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白居易寫《聞蟲》,讀來揪心。“闇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蟲兒這無肉身之物,本不似貓狗能通人性,它難曉得攪人睡眠。蟲的鳴叫,大致說來都一樣,不過是人這心裡想的東西不同,若恰巧蟲鳴又走了心,便成了不同心情的伴奏。讀《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圍著田園的耕讀生活,讓古人過得自然而樸素,五月聽“鳴蜩”,七月知“流火”,九月又“肅霜”,每月的草木風雲,環抱並生髮著生活,可這些似乎都不能像蟋蟀那樣,給人溫馨而持久的影響——七月裡百草繁茂,田裡的莊稼得施肥除草,蟋蟀就在田野裡陪人辛勞,八月裡割了萑葦在院裡編扎席箔,蟋蟀就跟人來到屋簷下守望,九月裡要在院內碾軋場院,蟋蟀便來到了窗前相伴,“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莊稼人辛苦一年,也就是為這秋的收穫,累是不言自明的,總不能把熟了的莊稼扔在地裡,蟋蟀就鑽到這床下,為酣睡的人唱安然恬適的歌。老實說,蟋蟀“吱吱吱吱”的叫聲聽起來是有些單調的,要是有個人難以成眠並要獨對這單調的聲響時,那他內心多半是處在一種孤單憂愁的苦境中,要麼懷鄉,要麼思人,要麼忖事,就像《木蘭詩》中說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那樣,這蟋蟀叫聲烘托的,是“唯聞女嘆息”。

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都說鄉村靜,其中一大部分的緣由,是因這些唧唧吱吱的草蟲聲而來。少了機器的轟鳴,沒有車輛的橫行,也無人聲的喧囂,只有自然的蟲唱,鄉村可不就顯得寧靜。特別是在北風狂嘯的冬夜,牆外的老樹、堆垛的秸稈,在風中嗚嗚、嘩嘩作響的時會兒,你能躺在熱乎嘟嘟的火炕上,耳旁是蟋蟀經久不衰的歌唱——別的鳴蟲死的死、藏的藏——門外的冷風又能怎樣呢?屋裡是別一個生機勃勃的溫暖世界!蟋蟀讓鄉村的靜活潑潑的,不是一片死寂,不管這家中是否有人,就是在漆黑的夜晚,推開房門,聽到灶臺角落裡發出連綿的、旁若無人的“唧唧”的聲音,任是誰的心裡都有那麼種自在和踏實。“蟋蟀”在別的地方、在書裡面,叫一種雅氣的名字,那是“促織”,老家裡這兩樣名兒都不是,它是“蛐蛐兒”。照《寒夜叢談》的說法兒,好像這“蛐蛐”是從“蟋蟀”而來,“北方語無入聲,如讀‘賊’為‘宰”……‘蟋蟀’為‘趨趨’”,《爾雅義疏》說得更細,“蟋蟀,今順天人謂之‘趨趨’,即促織蟋蟀之語聲相轉耳”,近似的說道還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蟋蟀,幽州人謂之‘趣織’,督促之言也。里語曰‘趨織鳴,懶婦驚’也”。《光緒順天府志》說,“群畜為玩,或以相鬥爭勝,不惜傾家為之”,可見那時候還有人鬥蛐蛐來賭博,而據打鬥的本事不同還有了不同的名字,據《燕京歲時記》載,“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殼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老家對蛐蛐兒的分別就沒有這麼細了,大略說來僅是兩種,野外莊稼地裡長得烏黑油亮,善跳好鬥,鳴聲響噪,家裡灶臺邊上的就沒那麼勇猛,體色淺褐發灰,但膽子不小,常是聽人來了也還是自顧自地鳴。

