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30週年紀念版)》

作者是史蒂芬·柯維。

第一章 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品德成功論提醒人們,高效能的生活是有基本原則的。只有當人們學會並遵循這些原則,把他們融入到自己的品格中去,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恆久的幸福。

第二章 七個習慣概論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極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的定義

本書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

改變習慣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有了更高的目標才能激發改變,面向未來犧牲當下的意願才能促進改變。但是這又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目標和規劃。從這個角度而言,幸福就是我們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得到的果實。

成熟模式圖

七個習慣並非零落、分散的心理法則。它們符合成長規律,提供了開發個人和人際效能的漸進、連續和高度整合的方法,讓我們依次經歷“成熟模式”——由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不斷進步。

“成熟模式圖”(Maturity Continuum)即人類成長的三個階段,分別為依賴期、獨立期、互賴期。

依賴(Dependence)期以“你”為核心——你照顧我;你為我的得失成敗負責。

獨立(Independence)期以“我”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負責;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權選擇。

互賴(Interdependence)期以“我們”為核心——我們可以做到;我們可以合作;我們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創前程。

依賴期的人靠別人來實現願望;獨立期的人單槍匹馬打天下;互賴期的人,群策群力實現最高成就。

“效能”的定義

本書介紹的七個習慣都能產生高效能,因為它們基於原則,效果持久,是品德的基礎,能幫助你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機會,不斷學習並結合其他原則以實現螺旋向上的成長。

真正的效能應該包含兩個要素:一是“產出”,即金蛋;二是“產能”——生產的資產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鵝。

在生活中“重蛋輕鵝”的人,最終會連這個產金蛋的資產也保不住。反之,“重鵝輕蛋”的人,最後自己都可能會被活活餓死,更不用說鵝了。

所以,效能在於產出與產能的平衡。 P代表希望獲得的產出,即金蛋;PC代表產能,即生產金蛋的資產或能力。

三類資產

人類所擁有的資產,基本上可分為物質資產、金融資本以及人力資本三大類

團體的產能

一切正確原則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們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如果一個團體的成員在利用物質資產時,不遵守產出與產能平衡的原則,便會降低整個團體的效能,最終導致鵝的死亡。

你可以買到員工的時間,卻買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誠與熱忱的根源;你可以買到員工的體能,卻買不到他的頭腦,而頭腦才是創造力與智慧的源泉。

效能在於平衡。一味重視產出會導致糟糕的健康狀況、耗損的機器設備、透支的銀行存款或破裂的人際關係。而太過維護產能,就如同一個每天長跑三四個小時的人,宣稱可以因此多活十年,卻不知大好時光都在跑步中流逝。又好像那些只知唸書,不肯生產的人,坐享別人的金蛋,自己永遠不敢面對現實。

唯有在金蛋(產出)與鵝的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雖然你常會因此面臨兩難選擇,但這正是效能原則的精髓所在。它是短期利益與長期目標之間的平衡,是好分數與刻苦努力之間的平衡,是清潔的房間與良好的親子關係之間的平衡。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為了多收穫幾枚金蛋而廢寢忘食地工作,結果弄得精疲力盡,無法繼續工作?其實若能好好睡一覺,那麼第二天就會精力充沛,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好地迎接這一天的挑戰。

第三章 習慣一 積極主動 ——個人願景的原則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

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社會之鏡

如果我們僅僅通過“社會之鏡”(Social Mirror),即時下盛行的社會觀點以及周圍人群的意見、看法和思維方式來進行自我認知,那無異於從哈哈鏡裡看自己。

實際上根據這種流行看法而繪製的社會地圖一共可以分為三種,也可以說是已經被廣泛接受的用來解釋人性的三種“決定論”,有時單獨使用,有時一起使用:

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認為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下來的。比如一個人的脾氣不好,那是因為他先祖的DNA中就有壞脾氣的因素,又藉著基因被繼承下來。

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強調一個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決定的。比如你總是不敢在人前出頭,每次犯錯都內疚不已,那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你的童年經歷分不開的,因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賴他人時受到的心靈傷害,忘不了小時候因為表現欠佳而遭遇的懲罰、排斥和與人比較的感受。

