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夏商周分別能歷經五六百年?

薅羊毛882


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中國朝代順序表口訣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自此完。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華文化的仁義等古代優秀文化,是統治者治理社會的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中華民族屹立世界之林而不倒原因靠的就是這種文明、這種文化。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一種文明不斷的發展,不斷的吸收好的東西,不斷的完善,肯定是越走越遠。

一、夏商周年表

2000年11月9日,國家正式公佈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斷代工程”作為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於1996年5月正式啟動。該工程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對歷史文化遺址的發掘,對甲骨文等古文字的鑑定以及對古天文學記錄的整理,於2000年9月提出了《夏商周年表》並通過國家驗收。

夏代年表

公元前2070--前1600年,歷經470年;

商前期年表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後期年表

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

共歷經554年

西周年表

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年表

公元前770年--前256年

共歷經790年

二、夏商周的更替與發展

約公元前2070年,禹結束部落聯盟局面,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標誌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禹的兒子啟憑藉強大的勢力,在禹死後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朝歷經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時期,國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引起民眾的反抗。

夏朝後期,分佈於今河北、河南一帶的商部落逐漸強大,商的首領湯聯絡周圍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敗,夏王朝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商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王,他對外征伐,耗費國力,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徵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

商朝晚期,分佈於陝西渭水流域周原一帶的周部落,以農業立國,不斷拓展疆土,發展迅速。周武王時,得到呂尚、周公等人的輔佐,日益強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亡。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後來,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前256年,秦滅周。

三、為什麼夏商周分別能歷經五六百年?

1、先秦時期,生產力不發達。

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業生產工具極不發達,人口增長緩慢,私有制的產生契合了當時人們生存需求,讓少數人成為生產資料所有者和統治者,階級之間的矛盾並不是非常突出。

2、夏商周的政治體系上總體稱為分封制,也就是大部落聯盟制度。

西周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其直接統治;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平民、奴隸分給宗親、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分封制下,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分封制穩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了疆土,擴大了統治範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周代的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諸侯在自己的封土內,又將土地和平民、奴隸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隸分賜給士大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義務。這樣層層分封,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

3、“為政以德,制禮作樂”是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主要原因。

以孝悌治天下,以仁治天下

《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周文王以仁慈之心贏得民心。有一次,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施工人員挖出了一些白骨放在旁邊,周文王看到了之後,對這些白骨非常地恭敬,立即就為這些白骨舉行很隆重的祭祀活動,然後再將這些白骨埋好。旁邊的人看了很受感動,他們都說連死人文王都不輕慢,都這樣恭敬,可想而知,對於活著的人必然會盡心關懷,愛民如子。所以,周朝很快就以仁慈之心統一了天下,而且造就了中國歷史上享國年代最長的一個盛世。以仁義來治理天下,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以及人的忠恕之道。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先秦時期,推行以德治國,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係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反對苛政,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和諧,政治穩定。

西周制禮作樂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禮記·明堂位》)

禮樂文化傳統源自遠古時期祭祀活動的禮樂傳統,經周公改良後,被賦予了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是一套制度與文明的建構。西周禮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樂是樂舞、樂曲的統稱,卻又不單純地等同於音。因為樂要通倫理,這便和禮追求等級規範的目的不謀而合,因此二者必然地結合到一起,樂成為禮的輔助手段,作為表現社會等級和道德倫理的工具。

禮樂文化秉承了“中和”、“中庸“的內涵,“樂”所代表的是和諧,“禮”所代表的是秩序,禮樂互補、秩序與和諧的統一,才是禮樂文化的精華。統治者就是用這種經過嚴格規範、具有高度等級性和倫理性的禮樂文化傳統去教化民眾,既維護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又起到了“潤滑劑“作用,使整個社會有序而又和諧,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社會的整合。

成康之治,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而不用!

“成康之治”是中國歷史上記載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時期,以禮治國,崇尚道德教育,實施惠民政策,嚴格執行法治,農業生產蓬勃發展,人民生活逐漸改善,四方少數民族紛紛來朝!