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要說這會叫的蟲子,哪兒哪兒都不少。對寂寞空曠的世界來說,蟲叫是天籟、自然的聲音,照理是人人喜歡的。不過也有一樣例外,那是蟬鳴。毒辣辣的日頭,曬得大地火燒一般,就是躺在涼炕上、樹蔭裡又能怎樣呢,還不是一樣地淌著細汗。四圍的炎熱,讓內心難得平靜,再聽著一聲高過一聲、聲聲力竭的蟬的叫喊,心裡就更顯焦躁。蟬這東西不同地兒可能不得一樣,和這大熱天相伴相生的,總也有“知了”、“伏天兒”那麼兩類,不管是哪種吧,大概都是比照著那叫聲來的一個名兒。老家既說是避暑的勝地,夏天雖熱也涼,並不生“知了”和“伏天兒”。對這蟲的最早時候的關注,其實是高中時候學的文言文。那時候學了篇《莊子·達生》裡的“佝僂者承蜩”,講孔子看到個駝背的老人粘知了,從中獲得了要專心致志做事的啟示。頂著炎炎烈日,舉著個竹竿粘知了,到底有啥用呢?畢竟知了不是個物件,它可是會飛的活蟲,能等著人去粘它嗎?這樣的疑問,困擾了我好多年,也鬧不清楚。直到後來進了京城,住在西山腳下,有那麼一個夏日的傍晚,沒有一絲兒風,空氣又熱又悶。正在街上的柳樹下閒晃的時候,見一個老頭兒,手舉著長杆在向柳樹腦袋上捅,走近了一看,嘿,絕了,他正不聲不響地粘知了呢!知了趴在青皮樹枝上,鼓著兩眼仰頭望天,高一聲、低一聲,若無其事地喊著“知了,知了”,“知了,知——”,喊聲戛然而止,在它身後緩緩上升、貼靠過去的一個小黑片片,如探囊取物般抓住了它的脊背,輕輕鬆鬆、隨隨便便就把它拿下了,任由它那麼多的爪子在空中踢打、抓摸。除了駝背,老頭兒和孔子見到的那承蜩者還真是很像,粘知了的秘訣同樣是穩、準、快、專。這老頭兒講,“粘唧鳥兒幹啥哪?這東西第一它是個藥材,它能治病。另一個呢,咱粘這玩藝兒是活物,把它關進竹籠裡,就是個玩兒蟲兒。其實,這兩宗對我它都不重要。夏天到了,知了叫的時會兒,我不動動這竿子,不去粘倆唧鳥兒,這手也癢癢,心也慌張,說起來就一句,我喜歡的是這蟲兒的樂子”。

老家的蟬,別是一種。唐人虞世南寫蟬,講“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說其棲高飲露、清音遠播,好像這東西真的是孤潔俊逸了。關內“知了”、“伏天兒”或“吱吱”叫的蟬,總也不能給人這樣的印象,那種斷續持久的噪響,聽了煩悶,讓人心焦。長城外邊的老家,夏日裡的蟬鳴真是清脆,另有抑揚高低、迴環婉轉的調子,“鳴,鳴,鳴,哇……”這蟲就叫“鳴鳴哇”。“鳴鳴哇”的個頭不大,小指肚那麼樣,但卻披著兩大片透明的翼,翼上則描畫著幾條清晰的烏線。從音容上,這裡的“鳴鳴哇”倒更合高潔倜儻的標準,不像那些個知了猴般,胖大的肚子勾起的只是食慾。循著叫聲,抻著脖子張望楊樹頂上的蟲兒,小孩子就老想有隻能在眼前、為自己歌唱的“鳴鳴哇”。可是樹太高了,“鳴鳴哇”太小了,不要說抓了,但聽得它的脆響,不見模樣。得不到的東西,是永遠的念想,也是大人老在許的願。小那麼昝兒,三伏天裡發了大水,我爸我媽就去山裡照顧那幾畝被水衝的地了。黃乎乎的洪水,裹挾著泥沙和樹石,順著山溝奔湧,孩子跟著得多不安全。我媽就拿這蟲來哄人,“在家好好待著吧,你看這大的雨,‘鳴鳴哇’澆得飛不動了,沒準就趴在杏柵上了,到時候給你逮一個!”唉,可惜了的是,雨水是大,但“鳴鳴哇”沒趴在杏柵上,說不定跑哪個石頭縫兒裡去了,我媽沒逮著,我也就一直在盼。七月裡天還熱,但也有了微微的清風,秋快來了。叫了一個夏天的“鳴鳴哇”累了,鳴聲不再那麼持久和清脆,也不總是趴在樹尖上。有天剛睡了一個晌午頭的覺,朦朧著眼睛,看見我媽從地裡回來了,手裡捏著只黑殼亮翅的“鳴鳴哇”,不要說有多激動了,趕緊給它弄了個玻璃瓶子,添上了柳枝和嫩草,還灑上了幾滴清水。只可惜它太累了,既沒吃,也沒叫,就是瞪著個圓溜但不活泛的眼睛,沒多久就僵死了。清人蒲松齡《日用俗字》裡提到了這可愛的小蟲兒,“䘁蟟別種有烏”,“䘁蟟”就是知了,這話說另一種知了是“烏”,“烏”裡的“烏”字,《廣韻》哀都切,平聲模韻影母,讀起來易產生唇齒摩擦音v-,這個音訛變成同部位的m-,再受“”的韻母同化,就成了“鳴”,“”又受“鳴”的影響也成了“鳴”,加上人們有意無意地模仿這蟲的叫聲,“烏”漸為“鳴鳴哇”替代了。《臨榆縣誌》說“蟬 分熱唔嚶、秋涼,亦名蝍蟉”,《昌黎縣誌》講“螢蟬……最後鳴者,俗曰‘老娃娃’,蓋均以聲得名也”,“熱唔嚶”、“老娃娃”和“鳴鳴哇”的叫法兒都像。

