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控”們請注意!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鮑毓明律師涉嫌性侵14歲“養女”事件仍未有進一步調查結果,但止不住輿論的不斷髮酵。

大部分聲音都認為鮑毓明犯下了罪大惡極的暴行,必須嚴懲。可財新網卻發出特稿《高管性侵養女案疑雲》,稱“這更像是一個自小缺少關愛的女孩向‘養父’尋求安全感的故事”。

“蘿莉控”們請注意!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顯然,對於財新這篇稿件中透露的猜測和導向,網友們是不接受的:“一個不知感恩的心機少女通過肉體和情感玩弄了高管養父?荒謬至極!”最後,財新不得不刪稿。

對這件事的討論發展到現在,很多人把關注點轉到了“戀童癖”上。又基於現在強大的AGCN(動畫、漫畫、遊戲、小說)和“二次元”文化,有的網友將“蘿莉控”和“戀童癖”扯上了關係。

我曾經在評論鮑毓明事件時簡單說過“戀童癖”患者的幾個特點:他們對成年女性的性衝動很弱,難以建立穩定的、正常的戀愛和婚姻關係;他們對青少年、兒童會表露出異乎尋常的喜愛與熱情,會想盡辦法創造與其獨處的機會。

很多網友一看,不禁發問:似乎很多“蘿莉控”也符合這些特徵,難道他們也是戀童癖?關於“蘿莉控”到底是不是戀童癖、是不是心理變態,多年以來在二次元世界一直有爭論。

從精神心理角度,兩者之間其實是有很大區別的,不能簡單地將“蘿莉控”等同於戀童癖。可是,從個體精神心理、尤其是性心理發展規律的角度,且結合我們的臨床案例來看,“蘿莉控”是有可能發展為戀童癖的。

01、“蘿莉控”和戀童癖的區別

普遍認為“蘿莉”這一詞來源於俄裔美國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該小說描述的是一名成年男性對一名未成年女孩的愛情,小說中的女主角12歲,名字就是洛麗塔。後來這本書被翻譯成中文,有的譯者將“洛麗塔”翻譯成“蘿莉”。

“蘿莉”這個詞發展到至今,所指的已不是某一個女孩,而是某一類女孩,甚至引申為一種次文化。

至於到底什麼是“蘿莉”,不同的個體對“蘿莉”的理解不同。有的側重於打扮風格,有的側重於身體發育年齡,有的側重於性格和心理年齡;有的認為“蘿莉”只存在於二次元中(動漫、遊戲和文學中),有的則擴展到“三次元”即現實中的小女孩。

不過,總的來說,“蘿莉”主要指年齡較小的(至少是看起來年齡較小的,主要認為在6歲到12歲之間,一般是未成年的),長得可愛、軟萌、嬌小的女孩。

既然對於“蘿莉”沒有統一定義,那麼“蘿莉控”這一群體的界限也是比較模糊的。

有的人只喜歡二次元中的“蘿莉”,對現實中的沒有感覺,甚至討厭。或者說他們在現實裡找不到符合“蘿莉”標準的戀愛對象。

“蘿莉控”們請注意!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的人喜歡二次元的,也喜歡現實中的,但只是想保護和寵愛“蘿莉們”,想跟她們玩耍,但並沒有戀愛和性方面的想法。有“蘿莉控”描述這是一種類似於喜歡可愛小動物的,或者類似於寵愛妹妹和女兒的感覺。

有的人則不只是喜歡,還會希望能與“蘿莉”有戀愛關係,甚至有一定的性幻想,但他們知道在現實中是違背道德的,不會付諸行動。

以上這些人,都可自稱“蘿莉控”。所以,總的來說,“蘿莉控”是一個源於二次元的概念,其興起最多不過20、30餘年,它是模糊的、定義不清的,而且主要表達的是一種情感。

但“戀童癖”就大大不同了。戀童心理和行為可謂歷史悠久,幾乎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戀童癖”主要是精神醫學或精神病學上的專業概念。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是目前最權威的診斷體系之一。DSM-5中,“戀童障礙”屬於“性慾倒錯障礙”範疇,也被稱為“戀童症”、“戀童成癮”(我個人傾向於稱之為“戀童成癮”,因為這個名稱更能體現這個疾病的本質,考慮到大家約定俗成的說法,本文主要採用了“戀童癖”稱謂)等。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戀童障礙”的診斷標準:

