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如果一部電視作品能引起人們感情上強烈的共鳴,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其反映的問題的深刻思考,這樣的作品就可以算是成功的。無疑,紀錄片《高三》,是一部發人深思的好片。

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從2004年到2005年,導演周浩深入福建武平縣一中高三7班的師生生活一年之久,肩扛攝像機,跟蹤拍攝記錄下這個班衝刺高考的整個過程,一年心血成就了紀錄片《高三》,2006年,這部紀錄片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人道獎。

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觀看《高三》的整個過程,我的思緒始終被牽動著,我想,任何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會被影片中那些熟悉的畫面所觸動,毫無抵抗力地被它們帶回到自己的高三。差等生,中等生,優等生,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段生活重心就只圍繞著高考的日子,被導演真實的鏡頭淋漓盡致地反映出來。對於我們來說,那已經不是影片情節,確切地說,那根本就是我們回憶的重現。內容上沒有半點虛假,形式上不加絲毫修飾,這種紀實手法的感染力是任何其他樣式的電視節目所不能比擬的,也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

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班主任王錦春,是本片一位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幽默又令人充滿動力的話語總是及時地鼓舞著高一7班的每一位同學,他以他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和行動詮釋著一個當代高三老師的應有之義。他每天早晨5點30分起床,趕到學生宿舍督促他們去教室自習,一直忙到晚上11點30分才回家。13年來,王錦春一直過著這種高度緊張的生活。他的專注和投入讓人欽佩!他跟學生的講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自卑的差等生信心,給焦慮的優等生解壓,因人而異地幫助同學們順利度過這段特殊的心理難關。從他口中說出的都是些我們很熟悉的語言,是我們高三經常聽到的聲音,對於這樣耳熟能詳的話語,我們會很自覺覺得親切,會很自覺地融入影片的情節中。

《高三》裡的學生,就如它現實中的那樣,像上緊發條一樣不停轉動著,同學們每天早上6點起來早操、早自習,緊張地學習,拼命地做題,不停地考試,每個人的桌子上擺滿了厚厚的書本和試卷,晚上老師會來宿舍催還沒有去睡覺的同學,早上會來找沒有去上課的學生……緊張、壓力隨著高考的臨近不停地增加,緊張氛圍越來越濃,最終,在高考中徹底釋放出來!

高三刻骨銘心的記憶——高三紀錄片

這樣的壓力這樣的經歷與少男少女這個年齡特有的青春活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特別是女學生謝玲演唱朴樹《那些花兒》時,那種撲面的青春氣息,與嚴酷的環境形成明顯的反差,給人一種揪心的感動。熟悉的場景,熟悉的學習方式,我們肯定都記憶深刻,然而“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高三》反映的應屆高中生的備考狀態,就像是在打一場全民總動員的戰爭,上到校長、班主任、家長,下到學生本人,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中,《高三》拍出了整個社會的焦慮、脆弱和荒誕。高三是怎樣的,紀錄片明明白白告訴了我們;高三為何是這樣的,紀錄片也以紀實的手段給答案的浮現提供了最真實的依據。導演以跟蹤紀實的方式,給我們展現了一群最真實的高三學生,展現了一段最真實的高三生活,展現了高考制度下最真實的應試教育,影片高度復原了高三生活的原狀,在其自然流程中去捕捉了武平一中這個高考班級轉瞬即逝的事件,人物的命運,流暢地剪輯成片。影片沒有作者絲毫的主觀評論,是白是黑,給了觀眾最大的發言空間。至此,影片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紀錄片紀實的作用,讓我們領略到其巨大的震撼力,是一部很有意義值得一看的片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