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投資的方法論體系(一):基礎篇

醫藥投資的方法論體系(一):基礎篇

本文是《生技投資聖經》的讀書筆記,作者是中國臺灣的羅敏菁。生技即生物技術、生物科技,狹義的就是指醫藥,廣義的就是整個醫療大健康產業。

大健康包含了醫療,醫療又分醫藥、器械和服務三大類。其中,醫藥一直是投資界的肉骨頭+硬骨頭,容易出大牛股,但高難度的專業性讓人望而卻步,光是那些藥名就讓人頭暈,什麼瑞戈非尼、索拉菲尼、侖伐替尼,比西方小說主人公還難記。而這本書對於有志於研究醫藥的同僚來說,算是塊敲門磚。

另外,本書是基於中國臺灣的情況所寫的,和中國大陸的情況不一定一樣,比如某些法規的具體要求等。但是拋開這些不談,投資的邏輯是相同的。

一、用商業模式的視角看待醫療大健康公司

醫療公司那麼多,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但都可歸為4類商業模式:賣貨、代工、服務、權利金。理解了商業模式,就算先入門了。

1,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人體的儀器、設備、器具、體外診斷試劑及校準物、材料以及其他類似或者相關的物品,所以,不僅僅是機器設備,甚至包括棉籤、繃帶,也屬於“器械”。除非有什麼NB技術,搞出個NB新型器械,否則,這類產品大多數同質化較嚴重。

這類公司的商業模式,低端點的是代工,好一點的有自己的品牌,但也是賣貨,所以關鍵就看營收和利潤的成長性。稍微好一點的公司,市盈率會稍高一些。

2,醫療服務

比如眼科診所、牙科診所、耗材聯合採購機構等。這類公司根據“醫師使用率”,可以分為2種情況。

洗腎中心、月子中心等,因為醫療行為較為標準化,不需要過度依賴專業的醫師,那麼,既然可以標準化,規模是否夠大,是否能夠產生規模經濟,就是這類公司的重點。所以,病床數、診所數量,就成為這類公司的重點關注指標。

牙科或眼科診所,則需要依賴醫師的專業性,不是說買了幾臺機器就行的,所以關鍵要看是否有高毛利的產品,比如種牙、屈光手術、醫美服務等,就比較能覆蓋醫師的薪資成本。

3,醫藥

產業鏈較為複雜,有輔助研發的CRO,輔助製造生產的CMO,輔助銷售的CSO,而且受醫藥上市法規限制。對於醫藥公司而言,主要看新藥研發管線的數目、進度、渠道和營收。

一些大型醫藥巨頭,除非有“重量級”產品問世,否則對股價的影響不大。輝瑞每年營收670億美元,一般的新藥一年新產生的營收也就20-50億美元,對盈利的影響並不大。那既然辛辛苦苦搞研發的性價比不高,還不如搞併購來得快,所以巨頭肯定會通過併購來增加業績,因此行業集中會是大勢所趨,醫藥必然是個贏家通吃的行業。

4,保健品

保健品不是藥,嚴格來說算是食品。因為不受醫保政策影響,不被壓價,毛利率反而挺高。像湯臣倍健,毛利率一直在65%以上。所以,對於保健品,就是以消費品(食品)的角度去看,比如品牌的口碑、淨利率、成長性。

5,原料藥

原料藥嚴格來說不算藥,因為不是給病患直接吃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藥的原料”。人體無法直接吸收原料,吃了也沒用。

可以通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網站查詢同一類產品線的競爭者數量,多就表示能做的多,容易被取代。

二、醫藥的簡單分類

前面說的是公司,現在說說醫藥本身。看過醫藥的同僚都會被專業的名詞嚇到,什麼他汀、地平之類。其實根據製程,可以將所有藥物簡單分為大分子、小分子兩種。

1,小分子藥物(化學藥)

傳統的醫藥,多為小分子化學藥,原子數一般100個以下,我們常見的阿司匹林、紫杉醇、感冒藥、胃藥、抗生素,就屬於此類。小分子藥一般直接口服,讓分子直接進入細胞產生藥效。

2,大分子藥物(蛋白質、單抗等生物藥)

大分子藥的原子數比較多,少則200-3000個原子,多則5000-5萬個,比如胰島素、紅血球生成器、疫苗等,使用方法一般以注射為主,作用機制複雜。其中,單抗(單株抗體)被譽為“導彈”,可以針對致病因子進行精確治療,而不影響其他細胞,所以作者認為