成康之治大約為公元前1043年--約公元前996年。成康之治中的成、康,即周成王和周康王,二王繼武王之後行周公之典,明德慎罰,緩和階級矛盾,鞏固並加強了奴隸制中央政權。周成王在周公輔佐下,平定三監之亂,開疆拓土,天下安定。周成王駕崩之後,其子康王即位,康王在位期間,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史書稱其時“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四、孔子道德學說和政治學說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孔子“仁”的思想體現了人道精神,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符合人類的共同追求。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無數輝煌的大家族,但很少有傳承過百年的。而有一個家族卻流傳了千年,長盛不衰,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家族,這就是孔子家族。現存在的後裔是孔子第80代孫,孔佑仁,孔垂長。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左傳·莊公十一年》。無論一個家族,還是一個國家,如果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則其亡也忽焉;如果勵精圖治,為政以德,則其興也悖焉。我們要好好的繼承先人們留下來的智慧,從自己修身、齊家做起,自然而然能治國、平天下,使團體興旺,國家發達,傳承久遠。


家庭教育漫談


導入語:“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這是非常有名的一首朝代歌。它基本總結了我國曆史上比較大的朝代。

而在其中,既有歷來為人們讚頌的,強大的漢朝,輝煌的唐朝。也有我們非常熟悉,但是很多人卻不怎麼喜歡的清朝,更有最近幾年一直被人們所推崇的明朝和宋朝,強大的秦朝,當然也有讓許多人只是知道一半的元朝。這許許多多的朝代,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中國歷史朝代畫卷。為我們的歷史增添許多美麗的色彩。

夏商周文明的代表之一——四羊方尊

相對而言,我們對夏商周的歷史可能比較模糊了。畢竟,他們距離我們實在是太久遠,太久遠了。

輝煌燦爛的夏商周文明

當然,久遠並不代表默默無聞,夏商周文明輝煌,燦爛。它們,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是我們文明的根基。跟其他朝代比起來,毫不遜色。

一、中華文明之根

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根源在於夏商周文明。

它的輝煌,表現在擁有發達的青銅製造技藝。厚重端莊的後母戊鼎,小巧的四羊方尊,將中國的青銅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

它的輝煌,表現在中華獨特的方塊文字,據說發源於原始社會陶器上面的圖案,而真正形成文字的確是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金文。

他的輝煌,表現在燦爛的文化與思想起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讀來仍然膾炙人口。孔孟的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影響深遠。

它的輝煌,表現在它的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設。分封制在一些朝代大行其道。而宗法制度則影響中國社會的權力繼承順序,直到現在仍然有一定的影響。

二、長壽的王朝

說到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很多人會想到的是“其興亦勃也,其亡亦忽也”的王朝週期律,知道中國的很多的封建王朝,都過不了三百年的大關。

的確,三百年的大關,對很多的封建王朝來說卻是非常難過。

比如強大的漢朝,被王莽攔腰斬斷,一分為二,西漢享國210年,東漢享國享國195年。

我們非常仰慕的大唐,就僅僅存在290年。

柔弱的大宋,也被一分為二,北宋享國167年,南宋享國149年。

近年來很多人越來越欣賞的“硬明”,享國276年。

而讓我們愛恨交加,評價分化的清朝,則是享國267年。

三百年的大關,卻是很難逾越。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三個長壽朝代,其壽命遠遠超過三百年。就是夏商周三朝。

中華文字的起源之一——甲骨文

我們可以來看看它們有多長壽。

夏朝: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開始,到公元1600年,大約延續了470年。超過秦漢兩朝的總和。

商朝:大約從公元1600年到1047年,延續500多年。幾乎等於明清兩代的總和。

周朝: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享國791年,有“八百年周朝之稱”,已經超過唐宋兩代的總和。