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與事,例如老闆、配偶、叛逆期子女,或者經濟狀況乃至國家政策,都可能是影響因素。

刺激和回應之間選擇的自由

選擇的自由包括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除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外,我們還擁有“想象力(Imagination)”,即超越當前現實而在頭腦中進行創造的能力;“良知(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 “獨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即基於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人類獨特的能力將我們與動物完全區分。對這些能力加以開發和鍛鍊,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實現我們獨具的人類潛能。在刺激與回應之間自由選擇就是我們最大的能力。

“積極主動”的定義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積極主動的人理智勝於衝動,他們能夠慎重思考,選定價值觀並將其作為自己行為的內在動力;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易受環境或條件作用的驅使。

弗蘭克爾曾指出人生有三種主要的價值觀,一是經驗價值觀(Experiential Value),來自自身經歷;二是創造價值觀(Creative Value),源於個人獨創;三是態度價值觀(Attitudinal Value),即面臨絕症等困境時的回應。這三種價值觀中,境界最高的是態度價值觀。我多年的經驗證明,這種說法的確有道理。

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轉換,使人以全新的觀點看待世界、自己與他人,審視生命的意義,進而思考應該如何回應,這種更寬廣的視角反映的就是可以提升和激勵所有人的態度價值觀。

採取主動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但這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由於個人的成熟度不同,對尚處於情緒依賴階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以創造有利的氣氛,逐漸培養他的責任感。

變被動為主動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尤其再加上聰明才智,差別就更大了。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之間的差別可不僅僅是提高20%~50%的效率,如果積極主動的人在智力、意識和敏感度方面技高一籌,那麼差別就更大。

採取主動是實現人生產能與產出平衡的必要條件,對於培養七個習慣來說也不例外。本書的其餘六個習慣,都以積極主動為根基,而每個習慣又都會激勵你採取主動,但是如果你甘於被動,就會受制於人,面臨截然不同的發展與機遇。

積極行動不同於積極思考。我們不但需要面對現實,還要面對未來。但真正的現實是,我們有能力以積極態度應對現狀和未來,逃避這一現實,就只能被動地讓環境和條件決定一切。

包括企業、家庭和各級社會團體在內的任何組織都可以採取積極的態度,將其與創造力結合起來,在內部營造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氛圍,不必坐等上蒼的恩賜,而是通過集思廣益,主動培育團隊的共同價值觀和目標。

聆聽自己的語言

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往往會暴露出推卸責任的意圖,例如:

“我就是這樣做事的。”(我天生這樣,這輩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氣瘋了!”(責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緒。)

“我根本沒時間做。”(又是外界因素——時間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點就好了。”(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的效能。)

“我只能這樣做。”(意味著受迫於環境或他人。)

關注圈與影響圈

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集中於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國債或核戰爭等等,這些都可以被歸入“關注圈”(Circle of Concern),以區別於自己沒有興趣或不願理會的事物。

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前者可以被圈成一個較小的“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當作受害者,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藉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只要我們的焦點在關注圈,就等於是允許自己受制於外界條件,自然就不會主動採取必要措施來推動積極變化。

只有當我們在影響圈上下功夫,關注自己的思維方式時,我們才能獲得改變自己的正能量,並最終也影響兒子。努力改變自己,而不是一味地擔憂,我們就能改變現狀。

積極主動的人雖然更看重自己的影響力,但他們的關注圈往往不小於影響圈,這樣才能有效發揮影響力。

直接控制、間接控制和無法控制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培養正確習慣來解決,這顯然在影響圈範圍內

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可以通過改進施加影響的方法來解決,例如採取移情方式而不是針鋒相對,以身作則而不是口頭遊說。

無法控制的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改變面部曲線,以微笑、真誠與平和來接受現實。縱使有再多不滿,也要學著泰然處之,這樣才不至於被問題左右。

擴大影響圈

有人誤以為“積極主動”就是膽大妄為、滋事挑釁或目中無人,其實不然,積極處世者只是更為機敏,更重視價值觀,能夠切乎實際,並掌握問題的癥結所在。

“如果”和“我可以”

與關注圈相關的語句多半帶有假設性質

而與影響圈相關的語句則多半體現了這個人的品德修養,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體貼……”