A. 至少6個月,通過與青春期前的單個或多個兒童(通常年齡為13歲或更小)的性活動從而激起個體反覆的強烈的性喚起,表現為性幻想、性衝動和性行為

B. 個體實施了這些性衝動,或這些性衝動或性幻想引起顯著的痛苦或人際交往困難

C. 個體至少16歲,且比診斷標準A中提及的兒童至少年長5歲(不包括個體在青春期後期與12歲或13歲的人有持續的性關係的情況)

由此可見,“蘿莉控”和“戀童癖”存在著很大區別。

第一,“兩者的主體和針對的對象不同。

自稱“蘿莉控”的群體可以是男性或女性,但以男性為主,但喜歡的對象肯定是女性,多見女童。而“戀童癖”患者可以是男性或女性,當然男性也更多見,他們所針對的兒童可以是男童,也可以是女童。

而且,有的“蘿莉控”喜歡的不一定是女童,也可以是13、14歲以上的、甚至已經超過18歲的年輕女性。

第二,“蘿莉控”沒有明確的年齡界限,很多青少年也喜歡“蘿莉”,也自稱“蘿莉控”。但“戀童癖”患者一定是成年人或至少16歲的未成年人。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未滿16歲的人喜歡另一個比自己更小的未成年人,雙方確定戀愛關係,甚至有過性行為,這也不是“戀童癖”。這最多是很多父母說的“早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兩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蘿莉控”這個群體體現的主要是對“蘿莉”的情感表達,是唯美的,比較純粹的,與性沒有必然聯繫。就算有,最多止於性幻想。不是說“蘿莉控”一定不想、一定不會與“蘿莉”發生性關係,但這不是“蘿莉控”們的主要目的。

但“戀童癖”患者對兒童的喜歡和接近就是以“性活動”為目的。

簡而言之,“蘿莉控”的訴求主要是情感層面和精神層面上的;而“戀童癖”患者的訴求主要是滿足性慾。

而且,“蘿莉控”折射的是現代社會某個群體的某種心理現象,算不上疾病。而“戀童癖”是精神心理疾病,如果實施了行為,就是犯罪!

如果意識到自己是戀童癖,一定要主動、積極尋求治療。對於這個病,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主要靠專業的心理干預。

如果任由“戀童癖”發展,不但意味著犯罪和法律後果,還會令家人、甚至整個家族為千夫所指。無論在哪個國家,對兒童的性侵行為都是嚴重違法、違背道德底線的,必須抵制,必須嚴懲!

02、“蘿莉控”有可能演變為“戀童癖”

雖然“蘿莉控”明顯區別於“戀童癖”,但這不意味著“蘿莉控”不會轉化為“戀童癖”。

我治療過“戀童癖”的患者,根據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臨床經驗,“戀童癖”的形成有非常明確的社會心理因素。

在戀童成癮患者中,有的在性心理發育過程中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有的遭受過不良的性刺激,比如看過未成年人的色情畫面等。有的人則在成年後有所成就,但三觀不正,追求感官刺激,王振華和鮑毓明可能就屬於此類。

當然,這幾個因素不一定是單一的,發展至疾病往往是多個因素的疊加。總之,在臨床中理解了“戀童癖”的心理根源和形成過程後,就不難發現,“蘿莉控”是有可能演變成“戀童癖”的。

比如,很多青少年、或者剛成年的大男孩就自稱是“蘿莉控”,他們喜歡看動漫、玩遊戲,非常喜歡二次元里長相姣好的“蘿莉”,這無可厚非。

同時,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可能面臨很多來自學業的、人際關係和家庭中的壓力和困惑。如果他們缺乏健康、積極的解壓方式,而總是利用看“蘿莉”的方式來釋壓的話,這就很容易對二次元“蘿莉”上癮,形成了病理性成癮。

成癮的最大特點是“心癮”。只要一想到、看到二次元中的“蘿莉”就開心、甚至興奮;如果想看“蘿莉”但看不到,會感到焦慮、煩躁,這就意味著個體已經有心癮了。

“蘿莉控”們請注意!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沉迷二次元“蘿莉”越久,成癮加重,這些個體往往會逐漸脫離現實,影響真實世界的學業、工作、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他們與同齡異性的交往會屢屢受挫,也找不到符合他們要求的現實“蘿莉”,便更加會退縮到虛擬世界中,向二次元“蘿莉”尋求安慰。

而這些男性又正在經歷性生理、心理發育期,便很容易對二次元“蘿莉”產生性幻想,產生性衝動,並與自慰行為結合。

經過以上心理、行為和性興奮的反覆結合和強化,這部分“蘿莉控”對二次元“蘿莉”的性衝動會越來越強。

可能有人說,這隻存在於二次元中啊,只要他們在現實中不侵犯未成年人,有何不可?

