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高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历史价值的代表性项目为数不少。目前,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4个,被列入地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9个。


近期,经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民俗“庆灯”和传统技艺“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项目的深度调查、挖掘、整理和评定,区人民政府决定把民俗“庆灯”和传统技艺“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这两个项目列入高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

聆听泥与火的对话,体验古与今的交融!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谭抒茗 摄


岭南砖瓦,可颂圣人之道,可附文士之雅,可显高匠之艺。它坚固而不剥蚀,留青而不褪色,既有大众器物文化的质朴,又含深义文化的玄机。


数百年历史沉淀和变迁,岭南砖瓦制品进化为青瓦、青砖、窗花、青龙、砖雕、陶雕等等,种类繁多,款式多样。


在古郡高要,这样的一砖一瓦,一雕一塑,是那些拥有数百年岁月的老建筑上广泛而又寻常的建筑构件。泥与火烧制出来的青灰色,总能带来一种蕴含着雅致和朴素的历史质感,构筑成天然的“建筑艺术”。


从制作开始,它们就饱含着高要手工匠人们的勤劳、智慧与巧思。


高要龙窑

——岭南砖瓦文化的承载


在高要,人们制作砖瓦雕塑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法制作的过程中,只有经过火的洗礼,毫不起眼的泥土才能成器成瓦,逐步升华。大大小小的煅烧窑炉便坐山靠田,在乡村地头随处可见。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传统的砖瓦窑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宋隆河哺育的村落边上,至今还留存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砖瓦古窑。而蛟塘镇和回龙镇的交界,两条完好无损的古龙窑默默诉说着高要匠人的“泥与火”的过往。它们的发现,填补了高要古建筑材料生产技艺的一个空白。


龙窑,以窑形为名。利用山坡地势用砖砌筑成,远望如卧龙,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龙头朝下,龙尾朝上。“下部称‘窑头’,上部出烟处称‘窑尾’,中部为‘窑身’,在过去用柴烧造时,它似一条火龙。”周加铸指点着龙窑,为众人作介绍。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龙窑


35岁的周加铸,从事古建砖瓦雕塑产业已有20余年。至少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家族就从事着砖瓦雕塑烧制的行当。从小,父亲干活时就把他带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他,年幼的周家铸不怕脏不怕累,加上自身的聪明和勤奋,逐渐掌握了砖瓦烧制的全部环节和技巧,青年时期的他在同辈人中已是出类拔萃。如今,他挑起了家族产业的大梁,这两条龙窑从祖辈传下来,再到现在交由他管理维护,算算总有上百个春秋。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周加铸(左一)介绍古建砖瓦雕塑产业。


走近龙窑。没有想象中的烟熏火燎,早已停火的龙窑安安静静地卧在小坡上,古朴厚重的外观,还在弥漫时光的味道。窑口约莫一人高,走进去以身量度,最窄的部位只有1.5米,往下走便豁然开朗,最宽处也有3.5米。龙身很长,足有43米,每间隔一米多设有投柴口。探摸头顶的土窑砖块,触手油润光滑,原是经过年久的高温焙烧,窑身的砖块早已瓷化。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龙窑内部 以上四图 陈彦成 摄


近年来,随着响应环境保护的深入人心,柴火烧制已经式微,这两条龙窑也由此不见烟火气息,但它们承载着古代匠人的回忆和感情。抚摸着窑身,周加铸说,古法砖瓦雕塑制作是人类建筑历史文化上的瑰宝,希望它能走出乡郊,进入更多民众的视野。


古法制作

——泥与火的相知


龙窑烧制只是古建砖瓦雕塑制作的其中一个过程。若要细细考究每一步,匠人们要说的话足能装一匣子。直到现在,周加铸和他的匠人在制作砖瓦雕塑时,大部分工序还沿袭着一百年前的传统工艺。


古法烧制砖瓦雕塑,传说有72道工序,明代《天工开物》等古籍已有详述。但凡事关键都在起头。周加铸笑言:“便是与泥土打交道,也要首先选好泥巴。”选土练泥,是最基础的工序,砖瓦雕塑成品的好坏往往在这最初原料处理时就已经决定了大半。


周加铸的泥场坐落在塱下村狮尾。红泥,花泥,页岩泥,黄泥……成堆成垛。这些不同土质的生土,是周家铸带着团队亲自踏足各类矿口,经过鉴别甄选,再挖出运至此处露天堆放,任其风吹日晒,使泥团粒结受到分解。周家铸说,这样的泥质地细腻,粘性强,是制作古建砖瓦雕塑的上等原料。


56岁的工人谭宝源肩扛着锄头,手提着簸箕,来到一座红泥山跟前。锄头凿下去,他捡拾起掉落的泥块,掰开搓一搓,又细细地检视挑拣。只一会儿功夫,簸箕上就沉甸甸地装满了。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干这一行30余年,谭宝源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只需上手一摸,便了解这块泥土的成色。“优良的土质是保证各种砖瓦构件坚实程度的基础。我们要求所用的泥土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这样的泥土收缩率小,高温不发泡,烧制出来的成品结构致密,强度高。”


