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一辈子《刘三姐》的包玉堂走了,“如果有来生还要写她”

写了一辈子《刘三姐》的包玉堂走了,“如果有来生还要写她”

广西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仫佬族第一位书面文学作家、剧本《刘三姐》执笔者之一包玉堂先生,因病于4月28日在南宁逝世,享年86岁。新冠疫情下,包老的丧事从简,遗体告别式将在5月3日上午10时50分,在南宁市殡仪馆举行。

包玉堂的公开履历显示,他生于1934年,广西罗城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他曾出版诗集《歌唱我的民族》《凤凰山下百花开》《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红水河畔三月三》等,散文集《山花寄语》,长篇小说《走出深圳》,电视连续剧《红水河传奇》《歌仙刘三姐》《走出深渊》等,还出版个人专集《包玉堂作品选集》共十卷。

1959年5月,柳州市《刘三姐》创作组成立,小分队在下乡采风途中,专程找到包玉堂了解情况。因为包玉堂的家乡就在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乡——罗城,他对刘三姐的传说和故事非常熟悉。1957年,他在罗城县四把乡的下里中心小学当过校长。传说中刘三姐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过的蓝靛村就在这小学对面几百米处,每天晚饭后和周末,包玉堂都到那里散步。

1960年,包玉堂被抽到柳州地委宣传部搜集民歌故事,同时参加彩调剧《刘三姐》的集体创作。他与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黄勇刹一起,成为该剧六位执笔者。他长期跟创作组的其他成员与《刘三姐》演出团泡在一起,到南宁、广州等地边演出,边修改剧本。也由此开始,他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人,经历了刘三姐多种艺术形式的变迁。

“我父亲的性格很淳朴憨厚。他写了一辈子刘三姐。前年他和广西一家影视文化公司合作筹拍电视剧《刘三姐》,我父亲将剧本完成了,但是该公司筹拍资金一直未到位。直到现在我父亲去世了,这部电视剧还未开拍。这成为我父亲生前最大的遗憾。”包晓泉说道,就在今年1月,父亲病重时,仍在半夜里爬起来修改《刘三姐》剧本,他让助理将他写的手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再见打印稿上一遍遍地勾画修改。

写了一辈子《刘三姐》的包玉堂走了,“如果有来生还要写她”

为了塑造刘三姐,包老用他颤抖的手倾尽了毕生心血。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最初彩调剧剧本的挖掘与创作,也就不会有后来电影《刘三姐》产生如此广泛深入的影响。

每一位曾在刘三姐歌声中感受到力量与鼓舞的读者,都不应遗忘最初缔造这一形象的先行者。刘三姐的歌能唱到多远,包玉堂先生的回赐就有多远。

写了一辈子《刘三姐》的包玉堂走了,“如果有来生还要写她”

包晓泉回忆,父亲这一生,最开心的事,就是谈刘三姐。“他常常在家里跟我讲刘三姐的故事,以及他到广西各地搜集民歌,和对那些民间歌手的采风经历。每每讲到刘三姐,他的脸上就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睛里有泪光在闪烁。他把这一生都奉献给了对刘三姐的创作故事。”

很多人觉得包玉堂写“刘三姐”写上瘾了。对此,他曾说,“如果有来生,还要写刘三姐”。(图文摘编自北京青年报、北京头条)来源:文汇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