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抗疫,他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發現“肺已經不是肺”

全國新冠疫情大數據顯示,病死人數在2月中旬一直居高不下,很少有降低到100人以下,但隨著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捐贈解剖,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陡然下降,目前一般為每日20-30人,比高峰時段降低了三分之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降低死亡率,與我們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有著很大關係,因為我們從新冠肺炎遺體肺部找到了罪魁禍首——稠痰。而為我們揭開這一秘密的是劉良教授。

為了抗疫,他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發現“肺已經不是肺”


劉良系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教授,在新冠肺炎發生後一段時間裡,他對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充滿期待,因為只有找到病理變化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僅憑著藥物狂轟濫炸,那麼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過,解剖新冠肺炎充滿極大風險,它對解剖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另外做全面防護之後裡面空氣很憋悶,但需解剖需要長時間操作,同時遺體完全暴露之後病毒有多大程度的散發也充滿了極高的危險。但疫情刻不容緩,劉良急在心裡。

為了更多病例得的及時救治,在2月16日接受新冠肺炎遺體捐贈之後,劉良教授主持並親自做了解剖鑑定。據劉良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根據解剖患者肺來看,在經歷過新冠病毒的侵害之後,肺已經不是肺,而成了一個實體的東西。正常肺部觸摸上去像海綿,富有彈性,飽含有氣體,病毒肺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也就是病例致死的重要原因。

為了抗疫,他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發現“肺已經不是肺”


劉良教授還發現,被病毒侵害之後的肺部有著很粘稠的液體,甚至像漿糊一樣,與普通感冒的清流鼻涕、流水不同,這也是造成患者及時插呼吸機也無法挽救生命的根本所在。濃稠的分泌痰把氣道給糊死了,即便插呼吸機也沒有任何作用了。而這一發現在後來的臨床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發現2月16日之後的幾天,死亡率一路下降,這和採用吸痰處理有著較大的關係。

不過,劉良教授表示,解剖過程十分艱鉅,到目前為止還對新冠病毒對其他器官侵害病理沒有搞清楚。也許,能夠搞清楚新冠病毒對其他器官的侵害,病死率還會降低。

為了抗疫,他解剖第一例新冠肺炎遺體,發現“肺已經不是肺”


解剖新冠肺炎遺體是一項極其危險的工作,不僅對解剖者的體能、毅力、心理是巨大的挑戰,而防護和解剖環境也充滿極大的危險性。如果一旦不慎被感染後果十分嚴重。而若因為身體原因無法完成,則前功盡棄,對不起捐獻遺體家屬和來之不易的期待。

劉良教授說,團隊準備讓年輕人上,因為這個病毒對老年人特別不客氣,但後來還是他和兩個老年人上陣,年輕人打下手,這也是以防萬一。

對於冒著生命危險的逆行者,為了救治更多病人,他們拿命賭上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偉大、生動而感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