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保”政策實施,要注重多目標結合

本報記者 徐蔚冰

4月17日,全球矚目的中國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公佈。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下滑6.8%。在4月19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分析會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CMF主要成員範志勇在代表論壇發佈報告《技術性反彈與“倒灌”衝擊下的中國宏觀經濟》時表示,目前全球大型經濟體中只有中國基本完整經歷了“醫學意義”上的疫情防控週期,並且基本實現生產秩序正常化。同時,我國也是全球防疫物資供應的中心和全球經濟應對疫情衝擊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因此,在歐美經濟全面下滑條件下,中國第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具有全球性的指標意義。

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範志勇表示,我國經濟歷來具有極強的韌性。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歷次全球性和地區性經濟危機中都表現出較好的韌性。在危機之後也都出現了相對較快的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越是經濟困難時期,我國的經濟表現相對越出色。2010年我國的GDP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40%左右。截至2019年我國GDP相當於美國的67%。9年時間裡我們與美國的經濟總量差距縮小了接近27個百分點。在全球各國經濟都深受重創的情況下,我國在全球的經濟份額和經濟地位還會逆勢增長。

範志勇表示,數據顯示,熱議中的“報復性消費反彈”並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需求的衝擊比預期明顯。這包括幾個方面原因:消費面臨勞動力市場需求收縮的挑戰,失業率上升、收入預期不穩定對消費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疫情可能對人們的消費觀與消費偏好產生深刻衝擊,疫情期間大家都在適應“類低慾望”的消費模式;疫情尚未完全消失,消費者對線下集聚性消費行為尚存在顧慮,一些線下消費形式也尚未完全開放;疫情期間擴張的線上消費需求一定程度上對線下消費起到了替代作用。

範志勇認為,越是這樣的時刻,越是要正確認識宏觀刺激政策及其目標的重要意義。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大‘六穩’工作力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而“六保”政策實施要注重多目標結合。“六保”任務要求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這些目標與基本的經濟增長目標不衝突,都可以實現有機的協調。同時,經濟增長也是實現脫貧減貧目標的主要手段,避免部分剛剛脫貧的群眾因疫情衝擊再次返貧,實現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有機組合。

範志勇表示,由於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與一般意義上的經濟週期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應對疫情應以擴張型的財政支出政策為主,以貨幣政策和減稅降費政策為輔。除此之外,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是支出政策在實施時還應遵循幾個基本原則,一是速度足夠快,二是規模要足夠大,三是覆蓋面要廣,四是要避免後遺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