把外在環境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應該說是我們給了外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力,這種“由外而內”求變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外在環境改變作為個人改變的先決條件。

積極的做法應該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更具創造力,然後再去施加影響,改變環境。

硬幣的另一面——應對錯誤的選擇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與回應,但後果仍由自然法則決定,非人力所能左右。

我們對任何錯誤的回應都會影響到人生的下一刻,所以一定要立刻承認並加以改正,避免殃及未來,這樣我們也會重獲力量。

做出承諾,信守諾言

影響圈的核心就是做出承諾與信守諾言的能力。積極主動的本質和最清晰的表現就是對自己或別人有所承諾,然後從不食言。

由此就找到了兩種能夠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徑:一是做出承諾,並信守諾言;二是確立目標,並付諸實踐。

做出承諾與信守諾言正是培養高效能習慣的根本力量。知識、技巧和意願都位於影響圈內,改善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改善三者之間的平衡,三者的交集越大,就說明我們對於習慣及其原則的修養越完善,就越能夠以崇高的品德實現平衡而高效能的生活。

積極主動:為期30天的試驗

學會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而不是吹毛求疵;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事端。

對於別人的缺點,不要一味指責。別人是否履行職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如果你一直認為問題“存在於外部”,那麼請馬上打住,因為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問題。

第四章 習慣二 以終為始 ——自我領導的原則

太多人成功之後,反而感到空虛;得到名利之後,卻發現犧牲了更寶貴的東西。因此,我們務必固守真正重要的願景,然後勇往直前堅持到底,使生活充滿意義。

“以終為始”的定義

牢記自己的目標或者使命,就能確信日常的所作所為並非與之南轅北轍,並且每天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不敢懈怠。

以終為始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工夫。

你希望在蓋棺定論時獲得的評價,才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成功。這樣看來,我們夢寐以求的名利、成就和財富可能根本就不是我們想要的。

任何事物都需要兩次創造

“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後付諸實踐,即體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創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當我們理解兩次創造的原則,並肩負起踐行它們的責任,影響圈就會日益擴大。如果我們不按照原則行事,對精神創造不聞不問,影響圈則會縮小。

主動設計還是被動接受

領導與管理:兩次創造

習慣二“以終為始”的另一個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但領導(Leadership)不同於管理(Management)。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於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創造

領導與管理就好比思想與行為。管理關注基層,思考的是“怎樣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領導關注高層,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麼事業”。

改寫人生劇本: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

人類的自我意識天賦是積極處世的基礎,另兩項天賦,想象力和良知,則使我們能在生活中發揚積極精神,施行自我領導。

想象力能讓我們在心裡演練那些尚未釋放的潛能;良知能讓我們遵循自然法則或原則,發揮自己的獨特才智,選擇合適的貢獻方式,再有就是確定自己的指導方針以便將上述能力付諸實踐;而想象力、良知、自我意識的結合則能讓我們編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個人使命宣言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品德),成就什麼樣的事業(貢獻和成就)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核心區

制訂個人使命宣言必須從影響圈的核心開始,基本的思維方式就在這裡,即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透鏡”。

我們要在此處確立自己的願景和價值觀;利用自我意識檢查我們的地圖或思維方式是否符合實際,是否基於正確的原則;利用良知作為羅盤來審視我們獨特的聰明才智和貢獻手段;利用想象力制定我們所渴求的人生目標,確定奮鬥的方向和目的,蒐羅使命宣言的素材。

當我們專注於這個核心並取得豐碩成果的時候,影響圈就會被擴大,這是最高水平的產能,會有力提高我們在生活各領域的效能。

這個核心還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的源泉。

各種生活中心

識別自己的生活中心

以原則為中心

任何原則都有必然後果。遵從原則,後果就是積極的;忽視原則,後果就是消極的。原則具有廣泛適用性,無論是否為人所知,這種制約都是普遍存在的。越瞭解正確的原則,明智行動的自由度就越大。

以永恆不變的原則作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維方式,也就能正確審視所有其他的生活中心。

以原則為生活中心的人總是見解不凡,思想與行為也獨具一格,而堅實、穩定的內在核心賜予他們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與力量,會讓他們度過積極而充實的一生。