理論上這話沒錯,但事實上,人的精神心理發展是非常微妙的,很多特定的心理模式會因為一些客觀現實的因素或偶然的因素而泛化。

二次元“蘿莉”的年齡和形象是固化的,她們不會長大,也就造成以上那部分“蘿莉控”的“性趣點”不會發生變化,便不斷反覆地強化。

如果他們發現這些二次元“蘿莉”與現實中“蘿莉”有一些共同點的時候(比如年齡,樣貌,性徵特點,穿著打扮等等),就可能將性衝動泛化到現實中,對符合特定特徵的未成年女性產生性衝動。

當這種性衝動達到一定的強烈程度,而這個“蘿莉控”又逐漸長大,掌握了更多社會能力和資源後,他們就可能會忍不住以身犯險,去物色一些未成年女性,甚至是女童,通過各種方式讓她們打扮成自己喜歡的“蘿莉”形象,甚至實施一定的性活動。

這個時候,“蘿莉控”就已經發展成為“戀童癖”了。

03、如何預防變成“戀童癖”?

當然,以上的推論只是基於臨床實踐經驗和性心理障礙的發展規律,並不是所有“蘿莉控”都必然會變成“戀童癖”。

那麼,對於這種風險,“蘿莉控”們該如何避免?

首先,對於那些對現實中的“蘿莉”有一定性幻想的“蘿莉控”,這部分群體相對來說風險較高,必須反思自己格外喜歡“蘿莉”的原因,察覺自己的心理是否存在異常。

現代社會的“愛情觀”比較開放,很多人認為真正的愛情是不分年齡、性別和種族的。如果一個成年男性喜歡了一個未成年人,甚至確定了戀愛關係,但並未與其發生性活動、性行為;而是等到其成年後,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再發生性行為,這算不算戀童?

現實中就有這樣的例子。2018年,31歲的男歌手張木易與18歲的女友張千巽結婚。兩人確定戀愛關係時,張木易24歲,張千巽才11歲。這一段戀愛曾引起很多人關注。

所以,如果“蘿莉控”對某個“蘿莉”產生好感或愛情,但行為不越界,等到其成年後再靜待花開,這並不屬於戀童。

可這部分“蘿莉控”必須好好地想明白:我對這個“蘿莉”有性幻想、性衝動,到底是因為我喜歡這個“蘿莉”本人,還是因為我對大部分某個年齡階段的女童有性衝動?

如果是後者,那麼隨著這個“蘿莉”長大,這個人對她的性衝動會不斷下降,幾乎失去興趣,並有強烈地想尋找其她女童填補空虛的慾望。

“蘿莉控”們請注意!這些情況下,有可能發展成戀童癖!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實這就已經很接近“戀童癖”了,個體必須進一步反思這種異常性心理的形成原因:我作為成年男性,為什麼不對成熟女性產生性衝動,而是對女童產生性衝動?是不是遭受過一些相關心理創傷或不良性刺激?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戀童癖患者,他在初中時與一名女同學互生情愫。暑假的一天,兩人在房間裡獨處,女孩穿著薄襯衣,他隱約看到了女孩尚未發育好、微微隆起的乳房,馬上產生了性興奮,有想去觸碰的慾望。

這時,他的爺爺突然出現,大聲呵責,女孩慌忙離開。這個男孩本來極其強烈的性興奮一下子被壓了下去,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此後,他一直對未成年、未完全發育的女孩存在性衝動,後來又瀏覽不良色情信息,強化了戀童傾向,並一度犯下罪行,被判入獄。

所以,有性幻想的“蘿莉控”,尤其是對“蘿莉”某些特徵可產生性興奮的群體,必須加強覺察,反思自己的性心理發育是否出現了偏離,並及時接受心理干預,慎防較大的潛在風險成為現實。

而另一部分“蘿莉控”對“蘿莉”沒有性幻想,只是喜歡她們的純真、可愛,有一種想去寵愛、保護的感覺。這種群體有沒有問題?

