人們的記憶帶回了“非典”的那個春天。真心希望中國此時的社會已經比17年前更成熟,更透明,更高效,更加以減少災難損失為導向。

傳染病,從未離我們遠去,1976埃博拉1981艾滋1997禽流感2003非典...

科學在發展,病毒也在發展,我們的社會是否也在隨之發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