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找到你》:愛與騙,尋與瞞,在重構的記憶中尋找真相

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馮內古特曾在給約翰·歐文的信中這樣寫道:

“你得到的一切榮耀,都是你應得的。有幸認識你,我很驕傲。”

馮內古特對於歐文的讚賞從來毫不吝嗇,並且稱他為“美國最重要的幽默作家”,而歐文自身所獲得的的成就,也絕對對得起這份榮耀和讚美,他是美國當代首屈一指的作家,被譽為“在世的狄更斯”,被村上春樹奉為偶像,甚至做出“讀歐文的書會上癮,他的讀者都變成了癮君子”這樣的評價。

歐文的長篇小說《蓋普眼中的世界》榮獲1980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之後,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蘋果酒屋法則》又為他贏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改編劇本獎,捧回小金人的他成為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

記得上一次讀約翰·歐文,正是那部給他帶來小金人的電影的原著小說——《蘋果酒屋的規則》,歐文對於這些“大部頭”小說的寫作似乎總是那麼得心應手,《蓋普眼中的世界》、《獨居的一年》、《蘋果酒屋的規則》……每一本都有著極其“唬人”的厚度,但是閱讀感卻非常流暢,歐文筆下的人物是立體的,進而讓故事變得更加引人入勝,每每跟隨著那些人物進入到故事當中,便絲毫感覺不到“大部頭”的冗長之感,相反,它的厚度反倒成了一種“誘惑”。

歐文總是會在他的故事中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大概正是這種魔力,讓他的“大部頭”都成為了各個暢銷榜上經久不衰的作品,被翻譯成35 種文字,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暢銷世界各地。

包括這一次的《直到找到你》也是如此,同樣的“大部頭”,甚至有增無減,卻更為與眾不同,因為它不僅僅只是歐文筆下的一個漫長的故事,而是讓我們可以“窺探”到這位被文學大師們奉為偶像的奧斯卡和國圖獎雙料得主的真實內心世界。

為什麼這麼說?其實《直到找到你》是約翰·歐文的一部半自傳性長篇小說,既然是半自傳,那麼顧名思義,在這個故事中有著歐文的很多真實情感和經歷,也是他對於那位從自己記事起便再未見過的親生父親的一種“探尋”與渴望,更是他與自己這父愛缺席的人生的一種“和解”。

《直到找到你》:愛與騙,尋與瞞,在重構的記憶中尋找真相

故事中,傑克缺少父愛的人生

《直到找到你》的故事漫長而荒誕,從一個小男孩四歲開始,到他中年之時,三十多年的漫漫人生,成了一場亦真亦假的追逐,本以為是一直活在對於父親的漫無止境的尋覓之中,到頭來卻不過是一場充滿了欺騙與謊言的荒謬鬧劇。

傑克·伯恩斯的成長過程中,他的父親一直是缺席的,而他和母親兩個人,一直活在追逐父親腳步的旅程當中,從他記事開始,他的人生便是一場“尋父之旅”,而傑克自己也一直被母親口中對於父親“拋妻棄子”的評價所催眠,再加上一路走來奔波於歐洲大陸的各處之時,所遇到的一個又一個曾經被父親“引誘”,然後被無情“拋棄”的女人們,在傑克的心裡,父親成了一個極其不負責任、又濫情的花花公子。

歐文對於《直到找到你》的人物設定非常有趣,傑克·伯恩斯的母親是一位嬉皮士般的刺青師,父親是教堂管風琴師,虔誠的宗教狂熱者,而傑克長大了以後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好萊塢明星。從哥本哈根到斯德哥爾摩,從奧斯陸到赫爾辛基的尋父之旅中,傑克遇到的各式各色的人們也同樣有趣又神秘,這些設定讓這個本就離奇的故事充滿了各種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

歐文還通過自己因《蘋果酒屋法則》獲獎時,領取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真實經歷,來給《直到找到你》的主人公傑克量身打造了一場奧斯卡頒獎禮,讓演員傑克和作家歐文一樣,獲得了第72屆奧斯卡的最佳改編劇本獎,這個設定可以說非常有意思了。

然而功成名就的傑克卻慢慢得知,原來那個欺騙者竟然是自己的母親,自己對於父親多年的怨恨與追逐,不過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欺騙,真正一直跟隨的,原來是自己的父親。母親的“灌輸”和途中的見聞,讓他的認知和記憶發生了“錯亂”,就像歐文在這個故事的一開始就寫下的這段話一樣:

“我們記住的,要麼是印象深刻的事情,要麼是回憶的某些片段,我們的回憶甚至與現實截然相反。”

