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注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汉有七种译本,鸠摩罗什法师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法师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后五种译本都译为《心经》。罗什和玄奘法师二种译本,都无经前因缘序分,及经末流通分,其余五种译本,皆有序分和流通分。劝学网收集了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两个译本,供佛友对比参考。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大唐三藏 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心经》原文+注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玄奘(602年-- 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13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贞观元年时,他一人从长安出发,西行五万里,历时19年,到印度取真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心经》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

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 波罗竭帝 波罗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鸠摩罗什 (Kumārajīva,344-4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博通大乘小乘。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译经总数《出三藏记集》作35部294卷,《开元释教录》作74部384卷。所译经论影响很大,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人称“什门四圣”。

《心经》注音版

大唐三藏 玄奘法师译

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心xīn经jīng

观guān自zì在zài菩pú萨sà,

行xíng深shēn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时shí,

照zhào见jiàn五wǔ蕴yùn皆jiē空kōng,

度dù一yī切qiē苦kǔ厄è。

舍shè利lì子zǐ,

色sè不bú异yì空kōng,

空kōng不bú异yì色sè,,

色sè即jí是shì空kōng,

空kōng即jí是shì色sè。

受shòu想xiǎng行xíng识shí,

亦yì复fù如rú是shì。

舍shè利lì子zǐ,

是shì诸zhū法fǎ空kōng相xiàng,

不bù生shēng不bù灭miè,,

不bù垢gòu不bù净jìng,

不bù增zēng不bù减jiǎn,

是shì故gù空kōng中zhōng无wú色sè,

无wú受shòu想xiǎng行xíng识shí,

无wú眼yǎn耳ěr鼻bí舌shé身shēn意yì,,

无wú色sè声shēng香xiāng味wèi触chù法fǎ,

无wú眼yǎn界jiè,

乃nǎi至zhì无wú意yì识shí界jiè,

无wú无wú明míng,

亦yì无wú无wú明míng尽jìn,

乃nǎi至zhì无wú老lǎo死sǐ,

亦yì无wú老lǎo死sǐ尽jìn。

无wú苦kǔ集jí灭miè道dào,

无wú智zhì亦yì无wú得dé,

以yǐ无wú所suǒ得dé故gù。

菩pú提tí萨sà埵duǒ,

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gù,

心xīn无wú挂guà碍ài。

无wú挂guà碍ài故gù,

无wú有yǒu恐kǒng怖bù,

远yuǎn离lí颠diān倒dǎo梦mèng想xiǎng,

究jiū竟jìng涅niè槃pán。

三sān世shì诸zhū佛fó,

依y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故gù,

得dé阿ā耨nòu多duō罗luó三sān藐miǎo三sān菩pú堤tí。

故gù知zhī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

是shì大dà神shén咒zhòu,

是shì大dà明míng咒zhòu,

是shì无wú上shàng咒zhòu,,

是shì无wú等děng等děng咒zhòu。

能néng解jiě一yí切qiè苦kǔ,

真zhēn实shí不bù虚xū。

故gù说shuō般bō若rě波bō罗luó蜜mì多duō咒zhòu。

即jí说shuō咒zhòu曰yuē:

揭jiē谛dì揭jiē谛dì,

波bō罗luó揭jiē谛dì,

波bō罗luó僧sēng揭jiē谛dì,

菩pú提tí萨sá婆pó诃hē。

(咒语梵文读音:

GatégādìGatégādìParagatébālāgādīParasamgatébālāsānggādīBodhi Svahabōdìsī⌒wa⌒hǎ)。

《心经》现代译文

《心经》原文+注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以般若智慧观照自心而获得解脱自在的菩萨,修行极深的般若智慧时,观察洞见到集聚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他的本质是空,而非实体的存在。 菩萨因彻见这五种集聚的要素是缘起性空,所以脱离生老病死苦以及一切的痛苦。

舍利弗啊!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实的存在,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所以物质和空并无差别;而空和 物质二者在本质上也没有不同,因此空不异於物质。 有人认為空是没有,物质是有,而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彻见到物质就是空,空就是物质,犹如水和水波的关系,二者既是各别的,也是一体的。感受,思想,意志, 心识,同样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这五种集聚的要素,从它缘起性空的本质来说,它既没有生起或灭失,也没有所谓污垢或清净,更不会增多或减少。所以,在缘起性空的本质上,物质,感受,思想,意志,心识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对外界的认识,需透过眼,耳,鼻,舌,身体,意识六种感官与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等六种外境,分别相对应而认知一切,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人的一切认识作用各有不同,包括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物质,声音,香臭,味觉,触觉,其他一切事物及概念,甚至於眼,耳,鼻,舌,身体,心识的识别作用共十八种,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空。

不经由佛教导而独自开悟的缘觉圣者,因观照十二因缘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照见十二因缘是缘起性空的,所以不论是导致生死轮回的主因无明;或是灭尽无明, 甚至於生,老,病,死,或是因灭尽无明而脱离甚至於生老病死,也都不是实体的存在。 亲自听闻佛说法而证悟得声闻圣者,因观照四諦而了悟,但菩萨以般若智慧见苦,苦的原因,灭苦而解脱,灭苦的方法这四諦是缘起性空的,不是实体的存在。

菩萨所证得的境界中,既不存有能证悟得般若智慧,也不存有所证得的境界,因為菩萨彻见一切是缘起性空的,一切是不可得 的,心不执著於一切。 使自己及一眾生都获得开悟的菩萨,由於修行可至生死彼岸的般若智慧,而通达空得真理,所以心中没有一丝牵掛及烦恼障碍;因而不恐惧生死,远离一切错误,不合理的思想,行為,妄想等等,终於达到寂灭无為的最高境界。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佛,都是由於般若智慧,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佛。 因此,由以上可得知般若智慧是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密咒,是可破除一切愚痴黑暗的密咒,是至上的密咒,是可达成涅磐妙果无与伦比的密咒。它能去除一切的痛 苦,灾厄,是真实不变的真议真议。因此,宣说般若智慧的密咒如下:去!去!去到生死的彼岸!与眾生一起去到生死的彼岸!愿迅速同证正觉,获得大成就!

《心经》原文+注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