撰寫使命宣言並付諸實踐

這個過程和製造產品一樣重要,制定並回顧使命宣言至關重要,因為在這當中你會認真仔細檢查要事,讓行為符合信念。你的做法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你不是被動地受外界影響行事,而是對自己要做和感興趣的事情充滿使命感。

善用整個大腦

開發右腦的兩個途徑

拓寬思路和心靈演練就是開發右腦的兩個途徑。

確定角色和目標

家庭的使命宣言

組織的使命宣言

唯有參與 才有認同

一個真正反映每個成員的共同願景和價值觀的使命宣言,能調動他們的創造力和奉獻精神,使他們不再需要旁人的指揮、監督和批評,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了不變的核心原則,接受了企業為之奮鬥的共同目標。

第五章 習慣三 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有效管理是把握重點的管理,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重點後,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它們放在第一位,以免被感覺、情緒或衝動所左右。

獨立意志:有效管理的先決條件

獨立意志指的是做出決定和主動選擇,並根據這些決定和選擇採取具體行動的能力。有了獨立意志,我們就可以主動作為,而不是被動聽命,而且在發揮其他三大天賦擬定出計劃之後,就能夠積極實施這些計劃。

有效的管理指的就是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領導者首先要決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是重要的;而作為管理者,就是要將這些重要的事務優先安排。從這個意義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如果你能夠成為高效率的自我管理者,那麼你的自律就是由內而外形成的,是獨立意志的具體表現,你所信奉與追隨的就是內在的價值觀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人生要旨。有了獨立意志和誠信人格,你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衝動以及情緒,服從這些價值觀的約束。

四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演進

第一代理論著重利用便條與備忘錄,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

第二代理論強調行事曆與日程表,反映出時間管理已注意到規劃未來的重要。

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也就是依據輕重緩急設定短、中、長期目標,再逐日訂立實現目標的計劃,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加以分配,爭取最高的效率。

又有第四代理論出現。與以往截然不同之處在於,它根本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主張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與其著重於時間與事務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

別讓瑣事牽著鼻子走

不論大學生、生產線上的工人、家庭主婦,抑或企業負責人,只要能確定自己的第二象限事務,而且即知即行,一樣可以事半功倍。在時間管理領域稱之為帕雷託原則(Pareto Principle) ——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勇於說“不”

人各有志,各有優先要務。必要時,應該不卑不亢地拒絕別人,在緊急與重要之間,知道取捨。

集大成的時間管理理論

第四代時間管理方法六標準

和諧一致 個人的理想與使命、角色與目標、工作重點與計劃、慾望與自制之間,應和諧一致。

平衡功能 管理方法應有助於生活平衡發展,提醒我們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個人發展等重要的人生層面。有人以為某方面的成功可補償其他方面的遺憾,但那終非長久之計。難道成功的事業可以彌補破碎的婚姻、孱弱的身體或性格上的缺失?

圍繞中心 理想的管理方法會鼓勵並協助你,注重於雖不緊急卻極重要的事。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一星期為週期制訂計劃。一週7天中,每天各有不同的優先目標,但基本上7天一體,相互呼應。如此安排人生,秘訣在於不要就日程表訂立優先順序,應就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來安排行事。

以人為本 個人管理的重點在人,不在事。行事固然要講求效率,但以原則為中心的人更重視人際關係的得失。因此有效的個人管理偶爾須犧牲效率,遷就人的因素。畢竟日程表的目的在於協助工作,並不是要讓我們為進度落後而產生內疚感。

靈活變通 管理方法並非一成不變,視個人作風與需要而調整。

便於攜帶 管理工具必須便於攜帶,隨時可供參考修正。

自我管理四步驟

確認角色 第一步就是要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

選擇目標 第二步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每一任務欄下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安排進度 第三步是為每一項目標安排具體的實施時間。

每日調整 使用這種以第二象限事務為中心的周計劃之後,你就會發現原來的每日計劃變成了每日調整,即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及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其實把責任分配給其他成熟老練的員工,才有餘力從事更高層次的活動。因此,授權代表成長,不但是個人,也是團體的成長。