《直到找到你》:愛與騙,尋與瞞,在重構的記憶中尋找真相

事實究竟是什麼樣子?父親和母親之間又到底發生過怎樣的事情?母親真的是一個不懂得怎樣去愛的“騙子”嗎?要知道,歐文從來不會讓故事這麼簡單的結束。

張大春曾評價歐文說:一旦和純粹而沉重的康拉德、濃烈而幽微的福克納、銳利而絮叨的貝婁或佻達而炫奇的羅斯相較起來,歐文的小說總能在更多浪漫傳奇式的懸疑和驚奇的交織之下讓讀者往復穿梭於倍勝於這些大師們所點染或鏤刻的現實。

浪漫、驚奇、離經叛道似乎已經成了歐文筆下作品的標籤之一,沒有人能猜得到他會寫什麼、怎樣寫,卻終會一次又一次地在他構造的世界中沉浸。

對此,歐文在獲得國家圖書獎後的一次採訪中這樣說道:“我需要知道這些詞傳達的氣氛。這是一個傷感的故事嗎?有沒有一些激勵人心的東西?它情真意切 麼?還是悲傷的?豐盛的?描述故事結尾的語言又是什麼?直到我弄明白小說裡所有重要的聯繫之後,我才會願意去寫第一句句子。就好像故事已然發生,而我的責任是用正確的順序講給你們聽。”

現實裡,歐文對於父親的探尋

和《直到找到你》中的傑克一樣,歐文也有一位一直缺席的父親,而這一點,對於他後來創作的影響很大,在歐文的很多小說中,都會出現一些不甚完整的家庭。

約翰·歐文在一次採訪中坦言道:“我認為這很可能是我的童年生活中最核心的部分,而這也是我所不知道的。如同朋友或評論家們談論我的小說時常說的那樣,在一部又一部小說裡,我一直在創造那一位不見了的家長,那個缺席的父親。”

從《蓋普眼中的世界》、《新罕布什爾旅館》,到《蘋果酒屋的規則》、《獨居的一年》,再到這一部《直到找到你》,每一個作品中的家庭都有缺失,對於父親的渴求和想象影響著歐文的一生,在那些故事裡,常常會出現缺少父愛的孩子和強大獨立的女性形象,總會出現那些繞不開的離別和戲劇性的命運轉折,而在這些設定之中,我們或多或少的都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直到找到你》:愛與騙,尋與瞞,在重構的記憶中尋找真相

在歐文的創作歷程中,他想象中的讀者一直是自己的父親,正如在這本半自傳性小說《直到找到你》裡,當表演老師伍爾茲小姐問初次站在舞臺上的傑克·伯恩斯:“只打動一個人的心,那會是誰呢?”傑克的答案沒有絲毫猶豫,那就是爸爸。

早在歐文2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從此後小歐文便再沒有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母親也一直拒絕和他說起生父。歐文和繼父關係很好,繼父也待他視如己出,然而在他的心中,始終都有個過不去的檻。

一直到歐文經歷過離婚之後,母親他可以理解自己當時的決定了,才將他親生父親的一摞信件和照片交給歐文。

原來,他的父親曾是一位美軍飛行員,他在著名的駝峰航線上被佔領緬甸的日軍擊落,徒步十五天走了三百六十多公里之後,到了中國才撿回一條命。

而母親交給他的那些信,正是父親輾轉印度的空軍基地和中國的醫院的時候寄出的,歐文的父親其實從未忘記過歐文,他在信中解釋了離婚的緣由以及對於兒子的思念,他期待著能夠與歐文保持聯繫,然而卻始終被歐文的母親拒絕。

原來,父親並不是兒時想象中的“怪物”;原來,父親也一直想要找到他。

巧合的是,在歐文即將完成那個講述尋夫男孩的小說——《直到找到你》的時候,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找到了他,告訴了他父親後來的人生,讓故事與現實奇妙的重合,晚年的歐文雖然說過“我不需要和解”,但其實,《直到找到你》正是他與自己,也是和父親之間的最好和解。

《直到找到你》:愛與騙,尋與瞞,在重構的記憶中尋找真相

歐文筆下的故事,備受好萊塢青睞,讓讀者為之著迷,被大師奉為經典,然而對於他來說,無論是創作,亦或是人生,不過如他的《新罕布什爾旅館》中的最後那句話一樣:“你必須擇善固執、終生不渝。你必須繼續走過打開的窗口。”

無論命運的輪盤如何轉動,哪怕生活的變故怎樣離奇,勿忘擇善固執、終生不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