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活躍在夏日裡的蟲兒,不只有“鳴鳴哇”。老家難說水鄉,但伏天到了的時候,莊前小河的水總也不斷了。有了水,蜻蜓就來了。要說“鳴鳴哇”靠著嗓子勾人,那蜻蜓憑的恐怕就是身形了。蜻蜓的飛翔,無老鷂子的凌厲,少家雀子的迅捷,更不像螞蚱那樣極具爆發力的騰空一躍,它讓人看直了眼兒的是平穩,那是一種氣定神閒的優雅。幾片平展的柳葉般的薄翅,偶爾上下扇動,便推著、舉著蜻蜓前後高低地飛動了。蜻蜓的活法兒,也許就是為了飛,兩枚鼓鼓的眼睛遠超腦袋的個頭,多半也是為了把握行進的方向。蜻蜓這蟲兒在老家的叫法兒是“媽郎”,它是啥意思有點兒講不清楚,在長城裡外的那一片,類似的名兒可不少見。《盧龍縣誌》“方言”載,“蜻蜓曰螞蜋,‘螞’讀平陰”;《灤縣誌》“方言”曰,“蜻蜓曰麻郎”;《昌黎縣誌》“物產志”說,“蜻蜓 俗名‘螞螂’,有紅黃青三色,青者較大”,後面的“風土誌”又講“蜻蜓曰麻郎”。這一個東西不同的名字真是有趣,盧龍的音兒注得最地道,“螞蜋、螞螂”最貼近本性,“麻郎”呢,含著最豐厚的人情味兒,可又最難琢磨。

物與人在老家,共棲在同一片兒土地,相互之間都是沒法兒離棄的伴兒,對蟲兒的人情味兒是與生俱來的。把這蟲兒喚作“郎”的,就還有那麼幾種。一個是螳螂。螳螂這物留人最深的印象,是老是揮舞著的那兩把血肉斧頭,以致古人早就為之造了個成語“螳臂當車”,這樣的舉動固是悲壯,不過總是掩藏不住過分的自信或無奈,所以《莊子·人間世》就說,“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沒有貶損味道的,其實是一首宋人樂雷發的古詩《秋日行村路》,“兒童籬落帶斜陽,豆莢姜芽社肉香。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鄉村的閒逸、寧靜與孤野,就在這自由出入、無憂無慮的螳螂身上。螳螂在老家要說“捯郎”,這叫法兒在周邊挺普遍,《灤縣誌》“方言”講“螳螂曰刀郎”,《昌黎縣誌》載“螳螂 俗曰刀螂子,一名螵蛸。入藥”,附件的臨榆也這麼叫。跟這“郎”有關但又未必受人喜歡的,那是屎殼郎。今天和孩子說起屎殼郎,那不過是摶弄屎球的黑色小蟲,他可未必親眼見過。不過在養牛放羊的小時候,山間地裡隨便的一攤牲口糞邊,都可能看見爬滾著的一堆屎殼郎。這名由來已久了,《昌黎縣誌》載“蜣螂 俗曰屎殼螂螂”,《盧龍縣誌》說“蜣蜋曰屎科蜋”。“蜣螂”在過去又叫“蛣蜣”,我老覺著“蜣”後來分音成了“殼郎”,或說“殼郎”反切一下就是“蜣”。古人對屎殼郎的偏見,從晉人葛洪《抱朴子·廣譬》裡可以看出來,“玄蟬之潔飢,不願為蜣螂之穢飽”,這偏見遺留到了後來,同在《灤縣誌》裡的“麻郎、刀郎”和“蜣螂”,加了“蟲”的“蜣螂”的“螂”,真耐人尋味。