授權基本上可以劃分成兩種類型:指令型授權和責任型授權。

指令型授權是讓別人“去做這個,去做那個,做完告訴我”。大部分生產者都具有這種指令型授權的行為模式。

責任型授權的關注重點是最終的結果。它給人們自由,允許自行選擇做事的具體方法,併為最終的結果負責。

這種授權類型要求雙方就以下五個方面達成清晰、坦誠的共識,並做出承諾。

預期成果 雙方都要明確並理解最終的結果。要以“結果”,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要投入時間,耐心、詳細地描述最終的結果,明確具體的日程安排。

指導方針 確認適用的評估標準,避免成為指令型授權,但是一定要有明確的限制性規定。不加約束的放任,其最終結果只能是扼殺人們的能動性,讓人們回到初級的指令型要求上:“告訴我你想要我做什麼,我照做就是了。”

事先告知對方可能出現的難題與障礙,避免無謂的摸索,但不要告訴做什麼。要讓他們自己為最後的結果負責,明確指導方針,放手讓他們去做。

可用資源 告知可使用的人力、財物、技術和組織資源以取得預期的成果。

責任歸屬 制定業績標準,並用這些標準來評估他們的成果。制訂具體的時間表,說明何時提交業績報告,何時進行評估。

明確獎懲 明確告知評估後的結果——好的和不好的——包括財物獎勵、精神獎勵、職務調整以及該項工作對其所在組織使命的影響。

授權的大原則不變,權限卻因人而異。對不夠成熟的人,目標不必太高,指示要詳盡,充分提供資源,監督考核要頻繁,獎懲更直接。對成熟的人,可分配挑戰性高的任務,精簡指示,減少監督考核次數,考評標準則較為抽象。

以要事為中心的思維方式

第六章 人際關係的本質

所謂情感賬戶,儲存的是增進人際關係不可或缺的“信賴”,也就是他人與你相處時的一份“安全感”。能夠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

情感賬戶

我們都知道銀行賬戶就是把錢存進去,作為儲蓄,以備不時之需。情感賬戶裡儲蓄的是人際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信任,是人與人相處時的那份安全感。

能夠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是禮貌、誠實、仁慈與信用。這使別人對我更加信賴,必要時能發揮相當的作用,甚至犯了錯也可用這筆儲蓄來彌補。有了信賴,即使拙於言辭,也不致開罪於人,因為對方不會誤解你的用意。所以信賴可帶來輕鬆、坦誠且有效的溝通。

反之,粗魯、輕蔑、威逼與失信等等,會減少情感賬戶的餘額,到最後甚至透支,人際關係就得拉警報了。

牢記一點:速戰速決是不切實際的,建立和維護關係都需要時間。如果因為他反應冷淡或者不以為然就不耐煩起來,那就是前功盡棄。千萬不要這樣去指責他:“我們為你做了那麼多,犧牲了那麼多,你怎麼這麼沒良心?我們想要做得好一點,你這叫什麼態度?真是太不像話了!”

七種主要的投資方式

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人如其面,各有所好。同一種行為,在甲身上或許能增進感情,換作了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只有瞭解並真心接納對方,才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

注意小節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忽視禮貌,不經意的失言,最能消耗情感賬戶的存款。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正是這些小事。

信守承諾

守信是一大筆儲蓄,背信則是龐大支出,代價往往超出其他任何過失。一次嚴重的失信使人信譽掃地,再難建立起良好的互賴關係。

明確期望

正確的做法是一開始就提出明確的期望,讓相關的每一個人都瞭解。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不過事實會向你證明,這樣做會省去你將來更多的麻煩和周折。

正直誠信

正直誠信能夠產生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資的基礎。誠信,即誠實守信,既要有一說一,又要信守承諾、履行約定。而體現這種品格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背後攻擊他人。如果能對不在場的人保持尊重,在場的人也會尊重你。當你維護不在場的人的時候,在場的人也會對你報以信任。

勇於致歉

當我們從情感賬戶上提款時,要向對方誠心致歉,那會幫助我們增加存款

真誠的道歉是一種感情投資,但是一再道歉就顯得不真誠,會消耗你的情感賬戶,最終會通過人際關係的質量反映出來。一般來說,人們可以容忍錯誤,因為錯誤通常是無心之過。但動機不良,或企圖文過飾非,就不會獲得寬恕。