中華文明五千年,夏商周三代,就佔了1800多年,比整個封建時期幾十個朝代的總和僅僅少了300多年(按照傳統的說法,從前221年秦朝建立,開始算封建時代)。確實夠長壽的。

夏商周長壽的原因

那麼,夏商周為什麼會這麼長壽呢?後來的王朝為什麼就做不到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有四個個。

第一、重要原因:劃分方法不同。實際上夏商周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麼長壽。

這個我們主要說說夏朝。

在我們很多人看來,夏朝是一個完整的朝代。共四百多年。

其實,夏朝也曾經像漢朝一樣,被攔腰斬斷過,而且間斷的時間更長。這段歷史,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

大禹雕像

夏朝是夏部落建立的政權。原始社會末期,夏部落的大禹在治理洪水過程中建立了赫赫功勳。因此,大禹的威望與日俱增。在大禹的有意栽培下,兒子啟的勢力迅速壯大。

禹死後,啟取代了伯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父死子繼的“家天下”的時代。建立夏朝。啟死後,兒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個不理政事,只顧吃喝玩樂的傢伙。經常外出打獵。

這個時候,東夷有窮氏在其首領后羿的發展下,迅速壯大起來,並且趁著太康外出打獵的機會。佔領夏朝的都城。並卻率領軍隊在太康歸路上攔截。

后羿,也就是那個傳說中射下九個太陽的神箭手。這樣的神箭手,當然不可能讓太康逃跑了。他一箭把太康射死了。自己當了國君。雖然後來有條件讓位給少康的弟弟仲康,但是夏王朝每年要給有窮國大量財物。最終還是將仲康殺死,自己做了國王。

但是后羿也不是個多好的傢伙,他也跟太康一樣,只會吃喝玩樂。所以後來被極富心機的寒浞設計殺害了。寒浞自己當上了國君。天下,從“夏氏王朝”,變成“後氏王朝”,又變成“寒氏王朝”了。

按理說,這時候已經沒夏朝什麼事了。但是,夏朝命不該絕,仲康有一個兒子,叫做“相”。在後羿篡位的時候,逃跑了。後來被寒浞捉住殺死。但是在死的時候,相的妻子已經懷孕了。後來,生下兒子少康。少康長大之後,滅了寒浞,重建夏朝。

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婚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左傳.哀公元年》

從太康失國到少康復國,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了。

夏朝的中興之主——少康

像這樣,一個王朝被攔腰斬斷的歷史,中國古代王朝上並不少見。但是,很多朝代因此被分為前後兩個部分。比如西周和東周。西漢與東漢。南宋和北宋。當然,還有西晉與東晉。但是,夏朝並沒有這樣的劃分。

在說說周朝,周朝雖然名義上有八百年之久。但是也分為西周與東周。而東周還被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代。周朝實際掌權的時間,也就是西周的276年的時間。

所以,如果是按照後世的劃分標準,夏商周並不是僅僅三個朝代,夏周兩朝都有兩個部分。雖然還是挺長的。但是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長壽。

商朝是這幾個朝代中完全沒有中斷過的王朝,持續了大約600年。這也夠厲害的了。

第二、主要原因:國家的體制不同。

一個國家的體制,往往能夠左右國家的命運。

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階段。國家的體制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原始社會末期,有組織的國家,有組織的政權開始出現。夏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

夏商雖說是兩個朝代,準確來說,不過是兩個部落聯盟。我們看到,夏商都有許許多多的部落。夏商只不過是這些部落聯盟的首領。夏商政權對部落的控制能力,可能就相當於宗主國對藩國的控制力。夏朝君主外出打個獵,都能被敵國迅速探知,並且迅速佔領都城,階段歸途。可見敵國離夏政權控制地區多近。也說明夏政權控制對地方的控制力有多小。商朝雖然實力加強了。但是周國的實力迅速壯大,一大半的方國投靠了周國,商朝也沒有采取多少防禦措施。僅僅把周文王給抓了起來。可見商朝對地方的控制力也是比較弱的。

