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就是最早的詩歌總集,也就是《詩經》,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一共收集了311篇流傳民間的古詩,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描寫了周初至晚期500年間的社會風貌。是如今的我們也有機會一睹那時的風俗人情。

我們不知道《詩經》的作者是誰?其實也不需要知道,因為詩經的來源也許就像以前采詩人,去各地的村莊,部落,收集當地流傳甚廣的歌謠,整理記錄下來。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先秦的時候,《詩經》還只是被叫做《詩》,有人取其整數叫做《詩三百》。當然,在最早的時候,據說在《詩經》成書之前還流傳著的詩有3000多首,只是另外的那些,不知道散失到哪裡去了。

孔子曾經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是因為寫詩的人,總是懷著最純真,最樸質的思想記錄下這些他們認為反映了人間疾苦、貴族生活,男歡女愛的畫面。這些詩的意境總是非常的深遠,即使是最簡單的文字,讀過之後,你也能夠浮想聯翩。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一首《詩經》中你不常見的詩,說它不常見,是因為他不曾在正規的教材或者說九年義務教育中出現過。這首詩的創作題材也是初次相見的一對男女。詩是這樣寫的:

《野有死麕》

作者不詳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也許就這樣把原文給你,你也無法翻譯出來,那麼我就用詩的原意,給你講個故事吧。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林子裡有一隻死了的獐子,是用白色的茅草包裹起來的,青年獵人早早打好了獐子,將它放在林間的灌木叢裡,他打算將獐子送給心愛姑娘作禮物。一位春心氾濫的女子經過時看到了這隻獐子,明白這獐子是有主的。

第二天,女子發現林子裡的同一個地方又有一隻死了的鹿,同樣是用白色的茅草包裹起來的,這時兩人相見了,這隻鹿也是青年獵人的禮物,我們知道,那時候的鹿是非常值錢的,正常人家提親,就是兩張鹿皮。顯然,兩人一見鍾情了,獵人誇讚女子美貌。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這是這首詩最關鍵的三句。都是美貌的女子說的。“舒而”就是“慢點”,是女子叫那個獵人“你慢點”。“脫”要讀tuì,意思是行為得體;“脫脫兮”就是“動作文明點”。從這兩句話我們就知道灌木叢裡發生的事情是什麼了。有人說,哪裡來的“灌木叢”?前文已經說了:“林有樸樕”。這並非作者的多餘之舉。

接下來的這個“感”要讀hàn,“撼動”的意思;“帨”讀shuì,這又是什麼呢?《周禮》上有說明:那時的成年女子要帶“帨巾”,就是一張手帕,是掛在左胸前的。抹桌子、撣灰塵用的就是這個。

這個女子對青年獵人說“無感我帨兮”,就是“你不要動我這個帨巾”——原來是他的手都碰到女子的左胸了,女子又不好直接說,只能說“你不要動我的手帕”,這和後面的“無使尨也吠”,其實都是很含蓄地提醒:你不要動作大了,不要弄得遠處那家人的狗汪汪地叫起來,言外之意是那樣一來就什麼都做不成了。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這個故事裡,是有計謀的,非常的隱晦。男子選灌木叢,又先後用獐子和鹿吸引心愛的女子。而女子也言語含蓄,但又並未拒絕。其實,這就是一種“一切盡在不言中”的一見鍾情。為什麼說這首詩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兩人第一次相見呢?因為“枯藤老樹昏鴉”是寫秋思的,但這三個詞其實什麼也沒寫。可是仔細一想,這三個詞又好像比所有語言都更有感覺。

同樣的,這首詩該寫的不寫,但細細品來,作者好像也已經把該寫的都寫了。詩是點到為止的,但是留給我們的卻是無限的遐想,也許最後兩人終成眷屬,也許兩人只是萍水相逢,作者什麼也沒說。

以“枯藤老樹昏鴉”的意境寫第一次,詩是點到為止,人卻欲罷不能

本文由文化人大/小陳原創,感謝閱讀,期待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