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由於不附帶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牽絆,被愛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檢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不過,無條件的付出並不代表軟弱。我們依然有原則、有限度、有是非觀念,只是無損於愛心。

一對一的人際關係

問題的反面是契機

在互賴關係中,問題就代表機會——增加情感賬戶存款的機會。

在相互依賴的環境裡,如果認識到產出/產能平衡是效能的要素,我們就可以把問題看作是提高產能的機會。

相互依賴的習慣

牢記情感賬戶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開始探討獲得公眾領域的成功,即與他人合作順利所必需的習慣,我們會看到這些習慣怎樣讓相互依賴變得有效,而其他想法和行為對我們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第七章 習慣四 雙贏思維 ——人際領導的原則

雙贏者把生活看作一個合作的舞臺,而不是一個角鬥場。一般人看事情多非此即彼,非強即弱,非勝即敗。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為自己之失。

人際交往的六種模式

利人利己(雙贏)

這種模式會促使人不斷地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尋求雙邊利益。雙贏就是雙方有福同享,皆大歡喜,這種結果會讓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決定,完成計劃。雙贏者把生活看作合作的舞臺,而不是競技場。但是大多數人都用非此即彼的方法看問題,非強即弱,不勝則敗。實際上這種想法是站不住腳的,它以力量和地位,而非原則為準繩。其實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立足空間,他人之得不必就視為自己之失。

損人利己(贏/輸)

損人利己是和雙贏相對的另外一種模式,前面提到的百慕大之旅競爭就是這種,意思是“我贏就是你輸”。秉持這種信念的人習慣於利用地位、權勢、財力、特權或個性來達到目的。

大多數人從小就被這種模式浸染。在家裡,大人總是喜歡將孩子進行比較,好孩子會得到更多的愛、理解和耐心,這就營造了贏/輸模式的氛圍。一旦愛被附加條件,孩子們就會認為自我價值只有通過比較和競爭才能實現。

捨己為人(輸/贏)

有些人則正好相反,他們信奉輸/贏模式。

這種人沒有標準,沒有要求,沒有期望,也沒有將來。他們通常喜歡取悅他人,喜歡滿足他人的希望。別人的認同和接受能夠給他們力量,他們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和信念,總是服從於別人的意志。

在談判時,他們常常不是放棄就是退讓,如果成為領導,也對屬下極端縱容。輸/贏模式意味著做老好人,然而“好人不長命”。

輸/贏模式頗受贏/輸模式歡迎,因為前者是後者的生存基礎,前者的弱點恰是後者的優勢和力量來源。

可是被壓抑的情感並不會消失,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反而以更醜惡的方式爆發出來,有些精神疾病就是這樣造成的。

若是一味壓抑,不能把憤怒情緒加以昇華,自我評價將日趨低落。到最後依然會危及人際關係,使原先委曲求全的苦心付諸流水,得不償失。

贏/輸和輸/贏模式都存在人格缺陷。短期來看,贏/輸模式的人較有效率,因為他們通常在能力和智力方面高人一籌,而輸/贏模式自始至終都居於劣勢。

兩敗俱傷(輸/輸)

兩個損人利己的人交往,由於雙方都固執己見,以自我為中心,最後一定是兩敗俱傷,因為他們都不服輸,都想報復,扳回局面,但其實謀殺等於自殺,報復是一把雙刃劍。

獨善其身(贏)

另一種常見的模式就是獨善其身,別人輸不輸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得償所願。

當競爭和對抗意義不大的時候,獨善其身的模式是多數人的處事方法,他們只在意自己的利益無損,別人的就留給他們自己去保護吧。

哪一種最好

最好的選擇必須依情況而定,關鍵是認清形勢,不要教條地把某一種模式應用於每一種情況。

實際上,多數情況都只是相互依賴的大環境的一部分,於是只有雙贏模式才是唯一可行的。

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

心中留有退路,頓覺輕鬆無比,更不必耍手段、施壓力,迫使對方就範。坦誠相見,更有助於發掘及解決問題。即使買賣不成,仁義尚在,或許日後還有合作的機會。

雙贏思維的五個要領

雙贏品德

雙贏品德有三個基本特徵。

誠信 我們將誠信定義為自己的價值觀。

成熟 這是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的一種平衡狀態。

知足 即相信資源充足,人人有份。

雙贏關係

以雙贏品德為基礎,我們才能建立和維護雙贏關係。雙贏的精髓就是信用,即情感賬戶。沒有信用,我們最多隻能妥協;缺乏信用,我們就無法開誠佈公,彼此學習,互相交流和發揮創造性。

