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公元263年,伴隨著蜀後主劉禪的自縛請降,建國四十餘年的蜀國,自此宣告滅亡。在這場滅國之戰中,鄧艾的表現尤為出色。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當時,鍾會與姜維在劍門關一帶對峙,而不甘平庸的鄧艾,則率領兩千兵馬從陰平小道入蜀,在綿陽擊敗諸葛瞻後,直接兵臨成都城下。再加上城內益州豪族的強烈要求,劉禪只能投降鄧艾。

不得不說,鄧艾這個戰略決策可謂是“神來之筆”。攻克蜀國的兩大難題:姜維與地勢,都被他完美抓住了時機,這才完成了這看似不可能的壯舉。因此唐人遴選古代名將入武廟時,鄧艾也有上榜,與張遼、周瑜、關羽等名將並列。

但令人叫屈的是,鄧艾雖然立下了不世之功,卻引起了司馬昭的猜忌。在鍾會、衛瓘等人的唆使下,司馬昭下令,令鄧艾檻車而回。可不曾想到,鍾會卻趁著整個由頭,不由分說將鄧艾殺死。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從相關史料記載,鄧艾在滅蜀之後,的確有居功自傲的表現。他擅權專斷,行代俎越庖之舉,冊封蜀國降將各種虛職。但僅此而已,鄧艾的這點小動作與他立下的功勞相比,根本沒有可比性。

細思恐極的是,作為第三方的衛瓘,竟然也選擇支持鍾會,這才導致立下大功的鄧艾,最終冤屈而死。除此之外,隨同鄧艾滅蜀的本部將士,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而被司馬昭刻意忽視了。

顯然,鄧艾之死是一樁冤案。但令人心寒的是,當時的朝野上下,鮮少有人為他翻案。大家都知道鄧艾死的冤枉,但誰也不願意將這件事公開化。或許有人會問:為何鄧艾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對待?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實際上,這與鄧艾的出身有關。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鄧艾)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不難看出,鄧艾是流民出身,可見他當時的地位的確很低。出身不好就算了,鄧艾還有些口吃:“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幹佐。為稻田守叢草吏”。眾所周知,魏晉名士善於交際與清談,所以他們對於口才頗為看重。

而反觀鄧艾,一無出身,二是口吃,這導致士族集團很難與他結下親密的關係。好在鄧艾的確有本領,他的屯田戰略被司馬懿一眼相中,從而一步登天,成為司馬氏集團中的扛鼎武將。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曹魏後期的軍屯,如淮南屯區、隴右屯區,都是鄧艾主持修建的。後來鄧艾來到抗蜀前線,依舊立下了不少功勞。話雖如此,鄧艾還是無法真正融入司馬氏一族的核心圈子。

司馬氏的核心圈子,有鍾氏、荀氏、陳氏、高氏等世家組成,他們有著鮮明的排外性。像鄧艾這般出身底層只靠軍功的將領,很難得到他們的接納。所以說,鄧艾雖然是司馬氏一族的重要將領,但始終是個邊緣人物。

這個結論,也能伐蜀之戰中的兩個細節看出。

首先是司馬昭的任命:在宣佈伐蜀大軍的人選時,明明鄧艾的經驗與軍事才能更為突出,但伐蜀大軍的主帥,卻是鍾會。正當鍾會無功而返甚至打算退回去的時候,鄧艾這個偏師,卻取得了這樣一份大功。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鍾會在心中,始終是瞧不起鄧艾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讓鍾會這個主帥成了陪跑,因此後者的心中,難免生出嫉妒之意。再加上鄧艾擅自分封諸將時,直接越過了鍾會等人,導致後者不滿的情緒,一度達到了巔峰。

這時候的鄧艾,本有活命的機會,但衛瓘這個第三方,也給予了他致命一擊。作為一個大名士,衛瓘為何對放任鍾會對鄧艾痛下殺手?顯然,這來自於魏晉士族骨子裡的優越感。

當一個出身不好、還有口吃的人做出立下這個大功時,這些名士所謂的自尊心,也遭受了重大打擊。更叫人寒心的,是司馬昭以及群臣的冷漠。作為曹魏真正的掌權人,司馬昭對於鍾會,卻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處罰。

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大功,為何涼落得一個淒涼結局?

鍾會叛亂,司馬昭只是象徵性地處死了他的養子;而鄧艾立下大功,司馬昭明知他是冤死,卻依舊不為他平反,反而以更加刻薄的方式對待其家人:“餘子在洛陽者皆誅,徙艾妻子及孫於西域”。

顯然,司馬昭是為了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而不惜放棄鄧艾。如此一位名將,身前身後卻遭此冤屈,實在叫人唏噓。

參考文獻:

《三國志》

《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