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蕭瑟秋風百花亡,枯枝落葉隨波盪。”自古以來,描寫秋天悲涼的詩句有很多,似乎秋已經成為了悲涼意境的代言詞。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的生產勞動極度依賴太陽,神話傳說中燧人氏鑽木取火,火種的發現不僅僅能帶給人們烤熟的食物,更是人們生產勞動脫離對太陽依賴的標誌。從火把到燈具再到電燈,燈的演變見證著整個人類發展史。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楊生明教授所著的《漢武帝傳》認為漢朝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實現了四百年曆史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漢代的經濟與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麼燈具在漢朝是怎麼演變的呢?
燈具的緣起
經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燈具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照明工具最早稱為燭。《儀禮·燕禮》中記載:“宵則庶子執燭於阼階上,司官執燭於西階上,甸人執大燭於庭,閽人為大燭於門外。”從商朝起就已經存在燃燒松樹枝來照明。
“蘭膏明燭,華鐙錯些。”出於我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的《楚辭·招魂》。這是有關燈最早的記載。鐙和燈字是古今字,由“豆“字演變而來,在古代是指禮器。《周禮》中記載了專門取火、照明的官職。
漢代的燈具材料、工藝、設計都完美的融會貫通,形成了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生活用品,提高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品質。例如燈罩上採用鏤空的設計,不僅美觀還達到了散熱和透光的功能。有些燈具更是人性的考慮到空氣環境問題,將科學、實用、美觀兼收幷蓄。
西漢燈具發展
《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劉邦在楚漢之爭獲勝,隨後稱帝建立漢朝。劉邦建立漢朝後,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更是出現了“文景之治“。統治者體恤民心,貼近民眾生活。據《資治通鑑》描述天子出行的儀仗隊裡找不出四匹相同顏色的馬,將相出行則只能做牛車。從《中國通史》中可以看出西漢創立之初統治階級推崇黃老治術。輕徭役,減賦稅,讓人民休養生息,重視農業發展。為後續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西漢中期,更是設立了專門的官員來管理手工業,因此冶鐵製銅手工業都蓬勃發展起來。特別是制銅業,在戰國已經成熟的制銅工藝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西漢社會文化環境較為輕鬆,所以燈具在當時也獲得很大的創造空間
。史學家剪伯贊曾寫詩“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稱讚漢武帝開闢絲綢之路。漢武帝的這一舉措,增大了燈具的使用範圍,也使燈具吸納了不同的創作元素。西漢青銅器的創造工藝有著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西漢的青銅燈具工藝更加嫻熟細緻,形態也更多元化。如出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發掘的西漢晚期一號漢墓的西漢羽紋青銅鳳燈。此燈外形模仿鳳鳥,做雙足並立,昂頭後望狀,尾羽後曳下垂與足共同支撐燈體,十分穩重大方
。燈具發展的斷層時期
提到漢朝,那就不得不提西漢與東漢間的斷層時期,即新朝和玄漢,在此期間,由於歷史原因燈具發展緩慢。《漢書·王莽傳》外戚王莽毒死漢平帝,建立新政權,即新朝王莽稱帝后進行大幅度的改革,為解決西漢後期土地兼併嚴重的問題,推行王田制,對財稅和貨幣也進行了改革。
《漢書·食貨下》中提到王莽的“六筦”說:“夫鹽,食餚之將;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鐵,田農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五均賒貸,百姓所取平,仰以給澹;鐵布銅冶,通行有無,備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於市,雖貴數倍,不得不買。豪民富賈,即要貧弱。先聖知其然也,故斡(管)之。”無疑是觸碰了市場經濟的禁區,加上改革制度朝令夕改,新朝很快就滅亡了。玄漢時期也大同小異,統治者大多無能。