雙贏協議

關係確立之後,就需要有協議來說明雙贏的定義和方向,這種協議有時被稱為“績效協議”或“合作協議”,它讓縱向交往轉為水平交往,從屬關係轉為合作關係,上級監督轉為自我監督。

在雙贏協議中,對以下五要素應該有明確的規定:

預期結果:確認目標和時限,方法不計。

指導方針:確認實現目標的原則、方針和行為限度。

可用資源:包括人力、財力、技術或者組織資源。

任務考核:建立業績評估標準和時間。

獎懲制度:根據任務考核確定獎懲。

雙贏過程

我建議不同的人和機構採用以下四個步驟完成雙贏過程:

首先,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真正理解對方的想法、需要和顧慮,有時甚至比對方理解得更透徹。

其次,認清主要問題和顧慮(而非立場)。

再次,確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最後,找到實現這種結果的各種可能路徑。

第八章 習慣五 知彼解己 ——移情溝通的原則

若要用一句話歸納我在人際關係方面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去尋求瞭解對方,然後再爭取讓對方瞭解自己。這一原則是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關鍵。

你真的聽懂了嗎

溝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人們在清醒時的大多數時間都在交流。但是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多偏向讀寫的訓練,說也佔其中一部分,可是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去聽。然而聽懂別人說話,尤其是從對方的立場去聆聽,實在不是件容易事。

移情聆聽

“知彼”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因為我們通常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這種人要麼說話,要麼準備說話,不斷地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

主動型和回應型聆聽是一種技巧,本質是以自我為中心,就算行為沒有顯露出,動機已經不言而喻,會讓說話的人有受辱的感覺。回應型聆聽技巧的目的不過是要做出回應,操控對方。

移情聆聽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

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10%通過語言來進行, 30%取決於語調與聲音,其餘60%則得靠肢體語言。

先診斷,後開方

平庸的業務員推銷產品,傑出的業務員銷售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之道。

律師在辦案前一定蒐集所有的資料,研判案情,再上法庭。

四種自傳式回應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

有效的溝通

適時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

假如(特別是)人們的思路不同,首先要知彼解己。

表達也要講技巧

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後是你同他人的關係,最後是你表達自己的能力,這是另外一種重要的模式轉換。多數人習慣直接用左腦邏輯表達自己,意圖說服別人,卻從來沒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一對一溝通

第九章 習慣六 統合綜效 ——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

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就是說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也是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又不僅僅是一個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發、分配、整合和激勵作用的部分。

敞開胸懷,博採眾議

課堂上的統合綜效

商業領域的統合綜效

溝通三層次

尋求第三條道路

消極協作減效

尊重差異

自以為是的人總以為自己最客觀,別人都有所偏頗,其實這才是畫地為牢。反之,虛懷若谷的人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而樂於在與人交往中汲取豐富的知識見解,重視不同的意見,因而增廣見聞。

化阻力為動力

如果你引進了統合綜效這個概念,以習慣四為目標,以習慣五為技巧,以習慣六為交往方式來應對阻力,你就能夠營造出一個讓所有家人都暢所欲言的環境,他們在得到自由的同時也吸收了新的思想,這些都會促成阻力向動力的轉化。

自然界是統合綜效的最佳典範

統合綜效是有效而正確的原則,其成效超出此前的所有習慣,代表了相互依賴環境中的高效能,代表了團隊協作和團隊建設精神,能讓團隊成員通過合作實現創造。

第十章 習慣七 不斷更新 ——平衡的自我提升原則

人生最值得的投資就是磨鍊自己,因為生活與服務人群都得靠自己,這是最珍貴的工具。

工作本身並不能帶來經濟上的安全感,具備良好的思考、學習、創造與適應能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四個層面

身體層面

身體層面指有效呵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鍊。

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更新為你指引人生方向,與習慣二密切相關。

精神層面是人的本質、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關重要的領域。它能夠調動人體內具有激勵和鼓舞作用的資源,把你同所有人類的永恆真理緊緊聯繫在一起。

