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觉人生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100年前的今天,汪曾祺出生于高邮。

他的父亲是清末文官,才情横溢又有生活趣味。

耳濡目染,汪曾祺从小语文功课就很好。

他17岁那年,给小女孩儿写情书,他父亲就站在一旁给他瞎支招。

受父辈影响,汪曾祺养成了乐观、淡泊的性格。


19岁,汪曾祺在西南联大读书。

他的文学老师是沈从文和闻一多。

有一次,他给他学弟做“枪手”,代写文章。

闻一多看了赞不绝口,评价道:“这位同学,比汪曾祺写得还要好。”


沈从文对他更是偏爱,给过汪曾祺120分的写作高分。

要知道,满分才100分啊!

(别的同学:???)


若觉人生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左:汪曾祺 右:沈从文)

也是从那时起,他的“吃货”属性就暴露无遗。

他到了昆明,真可谓是老鼠掉进了粮仓,幸福得一塌糊涂。

一开始兜里有钱,他就三不五时地下馆子,汽锅鸡、乌锅贴鱼、腐乳肉、火腿月饼之类的云南名吃尝了个遍。

后来穷了,他就吃米线,什么种类的他都吃。

不上课的时候他和朋友常缩在路边摊上吃白斩鸡,还得意洋洋的说这叫“坐失良机”(坐食凉鸡)

若觉人生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中:汪曾祺)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儿:

当时日军战机频繁轰炸昆明,一有警报,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就往郊外跑,他们叫这个是“跑警报”

汪曾祺最喜欢往松林的方向跑,因为那里有卖松子的。

真的吃货,敢于直视炮火的威胁。


我猜你们上初中时一定都学过《端午的鸭蛋》吧。

小九学的时候被馋的直流口水,一筷子扎下去鸭蛋就吱吱往外冒红油的描述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现在读,依旧嘴馋。

若觉人生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端午的鸭蛋》文章配图

他哪怕写个炒鸡蛋,都有滋有味儿的。(建议别在饿肚子的时候读)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的“一塌糊涂”。

映时春有雪花蛋,乃以鸡蛋清、温熟猪油于小火上,不住地搅拌,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另有桂花蛋,则以蛋黄以同法制成。雪花蛋、桂花蛋上都洒了一层瘦火腿末,但不宜多,多则掩盖鸡蛋香味。鸡蛋这样的做法,他处未见。我在北京曾用此做法做一盘菜待客,吹牛说:“这是昆明做法”。客人尝后,连说“不错!不错!”且到处宣传。其实我做出的既不是雪花蛋,也不是桂花蛋,简直有点像山东的“假螃蟹”了!


汪曾祺的笔下,总是小人物小主题,花鸟虫鱼食物。有人劝他写一点宏大的主题,他想了想说:“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可能就是这种悠然自得的态度,他的文章才会读起来那么通达顺畅,浑然天成。


若觉人生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汪曾祺的画作

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认为万物有灵。

《人间草木》里他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他还活得潇洒豁达,痛痛快快。

《老味道》里他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如果你觉得生活太无趣,不如读读汪曾祺。

越早认识这个可爱的老头,你就越早能体会到人间百般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