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引言

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在王莽之亂中成功勝出,建立東漢。

西漢末年,劉秀東漢建立之初,幫助光武帝建國的世家大族勢力一直存在。光武帝逝世後,東漢歷代帝王都未能成功遏制世家大族們的權力增長,中央王朝政府力量被大大削弱。就這樣,這些世家大族們深深根植於東漢王朝的骨髓裡近兩百年,最終導致東漢滅亡。東漢末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各地方集團割據一方,逐鹿中原的三國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圖

提及三國,世人會想到義薄雲天的關羽、狡猾多變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英年早逝的周公瑾。實際上,三國時期不僅僅只湧現出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其中有位鮮為人知的謀士,也深深為自己的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甚至可以說他的功勞一點不弱於諸葛亮,此人就是郭嘉,如果不是他才長氣短,或許三國根本就不會登上歷史舞臺。

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郭嘉劇照

郭嘉,東漢建寧三年(公元170年)出生於潁川陽翟,是東漢末年曹操麾下的謀士。郭嘉自幼聰穎,十餘歲時便對天下大事分析得頭頭是道,為世人所稱讚。當時東漢末年戰亂時期,郭嘉秘密結交各路英雄豪傑,隱居在大山之中。郭嘉行弱冠之禮不久後,便決心在這混亂的天下謀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廬的郭嘉決定投在“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帳下。可惜袁紹優柔寡斷,沒有真正的識人之能,喜歡謀劃卻絲毫沒有決斷,於是郭嘉下定決心準備離開袁紹,改投曹操。

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東漢三國營帳

曹操身為宦官之後,為時人所看輕,實則其為人甚有膽謀,可以成就大事。曹操時任天下大將軍,封武平侯,地位尊崇之至。曹操在謀士戲志才死後就一直很想找尋得心意的謀臣,接替前者的位置。這個時候,曹操麾下的荀彧向他推薦了郭嘉,郭嘉來到曹營後,和曹操一起共論天下大事。席間曹操被郭嘉的見解深深折服,對郭嘉的禮遇非常之高,兩人甚至到了同寢同食的地步。後世曾有傳言,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從中可以窺見郭嘉對三國局勢的重要性。郭嘉在曹操帳下其實並沒有出謀劃策多少,反而一直在幫曹操做決策,可以說他是一位蓋世謀臣。

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曹操劇照

郭嘉在世時,只要是他參與過的戰事,絕大部分都能取得圓滿勝利。曹操集團因他而如日中天,成為群雄中的霸主。曹操麾下有許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和才智多謀的文臣,然而沒有一個人能與郭嘉在決策上的才能相提並論。曹操和呂布爆發戰爭時,曹操初戰告捷,大喜過望,後來由於呂布的勇猛,大軍再難勝利,沒有絲毫的積極進度。當時曹操自己都沒有任何信心,想要撤兵回營了,只有郭嘉一人告誡他,呂布為莽夫,戰則用,疲則怯。現在呂布正是十分疲憊的時候,只要一鼓作氣,就一定能直搗黃龍,曹操聽取郭嘉建議後,果然大破呂布,全軍大勝。

常言道“郭嘉不死便無三國”,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有多可怕?

▲官渡之戰壁畫還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戰爆發。當時,袁紹是所有諸侯中實力最為強盛的,僅兵力就曹操五倍有餘。面對敵眾我寡的情況,郭嘉認真的和曹操闡述兩軍相爭十勝十敗的趨勢。郭嘉認為袁紹任親用人,內心猜忌麾下將領,優柔寡斷且好大喜功,這場如卵擊石的戰役最終一定能以曹魏大軍勝利而結束。曹操聽聞後,果斷率領大軍抗擊袁紹,最終得勝,這場戰爭的勝利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如若郭嘉在世,曹操很有可能一統北方後統一全國。可惜天妒英才,郭嘉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年僅37歲。郭嘉死後不久,曹操就因在赤壁之戰上大敗而歸,損失積累多年的百萬雄師,從此三分天下之勢逐漸形成。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