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的隆中地點有哪些?發生了哪些故事呢?

南陽方正之聲


1、劉備三顧茅廬 2、隆中對 3、諸葛亮《出師表》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 隆中對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計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佔據幾個州郡、幾個城池的人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薄弱,但是曹操最終能夠戰勝袁紹,憑藉薄弱的條件成為強者,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爭勝。孫權繼承父兄之業佔據江東一帶地方,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結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如飢似渴想得到賢能的人,如果佔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向西和各族和好,向南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WLG社會王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亮躬耕隴畝,好為 ‘梁父吟’。

注引 《漢晉春秋》 曰: “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水經·沔水注》: “沔水又東徑隆中,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曰: 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隆中山位於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西,臨漢水。石灰岩山丘起伏,最高點海拔306米。山衝入口處的古隆中為東漢末諸葛亮隱居躬耕處。

建安十二年即公元二零七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與之縱論時局,提出了統一全國的建議和謀略,即著名的《隆中對》。其後,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諸葛亮曾加強與孫吳的聯合,改善對西南各部之關係,曾領卒眾五次北伐。

晉即有紀念性建築,唐建武侯廟,此後屢毀屢建。

現存武侯祠、抱膝亭、三顧堂和古隆中牌坊等為清建築。多石刻及名人題詩題記。

林木茂盛,風景優美。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隆中風景名勝區主要組成部分。古隆中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隆中三國時諸葛亮的故地。諸葛亮,字孔明,山東琅邪陽都即今山東沂南縣南人。十七歲隨叔父諸葛玄到襄陽,隱居隆中,躬耕苦讀,留意世事,被尊為“臥龍先生”。


奚譽賢


       隆中,今南陽臥龍崗棄用的舊稱,位於“沔之陽”的南陽市西郊,中崗隆起;始建於魏晉,也是諸葛亮親自說的躬耕地。孔明故將育陽侯黃權率先在此崗開僻焚香追思臥龍先生的先河,此後延傳1800餘年。

       古隆中,晉人習鑿齒把襄陽城西阿頭山一帶號曰為隆中、1893年改為古隆中。依據傳說,清康熙年間在小明王墓祠遺址和廣德寺廟上把號曰隆中位置確定下來。民國前幾乎沒有什麼建築,近代克隆南陽隆中十景,大肆建設,形成如今規模。

      兩地古蹟存量和歷史價值沒有可比性。南陽隆中歷代古碑幾百塊,院內千年以上古樹隨處可見;襄陽古隆中建築均為現代,文物部分為民間徵集,唯一一棵三百年古樹為桂花樹,還是小明王墳前樹。但襄陽攻關、宣傳力度大於南陽。明白人戲曰:典型的小三上位!如今襄陽古隆中說法盛行,是當世政治干預學術成功一例。(詳見2003年7月18日《襄樊日報》“隆中對復出的背後”一文,文中披露了羅市長帶隊五上北京“做工作”的許多細節)

      孔明一輩子沒提過襄陽和古隆中,估計到死也不知道後人在“林密,無徑,常有獸出沒”的阿頭山溝裡給他安排個家。他寫《前出師表》“…躬耕於南陽”時,襄陽郡早已設立二十多年,不但管著漢江以南原屬南郡襄陽縣的阿頭山(被號曰為隆中),而且北跨漢江管著鄧縣和樊城。諸葛亮為什麼不說:躬耕於襄陽?請某地理性思考,停止搶奪,還原“躬耕於南陽”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