智力層面

我們大多數人的智力發育和學習習慣都源自正規教育。但是,一旦脫離了學校的訓導,許多人的頭腦就會退化:不再認真讀書,不再探索身外的新世界,不再用心思考,也不再寫作

社會/情感層面

身體、精神和智力層面與習慣一、二、三密切相關,圍繞著個人願景、自我領導和自我管理的原則。而社會/情感層面的重點則是習慣四、五、六,圍繞著人際領導、移情交流和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生活中社會層面和情感層面之所以緊密相連,是因為我們的情感生活首先源自並體現於與他人的關係,但並不限於此。

改變他人

歌德(Goethe)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平衡更新

更新中的統合綜效

越是積極主動(習慣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實施自我領導(習慣二)和管理(習慣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習慣三),就能從事越多的第二象限事務的更新活動(習慣七);越能先理解別人(習慣五),就越能找到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習慣四和習慣六);越是在培養獨立性的習慣方面加以改進(習慣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下提高效能(習慣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則是強化所有這些習慣的過程(習慣七)。

身體層面的自我更新等同於強化個人願景(習慣一)。它幫助我們增強積極性、自我意識和獨立意志,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自由的,不需要被動地承受他人的行為後果。這也許是鍛鍊身體的最大好處。

精神層面的更新等同於強化自我領導(習慣二)。它幫助我們更好地按照想象和良知(而不只是回憶)行事,深入理解個人思維和價值觀,確定核心的正確原則,明確自己在生活中的獨特使命,改變思維和行為模式,以及堅持正確原則並利用個人的資源優勢。精神層面的更新讓個人生活變得更加豐富。

智力層面的更新等同於強化自我管理(習慣三)。它幫助你在做計劃的時候確定屬於第二象限事務的重要活動,優先安排能夠有效利用時間和精力的目標與活動,然後圍繞這些組織並開展活動。不斷接受教育幫助你鞏固知識基礎,增加選擇範圍。穩定的經濟基礎並非來自工作,而是來自個人的產能(思考、學習、創造、調整)。真正的經濟獨立指的不是家財萬貫,而是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是內在的。

這也是“每天的公眾領域的成功”的基礎,是你更新社會/情感層面所需要的內在安全感的來源。它賜予你力量,讓你能夠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專注於自己的影響圈,即以知足的心態對待他人,真誠尊重彼此的差異,為他們的成功而感到高興。它是實現真正的理解和統合綜效的雙贏解決方案,並是在相互依賴的環境中實踐習慣四、五、六的基礎。

螺旋式上升

良知是一種天賦,幫助我們判斷自己是否背離了正確的原則,然後引導我們向這些原則靠攏。

第十一章 再論由內而外造就自己

七個習慣澆灌出來的最高級、最美好和最甘甜的果實就是齊心協力,就是把自己、愛人、朋友和同事合而為一。

付諸行動

(一)若覺得快要失去理智了,那該怎麼辦

吸口氧氣

前瞻性的內省

選擇你的回應

(二)一個自我提升計劃

堅持不懈

不要著急

別讓自己精疲力竭

不斷調整

要自覺

(三)你自己的小避難所

不妨偶爾在新鮮花卉上揮霍一次。

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

準備一個清理箱。

嘗試一下精油按摩。

植物的有利作用。

(四)內心恢復更新的五個步驟

回憶。

創造。

著迷。

需求。

渴望。

(五)簡化生活的四個易行的方法

每天安排一些空閒時間。

訂個計劃結清信用卡。

每週一個晚上關上電視機。

別做電話的奴隸。

(六)開始按七個習慣生活

學會安靜、沉思和在沉默中生活。

不斷磨刀,每天花時間在四個方面讓自己休整更新:身體、精神、智力和社會/情感。

在關鍵的人際關係情感賬戶中存款,向與你關係密切的人追加存款。家庭中的成功與和諧要高於其他一切。

花更多的時間於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緊急)的事務。

確定自己的使命宣言是完整無缺的。

負起責任為自己的家庭做出各種判斷。

定期複習七個習慣,並向他人講授。

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要有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