其實,對於弱者、年幼者或長相可愛的群體產生一定的偏愛和保護欲,這是人類的正常心理現象。但如果是異乎尋常的喜愛,就必須注意了。

臨床中我曾面診過一位成年男性患者,他有成年女友,有正常的性生活,但他也同時對某個年齡男童特別感興趣。

他通過一些方法,把一些男童帶到自己的房間,然後讓男童給自己的頭部按摩,或者抱著他們坐在自己的大腿上,想進行擁抱、親臉等較親密的接觸。

他說,他只是非常享受保護、親近這些男童的感覺,把他們視為自己的弟弟或孩子。當男童坐在他的大腿上時,偶爾會因摩擦引起他的性反應。但他說,從來沒有主動對這些男童產生性幻想,也不想對他們有性接觸。

深入交流後,我發現這個患者在兒童青少年階段曾遭受校園欺凌,渴望得到保護。很可能因為這個因素,他長大後產生了親近男童的衝動,想滿足自己的保護欲,享受自己是強者的感覺。

所以,據他所說,他其實並沒有對男童實施性侵犯,也沒有性幻想,但這已經足以令多個男童家長報警,懷疑他是“戀童癖”患者了。這對他的生活、事業和情緒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也對那些男童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傷害。

而且,我認為他屬於非典型的“戀童癖”患者,如果不加以心理干預,很有可能發展成典型的“戀童癖”。

所以,希望這個真實事例令部分“蘿莉控”有所警醒:為什麼我對“蘿莉”有那麼強的保護欲和寵愛慾?是不是我有過被欺凌、渴望被保護的經歷?我是否曾看到別的強者保護弱者,感到十分崇拜和羨慕?我對“蘿莉”超出常人的喜愛會不會影響對我的正常生活?

只有嚴肅思考過這些問題,加強覺察,才更能儘量避免從“蘿莉控”發展成“戀童癖”。

總之,對於“蘿莉控”,無論男女,是否存在性幻想這是一條紅線。如果觸及,必須高度警覺,加強覺察,防止泛化,有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干預;如果未觸及,也要自我反思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和隱患。

另外,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瀏覽了一些貼吧、知乎問答上的網友留言。有的“蘿莉控”說,他們只喜歡二次元裡的“蘿莉”,對現實中的孩子和女性毫無感覺,甚至反感,這算不算另外一種心理問題?

確實,如果個體只沉溺於二次元世界,在現實中的人際關係不斷受挫,遭遇了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這會引發一連串的問題。

在日本,就有很多不想結婚、不想談戀愛、甚至不想與真實人類社交的“宅男”。他們只熱衷於在虛擬世界中與虛擬人物的交流。為了滿足這一群體的需求,有的商家甚至研發出高度仿真的、可訂製外觀和性格的“蘿莉”性愛機器人。

有的人認為,只要不傷害他人,這是他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亞群體文化。但從本質上說,其背後肯定有大量創傷導致的心理問題。如果不積極面對和解決,也會留下較大的隱患。

所以,總的來說,喜歡二次元文化不是問題,但最關鍵的是不能過於沉迷。不能讓在二次元中的喜好對三次元世界產生負面影響,更不能只停留在二次元世界中。

就“蘿莉控”這個具體話題而言,就是絕不能讓二次元文化嚴重影響到現實中的性心理發育、人際交往和個人成長。

所以,如果把握得好,如果在現實中你是一個心身健康、性心理正常的、有積極興趣愛好的人,那麼喜歡“蘿莉”,給她們傳遞善意和愛護,並不是什麼問題,也不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而且,隨著你年齡增長,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兒女,有了更加充實的、成熟的人生觀後,“蘿莉”只會成為你年輕時的美好記憶。就像我們現在的80後回憶當年的“街頭霸王”遊戲一樣。

另外,我希望現在的青少年、甚至大學生群體的父母也能關注這個話題。孩子喜歡什麼?關注什麼?是不是“蘿莉控”,是哪種“蘿莉控”?有沒有性心理偏差的苗頭?這都需要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常說,現在的孩子是“數字星球”時代的“原住民”,而他們的父母是“數字星球”時代的“難民”。父母必須保持謙卑,加強學習,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喜好,也不能任由孩子自由發展,與孩子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正確地引導,才能讓下一代心身健康地成長。

#小蘿莉# #性侵養女# #戀童癖# #青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