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诗里看“姑妇”


王建诗里看“姑妇”

唐代婚俗举隅

婚丧嫁娶,古人认为是天地人三者情致结合产物,以礼仪方式来纪念,成了社会超越朝代的习俗,唐代沿袭北朝之先的风气,在婚俗方面遵循了前代不成文体制,也是要经历几个具有仪式感的阶段。

1.纳彩

《仪礼·士昏礼》中讲:"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后亦以鹅代)。"

纳彩即是今天的提亲,重要出场环节,男方自然需要稳妥准备一些,比如,男方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八字婚配,敲定吉日后,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方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2.问名

媒人这个阶段就要开始两边脚不离地忙活起来,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女方家交给对方一纸庚帖,这是不外传的信息,媒人笑颠颠取回庚贴交给男方,卜吉合八字。

3.纳吉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送礼也是少不了咕咕叫的大鹅,到此也一直行奠雁礼。

4.纳征

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抬着各式物品,这就是女方家期待的收彩礼环节,大户人家此时表露家族势力和财力,小户人家也倾尽资财,捉个好彩头,填个好名声。

5.请期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双方两家坐在中堂,讨论定下婚礼日期。

6.亲迎

俗谓迎亲,唐代,迎亲时新郎不去女方家里,亲戚长辈代为接回女子,在保守风俗时期,男女见面真正是在拜堂成亲之

时。


王建诗中唐代婚俗一瞥

普通百姓家,是如何拜堂成亲,遂又"成妇礼"呢,我们跟从诗人王建三首诗来透视一番。

《新嫁娘词·其一》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一幅闹洞房图景展开:新娘子坐在婚床上,床上堆满了寓意吉祥的吃食,花生、桂圆、枣子、豆谷,听着陌生的言语,新娘娇羞地躲进了鸳鸯锦被一角,新郎倚着门笑呵呵地看着新媳妇,一群闹洞房的围着新郎吵要着打赏,叽叽喳喳地打趣着。


《新嫁娘词·其二》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婚礼当日: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拜堂成亲之后,夫妇要共见亲戚,拜见公婆,娇羞的新娘子,在侍娘的搀扶下,与新郎一起跪在簟席上,互相对拜,再向父母谢拜。


《新嫁娘词·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文献中记载,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新娘穿上劳作之服,思量着婆婆的口味,将娘家习教的手艺全部施展出来,香味浓浓的羹汤做好了,也不知道味道如何,一手拉住厨房里外跑来跑去的小姑子,"快来尝一尝,这羹汤味道适合婆婆的口味吗?"

"舅姑"表示公婆的概念始于先秦。《春秋传》曰:"秦晋二国继世通婚,所娶之女非舅即姑,故曰舅姑。"

《白虎通》曰:"尊之如父,非父,舅也;恭之如母,非母,姑也。"

历经上述四个过程: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以食进于舅姑、妇食舅姑所食之余;舅姑飨妇,"成妇礼"才算完毕,新媳妇才真正融合进夫家,而真正的婆媳关系也建立开始于此。

新娘子过门后,要维护与丈夫间的夫妻关系,更主要的是辅助婆婆操持家务,所谓"姑令妇从"。


王建诗里看“姑妇”


王建诗里看“姑妇”


唐代婆媳关系如何呢,出身贫寒诗人王建,以白描手法展示了一幅幅乡村风俗画,这里有劳作的婆媳,我们来看一下。

《捣衣曲》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

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杆声。

秋夜,月光映着静静的河水,闷重的棒槌敲打葛麻衣的声音,响彻天空,婆媳二人合力,你一棒我一捶,为冬天顺利缝制柔软的寒衣,快乐地劳作着,或许是要邮寄给远方的那个征戍的男人,才越发敲打有力吧。

《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清新雨里,婆媳二人透过滴答雨声,互相呼喊着去洗蚕桑,走过板桥,踏过竹溪,栀子花微微绽放着,哪里有闲工夫停下脚步去欣赏呢,还是加快脚步去照看蚕宝宝,为了好收成忙起来吧。

田园风光下,诗人王建用近乎俗白的口语,描摹了两代妇女婆媳间的协同劳作画面,点滴间倾注了诗人对理想和谐婆媳关系的追求和赞颂,点化了唐代士人阶层包容博爱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