《後漢書》記載:劉玄登基接受群臣朝拜之時,居然害怕的說不出話來。政權的不斷更替使得,嚴重打擊了小農經濟,勞動階級能為統治階級剩餘產品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統治階級人口不斷擴大,剝削愈加嚴重,導致手工業發展滯留。燈具的工藝和形態自然也難以有新的發展,但政權的更替推動了另一朝代的產生,燈具的發展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東漢的燈具發展
東漢時期,冶鐵業自由經營,冶鐵技術有很大的進步。東漢國有冶鐵行業用以製造國家或官府所需的兵器、馬車等。而鐵質生產商品都來自於民營冶鐵行業,例如農具、手工工具以及生活用品。燈具的生產在民營行業的手中蒸蒸日上。東漢時陶器製造工藝已經很發達了,陶器製品替代了青銅器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銅器的製造工藝也的到了很大的提升,有了很高的審美價值。
政治思想上,由於新朝和玄漢的社會影響,出現大量流亡和民眾暴動。據《漢書》記載,王莽的太師王匡和將軍廉丹前往征討山東盜賊勢力,王莽的隊伍鬆散,無紀律。相反盜賊的隊伍相反盜賊首領樊崇約定屬下,殺人受死,傷人受創,尊三老,次尊將領和士兵,頗受民心。
因此,仁慈寬厚、注重教化、興利除弊的儒家脫穎而出,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天人合一等儒家思想廣為流傳,燈具的設計上也常常反映了這類思想。例如出土於廣西合浦縣寮尾M13b的東漢胡人俑陶座燈。
燈具的藝術形態
燈具除其實用功能即照明功能外,作為生活用品,其藝術價值也是不可忽視的。其營造的氛圍和極大的藝術發展空間營造了一種難以替代的意蘊美。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燈具反映了每個時代物質形態的改變,是寶貴的智慧果實。通過《後漢書》、《資治通鑑》等描寫的漢代民俗可以發現:秦漢時期的燈具有器物型燈、動物型燈、釭燈、多枝型燈
四大類別。1.器物型燈
器物型燈是漢代最為流行的燈具之一,有豆形、奩型燈、卮燈、耳杯型燈……外觀大多延續戰國時期,有著莊嚴穩重的風格。製作簡單方便,所以在漢代大量存在。如收藏於故宮博物院戰國玉勾連雲紋燈就是典型的豆燈,材質為新疆和田玉,高12.8釐米,燈盤徑10.2釐米,從上至下由一個燈盤一個燈柱一個底座構成,簡潔大方,靈巧輕便。
2.動物型燈
和器物型燈一樣,動物型燈也是漢代燈具常見的形象,為燈具融入了更多的意義,使燈具不再是簡單的照明工具,更是一種藝術品或是思想的呈現,如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羊形銅燈,燈的外形呈臥羊狀,羊昂首、兩角成盤狀、體態渾圓,通體五紋樣裝飾,羊的背部和身體是分開的兩部分。羊為六畜之一,也是人們祭祀時常用的牲口,這盞羊形銅燈就寄託了人們對祥瑞的期盼。
3.釭燈
一種具有煙管的燈具,工作原理十分人性化。《人民日報》曾稱釭燈:取光藏煙 致巧金銅。可以通過轉動帶手柄的圓型燈盤來改變照明方向,燈罩屏板鑲嵌在燈盤的凹槽上,可以該通過該改變燈罩屏板的開口大小來調節照明度,燈罩頂部中央有導煙管通到燈體,燈體是能夠盛水的空腔容器,燃燒時產生的煙通過煙管導入燈體,溶於清水,就可以有效的淨化空氣。
將點燃物溶入燈盤中並加上燈芯,就可以點燃照明。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釭燈的結構與其他類型的燈具結合在一起,創造了許多兼顧審美價值和實用科學性的寶貴文物。例如今河北省保定市的長信宮燈等。
4.多枝型燈
《兩漢時期多枝形燈具設計研究》提到:兩漢多枝燈類型多樣,可分為四型十式,根據力學原理,從力矩和重力的角度分析,各型多枝燈具的結構設計都充分考慮了燈具的平衡性與穩定性,其結構設計具有很好的科學性,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例如出土於澗西區七里河一座漢墓的彩繪陶百花燈,是漢代陶燈的經典之作。其中羽人的形象就表達了古人想要羽化成仙的美好願望,和對長久壽命的原始追求。
結語
“熒熒燈火臨書卷,續續蛙聲入桂林。”漢代燈具是中國古代燈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種類豐富,造型美觀。漢代燈具不僅僅只是一種照明工具,無論是多樣的造型,美麗的色彩,還是人們寄於其上的美好願望都證明燈具是一種美的體現,是值得仔細回味的藝術品。
燈具發展至今,仍然有著它的裝飾功能,無論是富麗堂皇的水晶燈,簡約大方的吸頂燈,還是燭光晚餐上的幾根蠟燭,都在彰顯著燈具的美學功能。從古至今,從依賴太陽生活生產到自己創造“光明”,這些都是人們對光對太陽對生命力的熱切渴望。
參考文獻:
1、《兩漢時期多枝形燈具設計研究 》
2、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
3、麻賽萍《漢代燈具燃料與形制關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