到了周朝,雖說通過分封制,周朝名義上成了天下共主。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北山》

但是,周朝只是把土地分封給諸侯,通過控制諸侯王間接控制地方。對地方,對國家的掌控能力是比較弱的。

夏商周的體制,決定夏商周王國對國家,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國家處於分散狀態。只要國王不要沒事找事,好大喜功,基本可以與方國或者諸侯國維持平衡穩定的狀態。而地方有什麼矛盾,諸侯國自己解決。基本上也不會找上國王。

周朝分封的國家

但是,自從戰國到秦之後,封建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起來了。

封建的君主,在中央,通過三公九卿或者三省六部等等機構控制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通過州縣等機構建立對地方的嚴密控制網。

整個國家再也不是以前的鬆散的聯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能力迅速增強。一旦出現天災人禍,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人們很容易將矛頭指向中央政府,迅速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從而引發大規模的變亂,造成王朝的覆滅。

而且,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以前被分散的邦國被徹底統一或者局部統一,各個地區的聯繫日益緊密。一旦發生民變,各個地方很容易被攻破,或者發動響應,從而造成大規模、全國性的戰爭。

三、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落後

夏商周時期,是我們所稱的“青銅文明”時期。鐵器尚未大規模應用。而在中國,青銅的產量也不多。這限制了青銅器的用途。

1、它不可能被大量製造成農具。導致農具主要還是石制工具和骨制工具。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夏商周時期的農業生產極為落後。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只好將絕大部分精力花費在辛勤勞作上。

石斧

2、它不可能被一般的奴隸所掌控。

你要反抗,總得有武器吧。就算“斬木為兵,揭竿為旗”,你也要有兵器可以斬木啊。青銅兵器掌握在大奴隸主手裡,下層奴隸根本沒有多少武器起來反抗。

在封建時代可就不一樣了,雖然封建時代對兵器的管制也是比較嚴的,但是要弄一把刀可就容易多了。畢竟,鐵器比較多。

3、它不可能被廣泛製成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的落後,使得各個地方的聯繫困難。這使得某一個地方的變亂往往只是侷限在周圍地區,很難擴展到全國範圍。因而很容易得到鎮壓。

四、人口原因:人少地多,人地矛盾不突出。

中國的封建社會,每到王朝的末期,往往是土地集中在少數大地主手中,廣大平民百姓則無立錐之地。因而人地矛盾突出。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解決人地矛盾,就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矛盾,乃至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將盛極一時的封建王朝徹底埋葬。

農民起義圖

但是在夏商周時期,這樣的矛盾基本上不存在。

在夏商周的最為鼎盛的周朝時期,最多也就一千多萬人。可能還沒有現在的一個大城市的人口多。未曾開發的土地多如牛毛。所以根本上不存在人地矛盾。也就減少了全國性民變的一個爆發點。

結束語:人少地多,減少了人們與政府的矛盾。社會生產力的落後,則使得發動戰亂的成本大大增加。夏商周的鬆散的管理體制,則使得國家與地方達成一定的平衡。維持一定程度上的穩定。這些,都是夏商周比較長壽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條件,我麼你才有了輝煌燦爛的夏商周文明!


填哥嗑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人們的有史文化剛開始不久,人們之間交流少,溝通少,對於統治剝削壓迫反抗少。其二,做為統治者的國君,大夫,由於國家機器產生的時間也短,還不夠完善,他們對人民大眾的統治剝前壓迫相對還比較輕,所以他們的統治就延續的時間長。

堯、舜基本上還是平民國君,他們的生活和普通百姓沒有兩樣,都參加著生產勞動。大禹治水比普通百姓還要辛苦得多。周初的召公,就在一棵棠棣樹蔭下辦公,處理國事與民訟。用今天的話說叫現場辦公。

壓迫少,反抗就少。但也不都是這樣,夏桀王,啇紂王壓榨人民,當然人民就要反抗推翻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