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朋橙心理原創,轉載請聯繫並註明來源)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身處武漢、身處湖北的很多朋友,正處於焦灼的情緒狀態;而隨著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報告病例的出現,其他地區的民眾也開始出現擔心、困擾乃至壓力。

截至1月26日24時,全國30個省(區、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744例,現有重症病例461例,累計死亡病例80例,累計治癒出院51例。現有疑似病例5794例。

面對這類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各類消息層出不窮,人的情緒出現一些波動,是正常現象。

但是在波動之後,公眾的情緒能否恢復到正常的情緒水平,被“封城”地區的人們能否恰當面對“封城”帶來的人員隔離和家人分離,一線醫護人員能否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一些患病甚至死亡人員的家屬如何走出陰影或折磨,需要我們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給予關注。

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最近幾天,朋橙心理一直和部分心理諮詢師在進行交流,探討如何為一些因疫情影響而導致心理問題的朋友提供幫助和支持。

有心理諮詢師表示,他們願意為受疫情影響的朋友提供免費心理輔導;

有心理諮詢師建議,我們可以做一些個人心理建設的科普服務;

還有諮詢師認為,一線的醫護人員在當前情境下,特別需要心理幫助。

從心理科普的角度,每一位感知、關注此次疫情的朋友,需要了解,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這一公共衛生安全事件面前,大眾可能出現的心理波動會有以下幾種:

一、疑病症

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主要指當事人擔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當事人自訴軀體出現症狀,即使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或者醫生給予了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當事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

就像前兩天網上傳播甚廣的一篇帖子《武漢一醫生的心聲》中所說:“首先,如果你發燒不舒服,這並不代表你就是SARI感染,也很可能你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也無法確診,大家想想,難道你們這輩子每一次發燒都是去醫院看病嗎,肯定不是啊”

嗓子不舒服,懷疑被感染;體溫升高,懷疑被感染;眼睛不舒服,懷疑被感染;出門忘了戴口罩,懷疑被感染。雖然這樣的人是少數,但如果在他們的影響下人們有了從眾心理,都湧進醫院給自己診治,必然會給有限的醫療服務體系帶來不小的壓力。


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你有時會陷入這種疑病的狀態嗎?身邊有沒有容易疑病的朋友?

疑病來源於軀體因素、人格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此次的疫病流行,就是影響疑病產生的一個重要社會環境因素。

杜絕疑病,我們必須從心理因素上去改變認知,減少對疫情的擔憂和恐慌,就像網文中那位醫生所說:

“體溫升高,不代表你就一定生病了(生理性原因也會有體溫變化,不要風聲鶴唳);

生病了,也不代表你是肺炎(有數不清的疾病可能導致你發燒);

肺炎,也不代表是病毒性肺炎(細菌性感染的肺炎其實很多);

病毒性肺炎,也不代表是SARI(普通的甲流乙流、普通的感染都是病毒);

是SARI,也不代表必須得馬上去醫院住院(輕度的感染,身體健康的患者有自愈的可能性)

二、分離(隔離)焦慮

春節本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時候,但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湖北各地基本處於封城的狀態,河南、浙江等地採取了嚴密措施,對來自湖北的人員或車輛進行限制或檢查。

隔離或限制措施對防止疫情擴散是完全必要的,但對被隔離或限制的當事人來說,父母和子女不能團聚、夫妻不能團聚、親戚之間不能聚會拜年,則可能帶給他們分離(隔離)焦慮,其表現包括:

1、緊張、坐立不安

筆者認識一位兒子在武漢工作的媽媽,她原本期待春節能見到好久不見的兒子,但在兒子放假之前,武漢實行封城,最終兒子不能回老家。收到消息後,這位媽媽這段時間都坐立不安,有時會擔心兒子會不會被傳染、會不會弄不到吃的、會不會身邊沒有朋友陪伴,春節這幾天基本都沒休息好。

2、抱怨或憤怒

突如其來的封城、封路、被勸返,會讓人覺得行動失去了自由;還有那些被限制、被隔離的人,更會出現失去自由的感受。自我操控感的缺乏,會讓當事人對他人、規定等產生抱怨,情緒失控者,甚至會表現出憤怒情緒和過激行為。