选好的泥料经过称重配比,然后混合粉碎,加入适量的水,再存放数日至陈腐。如此,泥料内部的水份分布均匀,方可使用。


之后便是制坯。匠人夏健明便是制垌瓦坯的一把好手。圆桶做模,桶外画出一条对半分界线。已被踩练成为熟泥的粘土被割成等大的泥片,像揭纸一样揭起一片,将其紧贴在圆桶的外壁,拍打成型。收瓦衣脱模,待其干燥后,轻轻用手一掰,便自然裂成两张瓦坯。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以上两图 谭抒茗 摄


因应产品不同,制坯方法也有所不同,或是机械压制,或是石膏浇注,或是模具印制。坯体制出后,含水量一般为15%到18%,必须自然晾干数日,又入烘干房烘干,至坯体含水量在3%以下,方可达到装窑烧制标准。


在烧制车间,匠人们抱着匣钵装窑,清理火道、安排位置、架构布局,小心翼翼地摆放,错落有致地叠加,以确保“满窑”,直至堆码妥贴封窑。烧制,是整个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过去以柴薪或炭火续温的年代,温度的控制全凭窑工师傅的一双眼睛。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变化,窑工要投柴、封口,始终不离开窑炉一步,半夜也不能休眠。虽然苦累,但因泥土含有的金属元素在烧制过程中极难掌握其含量,故而烧出的砖瓦,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窑里的作品都让人有期待。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泥坯准备入窑 谭抒茗 摄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窑温的控制有了更加科学、稳定的手段,据周加铸介绍,烧制主要有低温小火排湿、升温烧制、保温、还原、下水焖青、降温冷却等几个阶段。900度高温,煅烧两日三夜,泥坯色转古青,再开窑散热冷却,一窑岭南砖瓦雕塑便可出炉。


自窑火之中沉睡醒来的砖瓦雕塑,色呈青灰,身上同时交融着厚重与轻盈,古朴与时尚,庄重与生动。这就是岭南建筑独特的魅力所在。


传承

——让古文化“活”起来


随着现代工业化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普及,现代窑炉对产品规格化标准的控制越来越强。因而,如今的岭南建筑砖瓦上,手工制作的痕迹越来越少。“匠人们靠手、眼操作的传统砖瓦制作技艺,日后可能只存在于历史中了,它的价值也只能去历史中寻找。”肇庆学院徐洪波教授说。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谭抒茗 摄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陈彦成 摄


就如同龙窑等古代砖窑,它们保存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缅怀”和“追忆”。在徐洪波看来,保护龙窑,在于重新挖掘、保存、保护好这些饱含中华民族智慧精粹的手工艺,才能让后人看得到“历史”,才能让其过去和现在的价值及意义不断生发。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宝鼎脱模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半边花脊脱模 以上两图 谭抒茗 摄


“岭南古建传统砖瓦雕塑制作技艺体现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我们应该珍重、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同时,保护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供后人凭吊,更要让它有活的保护、活的传承。”徐洪波解释,这种“活”是指传统文化艺术技艺传承的层面。他建议,在古龙窑的保护上,除了在硬件外观上下功夫之外,还可以思考一下如何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文化生机,从而让岭南古建传统砖瓦制作技艺从中得到宣传和传承。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意义所在。徐洪波建议,可以考虑举办古龙窑柴烧节、艺术家驻场创作营、教学活动等等,让高要的古龙窑重新“活”起来。


创新

——古今融合 薪火相继


一块小方砖上,可以雕刻出四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屋脊上的龙头,扬须暴眼,口含龙珠尚能滚动。檐角上的走兽,动静分明,无不神态生动……这些砖瓦雕塑,既是岭南古建风水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手艺匠人“人工天不如”的精湛技艺。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徐洪波指出,作为陶艺的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古建砖瓦雕塑不应该只是一件没有灵魂的工艺品摆设,也不能只是供人怀古凭吊的标本或遗产。它们应当更多、更好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它们必须要有更强的生命力——文化艺术的生命力。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以上三图 陈彦成 摄


作为一名潜心研究当代陶瓷艺术已逾20年的艺术家和学者,谈到古建砖瓦雕塑技艺的保护,徐洪波尤其关注它与当代陶瓷艺术的相融合作。“比如古龙窑,可以在日常维护中同时满足陶艺家的创作需求,也可以为当代艺术家提供包含传统技艺的服务,包括传统技艺的产品形式和方法都可以被当代艺术家加以利用,在创作中从精神和思想方面都可以增加力量。如此,当代艺术家便也能参与进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当中。这也是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重要补充或是一种可持续性动态保护及发展。”徐洪波举例说,在今年佛山国际陶瓷博览的一个展览中,自己就希望可以和高要古建砖瓦陶瓷厂进行合作,完成一件展览作品。“这可以视为艺术家参与保护和发展的一个序幕。”他说。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 出窑成品 谭抒茗 摄


高要古建砖瓦从上古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泥与火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传承创新,薪烬火传,才能让千年窑火不灭,砖瓦文化不息。古为今用,今为古存,才能让这块岭南建筑文化瑰宝,流明千古。


文:谭抒茗

探寻传承千年的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一炉窑火


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高要区新闻中心新媒体部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