單抗是大分子藥物的未來發展方向。

翻了翻前面,本書出版於2016年。醫藥技術不像互聯網,三天兩頭就天翻地覆,所以作者的這個觀點應該還具有參考性。

三、醫藥研發流程

這裡用的詞是“醫藥”而不是新藥,就是因為按照研發階段不同,可以將醫藥分為創新藥和仿製藥。

1,創新藥

顧名思義,就是原創的新發明。

首先,研究團隊要從實驗室發現新的分子或化合物,這類新東西有可能治療某一種疾病。這個過程本就艱難,需要篩選1萬個化學分子,才能早就1款成功的產品。這個階段一般要耗費1-5年。

然後是臨床前實驗,主要是拿小動物來嘗試,讓動物生病,然後看看效果和安全性。但動物和人類畢竟不同,只能做參考。這又需要花費3-7年,耗資1500-3000萬美元左右。

接著是人體臨床實驗,這是關鍵。

首先是臨床一期(Phase I),以健康人體為對象,測試人體能承受的最大安全劑量。一般化學藥毒性較高,臨床一期就過不了。生物藥本身就是蛋白質,只是經過人工改造,安全性較高,通過率較高。這階段需要1-2年,耗資3000-4000萬美元,能通過臨床一期的藥物,最終上市的幾率可達30%。

接著是臨床二期(Phase II),對象一般是病患而非健康人體,主要測試有效治療時的劑量。這又需要1-3年,耗資0.5-1億美元。能過臨床二期的藥物,最終上市幾率達60%。

最後是臨床三期(Phase III),擴大受試者人數,進行更大規模的實驗,目的是獲得統計上的意義。畢竟臨床二期算是小範圍試驗,即使有效果,也不能保證在大多數病患身上都有效果。所以,臨床二期只是勉強及格的藥物,在三期容易被刷下來。但只要過了三期,最終上市的成功率已經高達70%。這段時間一般耗時1-5年,耗資1-3.5億美元。

過了臨床三期,最後就可以申請上市了,大概是1.5-2年,到這個階段的醫藥,上市成功率已有90%。

我們還會聽到一個叫臨床四期的(Phase IV),它指的是上市後的監督期。畢竟前面都是實驗,萬一實際使用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呢?如果真的出了問題,嚴重者也會被禁售,而輕者一般加上警示語後可以繼續賣,告知副作用即可。

所以創新藥研發是一項十億美金級的大投入,前後耗費10-15年,還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成功了,藥企就能享受20年的專利保護期,賺得盆滿缽滿。

2,小分子仿製藥

當創新藥的專利還剩個3-5年的時候,仿製藥公司就開始虎視眈眈。因為專利一旦到期,就意味著誰都可以進入這一行,此時,對創新藥企業來說是打擊,而且因為仿製藥湧入,藥價也會降低。

小分子藥簡單,也好模仿,不用重做人體臨床實驗,進入門檻較低。

此時,仿製藥公司搶的是“頭柱香”,也就是第一家上市的仿製藥,也叫“首仿藥”(Paragraph IV)。2020年9月11日,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了《藥品專利糾紛早期解決機制實施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規定:對首個挑戰專利成功且首個獲批上市的化學仿製藥品,給予市場獨佔期,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在該藥品獲批之日起12個月內不再批准同品種仿製藥上市。

通俗來說,誰搶得頭柱香,他就能賣個1年,此時市場上只有它和創新藥公司PK,在此期間,藥品一般降價7-8折。12個月後,首仿藥保護期結束,大量仿製藥湧入,市場變得充分競爭。

所以,一款藥物的命運可以分為3個階段:20年的專利保護期內,是完全壟斷,只有創新藥公司能做,賺得很開心;專利到期的12個月內,首仿藥進來PK,屬於寡頭壟斷;首仿藥保護期到期後,能進來的都進來了,這時候就充分競爭了。

3,大分子仿製藥

大分子本身不好仿,真要仿起來,耗費的資金將是小分子藥的10倍,而且就算財大氣粗,精力耗費也不小,需要重做人體臨床實驗,還經常要和創新藥企業打官司,所以仿製藥較少。對創新藥來說,生物製藥(大分子藥物)能被copy的情況不多,將是重點方向。一些小分子藥企,也通過併購來介入生物藥領域。

歡迎關注“林北的投資筆記”,後續將繼續分享醫藥投資的方法論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