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3、失眠或抑鬱

有分離(隔離)焦慮的人,可能會出現失眠或抑鬱的症狀,這主要是因為情緒無法緩解所致,引發了失眠或抑鬱的症狀。除了失眠或抑鬱的症狀以外,當事人還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肚子疼、腹瀉等情況。

要化解焦慮,首先是保持與外界的信息互通。不管是獲取權威的內外部資訊(請遠離小道消息、謠言),還是和朋友、家人的線上交流,都能夠讓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處於良性運轉狀態。

其次,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關心、幫助他人。助人為快樂之本,即使你身處在隔離的空間、隔離的地域,你也可以成為一個助人者、一個快樂傳播者。做一個傳播樂觀和信心的人,你的焦慮會不翼而飛。

三、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是指人們在目擊大量非良性、破壞性事件時,由於場景的損害程度超過其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間接導致自身出現各種心理異常現象。這些心理異常現象,有出於對事件當事人及其創傷的同情和共情,嚴重者會出現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

在每一次的災難性事件新聞面前,人們的心理多多少少會受到影響,比如,有人不敢看新聞了,有人看了新聞以後情緒非常激動,有人非常抑鬱,有人強烈地感到不安全等等。天津濱海新區大爆炸事件時,有不少公司白領,一有時間就上網看爆炸信息,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看的時候很傷心很難過,負面情緒非常多,擾亂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中,也有不少人持續關注大量負面信息,甚至成為一些謠言的傳播者。本來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不是疫情的親身經歷者,負面消息只會帶來短暫的情緒低落,一般不會有嚴重後果。但對一些神經比較脆弱、敏感的人,他們將別人的災難放進自己的生活,就容易產生創傷性心理。如果本身就有心理障礙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加重病情,引發心理疾病。

如何應對可能的替代性創傷呢?

首先,非工作或生活必須,減少接觸或獲取有關疫情的信息,尤其是反常的信息,儘可能按照自己之前習慣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防止事件給你造成干擾和影響。

第二,對疫情帶給自己的情緒情感,不要自己憋在心裡,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家人或朋友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也可以通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

第三,對於沒有親歷疫情的普通人,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錢捐錢,有力出力。但是最好安排好正常生活,不受干擾

。如果長時間出現負面情緒,自己不能排除的,建議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四、汙名化效應

所謂汙名化,是指將某一群體的部分個體表現出來的不良言行,強加在該群體的所有人員之上,並加以維持。汙名化將個體的負面特徵進行群體印象化,並掩蓋群體的其他特徵。在這個過程中,處於強勢且不具汙名的一方最常採用的一種策略,即“貼標籤”。

汙名化效應則是被汙名化的群體成員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失落、人際排斥、溝通敵意、反社會心態等不良心理狀態。

在此次疫情中,湖北人,在武漢學習、工作、生活乃至旅遊的人,被網絡上的很多人貼上了“感染者”的標籤,武漢市、湖北省兩級政府,則被一些人貼上“不作為”的標籤。

注意疫情可能引發的4類心理問題

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酒店拒絕湖北人入住”“圍堵鄂A牌照私家車”等過激行為,各種諷刺、嘲笑湖北人的圖文也在朋友圈流傳。一些單位和個人反應過度,在並未採取任何檢測措施也沒發現與疫情有關的症狀、跡象的情況下,僅僅因為對方是湖北籍就另眼相待,甚至以不當言行予以排斥、調侃,將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懼投射到每一個湖北人身上。

這種“談鄂色變”的汙名化行為,人為地製造對立、製造隔閡,可能導致各個群體之間、各個系統之間產生配合失誤、彼此缺乏信任、相互甩鍋等行為,進而導致社會支持系統的低效能,對疫情的防控是無益的。

對被汙名化的湖北人來說,面對不好的境況,有的人會想: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武漢?

如果糾結於為什麼自己這麼倒黴,這麼不幸,不是不對,而是無用。

真正有用的,是行動起來。

看一下自己在疫情防控方面,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許是去公共場所一律帶上口罩,也許是向外地的朋友募捐防控產品,也許,是陪有情緒的家人一起走出情緒困境……你的行動,可以讓自己或自己身邊的人更安全一些,處境更好一些。


在遇到困難的時光裡,你不是一個人,有很多朋友在支持你;你,也可以支持很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