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鳴鳴哇”叫在白日裡,樹高聲遠,抓不住;“蛐蛐兒”鳴在黑旮旯裡,幽暗深曲,沒法兒抓。但有一樣蟲兒,雖在星光暗淡的晚上,卻也可以捉得住,但那要在夏天。盛夏的黑下,吃過晚飯的人們會在牆外的葫蘆架下乘涼。不遠的後山上,漸漸的有星星點點的螢火蟲飛過來了,夜有點兒深了。拉話兒的大人們正說在興頭上,還不想家去,可孩子們有點兒熬不住了。住在當街的南院大娘總會有提神兒的招兒,她就把欲睡的孩子聚攏到一塊兒,輕手輕腳地從葫蘆架上掐了一朵白花兒,靜靜地擎在頭前。孩子們不敢說話,眼巴巴地看著大娘用葫蘆花兒變戲法兒。潔白的葫蘆花,在夜裡有點兒照眼。看著看著,就見一隻扇著大翅膀的蛾子飛過來,慢慢地向白葫蘆花靠近,上下左右地翻飛,突然,蛾子向被一根細線拴在了葫蘆花上,翅膀在搖扇,但飛不走了。南院大娘緊捏著白葫蘆花兒,把它送到我們眼前,蛾子隨著大娘的手,也慢悠悠地飛了過來,但就是走不開。大娘笑呵呵地說,“看哈!這蛾子要聽我的話了,我讓它向這邊兒飛,它就得朝這邊兒來,我要是讓它往那邊兒去,它就得乖乖地跟著走!”大娘捏著白葫蘆花的手,左右搖擺,蛾子也就跟著手來回飛舞。大娘的絕技,讓孩子們睡意全無,都嘰嘰嘎嘎地圍在她身邊看熱鬧。後來我們才知道,這蛾子有根長長的觸鬚一樣的喙管兒,那是它吸食花蜜的口器。大娘用一朵葫蘆花招引蛾子來吸花蜜,當它把喙管兒伸進花朵中時,大娘一下子用手指捏緊花朵,喙管兒就被捏住收不回去了,蛾子只能隨著大娘的手來飛。這樣在晚間採葫蘆花的蛾子,有個怪怪的名字叫“錮漏鍋子”。“錮漏鍋子”在老家呢,指的是修補破損鍋盆的手藝人,他們總擔著個裝滿銅鐵和煤爐的挑子,走街串巷地靠鋦碗兒補盆兒過日子。蒲松齡《鬧館》這出細裡說過這事兒,“你看那皮匠家補鞋補襪,只是那錮爐子鋸盆鋸碗,還有那木匠家打箱打櫃,鐵匠家打鋤頭還打刀鐮”。這蟲兒和“錮漏鍋子”有啥關係呢?小時候想不明白。不過是在今天,重新憶起小時候的蟲兒時,才突然豁朗了。“錮漏”不就是“葫蘆”嘛,這裡的h-讀成了g-,就像“屁股”讀成“pièhū”一樣;“鍋子”呢,想來應該是“蛾子”,“蛾”《廣韻》五何切,平聲歌韻疑母字,它在過去的 音韻地位和“我”像,不同只是平聲和上聲的差別,它們的聲母過去是個後鼻音-,與g-、k-、h-這發音部位接近,讀成g-也是正常的變化。明瞭了這個,就知道孩子們一邊舉著個白葫蘆花兒,嘴裡一邊嘰裡咕嚕地唱著“錮漏鍋子採花兒來,大的不來小的來,登著花盆兒洗澡兒來……”原來不是讓那蛾子來錮漏鍋子,是喊著它來採花被捉呢!

我住的小院裡,也點綴著些玉蘭、月季和青草,雖也是青枝綠葉,可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少啥呢?白日走過到那裡,看不見突然逃走的螞蚱;夜間走來,也不聞蛐蛐兒的叫聲。只是早晨天剛方亮,樓上一家屋簷上掛著的一個籠子裡,總會按時按點地傳來字正腔圓的一聲——“你好!”那是失眠的八哥,在給送奶的人的一聲問候。這聲兒好懂,只是——我還沒睡醒哪……


鄉音天籟:暗中唧唧夜綿綿

作者:李雲龍 ,河北寬城人,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任中國教育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主管、副編審,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一下至六下編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史、語音史,語文課程與教材編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