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大叔:拆書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你積累了多少呢?

序篇

【重點摘抄】

1.如果你生活的環境裡到處都是書,你就會慢慢愛上讀書。

2.讀書的類型要豐富,而不是僅僅追求讀得多。

3.什麼都懂一點兒真不如先看懂一門比較好。

4.好書一定要精讀,你對自己加以研究的某個方向一定要學會主題閱讀。

5.拆書其實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

6.只要你有心,世界皆可拆,每天拆一點,進步可不只一點點哦!

【心得體會】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很多人的感慨,至少我也是這樣的。總感覺每次聊天交流的時候人家會拋書包、拋金句、拋經典語錄,能夠讓人十分的信服,但是到了自己,卻彷佛什麼都說不出來,只有乾巴巴的辭藻。果然還是讀書不夠。

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感覺什麼都需要學,什麼都得學,卻不知道該學什麼好,所以還是得像秋葉大叔說的一樣,選擇一門,選擇一本書精讀,去積累、去豐富自己的內心,去充實自己的知識,讓所學為所用,將學到的內容真正的用到實際中去,將所學真正的“收為己用”。

【疑惑思考】

拆書、拆世界,感覺離得很遠,卻彷佛又近在遲尺,但是該如何去入手會比較好呢?雖然秋葉大叔在序篇裡有提到,但是總覺得還是百思不得其解。是需要從基礎開始吧?

秋葉大叔:拆書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你積累了多少呢?

上篇(一)

【重點摘抄】

1.所有的傳播者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品質:稀缺性。沒有稀缺性的傳播根本不會成功。

2.真正值得交往的人並不多,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脈——他們必須是有能量的人。

3.要和有能量的人建立長期的良好關係,根本方法是建立你自己的價值。只有你對他產生價值(比如經濟學家對官員來說是有價值的),他才樂意和你分享他的能量——對等原則是人際關係中的黃金法則。

4.做爆品,前提是做一個好單品。做一個好單品,前提是這個單品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不同人的想象力。

5.在社群運營上,從來都是“少就是多,慢就是快。”

6.積累品牌的過程是很慢的,但是積累起來了,就可以加速成長。

7.想在一個方向做出足夠大的深度和影響力,光堅持專注就很不容易,還要找到足夠大的市場讓我們專注更不容易。

8.有了“專注“,才能“極致”,有了前兩者,才能“快”。三者合一,才能積累“口碑”。

9.學會分析潮流發展變化的趨勢,有助於我們一飛沖天。

10.正的知是對認知上的理解做經驗的驗證,知而不行的人不能說自己已經知道了。

【心得體會】

學習真的是需要自己深入去理解,就像在工作中,大多數人都只是會按照原有的模型和方式去處理事情,卻不會結合實際情況以及具體要求去變通,一味的就是追求“快”,殊不知這樣的“快”,到頭來卻是讓自己的工作出錯更多,“快”倒變成“慢”了。這讓我再次感受到了,不管在做什麼,讀書也罷、工作也罷、學習也罷,“專注”這一詞還真的很重要,做到了“專注”,做到了堅持,做到了深入,與時俱進的學習和實踐,才是自己進步的主要方式。的確是“體驗是真正的權威”。

【疑惑思考】

“盡信書不如無書”,一直都有這麼一個說話,在上篇中,秋葉大叔提出了個“長尾理論”,說實話,這個我是看不懂,就算秋葉大叔舉例說明,我也還是不得其解,我想,對於自己不感興趣,或者說即便用處很大,但是自己看不懂、無法理解的內容是否需要去弄明白,去深入去理解和學習呢?

秋葉大叔:拆書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你積累了多少呢?

上篇(二)(三)

【重點摘抄】

1.事情的緊急性往往是很容易判斷的,真正麻煩的是如何判斷一件事情的重要性,你需要仔細思考你現階段最重要的目標,然後才能評估哪些是對你最重要的事情。

2.時間是每個人最根本的資源,很多人習慣於稀裡糊塗地工作和生活,導致根本資源的利用效率極低。養成使用緊急重要度模型的習慣,將對人生的結果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3.關於人生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重點是發揮優勢、抓住機會,而不是把重點放在不足優劣勢上。

4.這是個分工合作的年代,你有一項能拿得出手的優點,就可以和別人一起協作,獲取成功——樣樣都會但樣樣普通,真的不如做到一樣精通。

5.“所謂天才,就是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作家王蒙

6.當一個人將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就會擁有某種心流,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7.沉浸在心流中的人們不但會感到深深的滿足,也會無視時間的流逝,而且因為全神貫注於手中的工作而徹底忘了自己。

8.猶豫不決耗費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一點兒也不比做出一個所謂錯誤的判斷更少。

9.人的一生很長,但是關鍵處只有那麼幾步,生活只是少數黑天鵝事件影響的累積結果。

10.雖然未來不可預知,但我們總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得自己能在不可預估的事件降臨時,更好、更快地適應。

【心得體會】

對於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單是在工作上,甚至在生活上,我們往往也會先做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目的就像秋葉大叔說的那樣,逃避。似乎“逃避”成了我們的本能,我們總喜歡先做一些不燒腦又容易做、正好又覺得是重要的事情,卻忽略了重要緊急、緊急不重要的事情所帶來的一些不可預估的後果。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價值所在,但是我們卻往往重視於眼前利益,要麼就覺得別人做什麼賺錢、做什麼好就都盲目的追從,卻忽略了時代的變化和發展,我們的思維和方式也都需要與時俱進,也只有專注的做好一件事、培養一項技能,我們才能夠跟得上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也才能夠加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疑惑思考】

上篇(二)(三)裡提到的模型挺多的,但是真正能夠讓自己有感觸和印象深刻的,回顧起來似乎就那麼兩三個,我想提到的模型,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應該就可以了吧?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但是並不是所有都適合自己的吧?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理解能力選擇適合的自己,才是最好的吧?

秋葉大叔:拆書拆的不是書,是自己,是積累,你積累了多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