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詩裡看“姑婦”


王建詩裡看“姑婦”

唐代婚俗舉隅

婚喪嫁娶,古人認為是天地人三者情致結合產物,以禮儀方式來紀念,成了社會超越朝代的習俗,唐代沿襲北朝之先的風氣,在婚俗方面遵循了前代不成文體制,也是要經歷幾個具有儀式感的階段。

1.納彩

《儀禮·士昏禮》中講:"昏禮,下達納采,用雁(後亦以鵝代)。"

納彩即是今天的提親,重要出場環節,男方自然需要穩妥準備一些,比如,男方家於迎娶前一個月,八字婚配,敲定吉日後,將結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謂"送日子"。男方家將給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謂"送嫁妝"。並請一兒女雙全的有福之婦女,為姑娘裁衣,謂之"開剪"。

2.問名

媒人這個階段就要開始兩邊腳不離地忙活起來,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方家交給對方一紙庚帖,這是不外傳的信息,媒人笑顛顛取回庚貼交給男方,卜吉合八字。

3.納吉

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送禮也是少不了咕咕叫的大鵝,到此也一直行奠雁禮。

4.納徵

浩浩蕩蕩的大部隊,抬著各式物品,這就是女方家期待的收彩禮環節,大戶人家此時表露家族勢力和財力,小戶人家也傾盡資財,捉個好彩頭,填個好名聲。

5.請期

一切都準備就緒了,雙方兩家坐在中堂,討論定下婚禮日期。

6.親迎

俗謂迎親,唐代,迎親時新郎不去女方家裡,親戚長輩代為接回女子,在保守風俗時期,男女見面真正是在拜堂成親之

時。


王建詩中唐代婚俗一瞥

普通百姓家,是如何拜堂成親,遂又"成婦禮"呢,我們跟從詩人王建三首詩來透視一番。

《新嫁娘詞·其一》

鄰家人未識,床上坐堆堆。

郎來傍門戶,滿口索錢財。

一幅鬧洞房圖景展開:新娘子坐在婚床上,床上堆滿了寓意吉祥的吃食,花生、桂圓、棗子、豆谷,聽著陌生的言語,新娘嬌羞地躲進了鴛鴦錦被一角,新郎倚著門笑呵呵地看著新媳婦,一群鬧洞房的圍著新郎吵要著打賞,嘰嘰喳喳地打趣著。


《新嫁娘詞·其二》

錦幛兩邊橫,遮掩侍娘行。

遣郎鋪簟席,相併拜親情。

《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唐朝時婚禮當日:夫婦並拜,或共結鏡紐。拜堂成親之後,夫婦要共見親戚,拜見公婆,嬌羞的新娘子,在侍孃的攙扶下,與新郎一起跪在簟席上,互相對拜,再向父母謝拜。


《新嫁娘詞·其三》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文獻中記載,古代女子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依照習俗要下廚房做菜。新娘穿上勞作之服,思量著婆婆的口味,將孃家習教的手藝全部施展出來,香味濃濃的羹湯做好了,也不知道味道如何,一手拉住廚房裡外跑來跑去的小姑子,"快來嘗一嘗,這羹湯味道適合婆婆的口味嗎?"

"舅姑"表示公婆的概念始於先秦。《春秋傳》曰:"秦晉二國繼世通婚,所娶之女非舅即姑,故曰舅姑。"

《白虎通》曰:"尊之如父,非父,舅也;恭之如母,非母,姑也。"

歷經上述四個過程:婦見舅姑;舅姑醴婦;婦以食進於舅姑、婦食舅姑所食之餘;舅姑饗婦,"成婦禮"才算完畢,新媳婦才真正融合進夫家,而真正的婆媳關係也建立開始於此。

新娘子過門後,要維護與丈夫間的夫妻關係,更主要的是輔助婆婆操持家務,所謂"姑令婦從"。


王建詩裡看“姑婦”


王建詩裡看“姑婦”


唐代婆媳關係如何呢,出身貧寒詩人王建,以白描手法展示了一幅幅鄉村風俗畫,這裡有勞作的婆媳,我們來看一下。

《搗衣曲》

月明中庭搗衣石,掩帷下堂來搗帛。

婦姑相對神力生,雙揎白腕調杆聲。

秋夜,月光映著靜靜的河水,悶重的棒槌敲打葛麻衣的聲音,響徹天空,婆媳二人合力,你一棒我一捶,為冬天順利縫製柔軟的寒衣,快樂地勞作著,或許是要郵寄給遠方的那個征戍的男人,才越發敲打有力吧。

《雨過山村》

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閒看中庭梔子花。

清新雨裡,婆媳二人透過滴答雨聲,互相呼喊著去洗蠶桑,走過板橋,踏過竹溪,梔子花微微綻放著,哪裡有閒工夫停下腳步去欣賞呢,還是加快腳步去照看蠶寶寶,為了好收成忙起來吧。

田園風光下,詩人王建用近乎俗白的口語,描摹了兩代婦女婆媳間的協同勞作畫面,點滴間傾注了詩人對理想和諧婆媳關係的追求和讚頌,點化了唐代士人階層包容博愛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