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明代聞名中外的景泰藍

景泰藍又叫掐絲琺琅,是一種瓷銅結合的獨特工藝。製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製胎,再用扁細的銅絲在銅胎上粘出圖案花紋,然後用色彩不同的琺琅釉料鑲嵌填充在圖案中。這道工序完成後才是反覆燒結,磨光鍍金。可以說,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既運用了青銅工藝,又利用了瓷器工藝,同時大量引進了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藝,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明代聞名中外的景泰藍

明早期 景泰藍纏枝蓮雙耳瓶

這項工藝始於明代景泰年間,而且初創時只有藍色,所以叫景泰藍。現在雖然各色具備,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為景泰藍已變為一種工藝的名稱,而不是顏色的名稱,景泰帝是宣德皇帝的兒子,據說宣德皇帝非常重視銅器以及鑄冶銅質,景泰帝在幼年期間耳濡目染,認識極詳,且嗜之極深,只是對於鑄煉方面,宣德已到達絕頂,沒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以圖出奇制勝,於是有了景泰藍的創制。因為景泰帝事先對顏色的籌謀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無不用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屈數,凡瓷料所能制器無不盡有,成化時期繼承遺業,未改遺風,仍努力燒製,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

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明代聞名中外的景泰藍

火中涅槃

達之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仍然燒製,可是都因循成規,虛應故事,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之器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有燒製,但不像以前設官置廠視為例務,所以以後出品極少。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復興。

清乾隆年間,景泰藍產品的花色、品種增多,除大量製作祭器外,還制有圍屏、屏風、桌椅、繡墩、枕頭、鼻菸壺等用具和陳設品。由於製作技術的提高與發備上的逐漸完善,不但能製作極小的精緻器物,還能製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和民國時期,景泰藍工藝品在國際市場漸負盛名,在1904年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兩次獲獎。

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明代聞名中外的景泰藍

明 景泰藍獅紋碗

新中國建立後,景泰藍行業逐漸擴大,技藝精湛的工人和設計人員由建國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5000多人,產值提高了好幾百倍,品種規格達1000多種。近年來又恢復了爐、鼎、壺、立體獸、蠟臺的生產,還恢復了過去認為最難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等傳統產品。用景泰藍形式仿製的部分出上文物,如“金銀錯豆”、“鳳頭扁壺”也都獲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龍鳳、獅子、纏枝蓮等圖案,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實主義題材的“鋼花瓶”、“詠梅盤”、“禮花盆”、“首都八景”等產品不斷湧現,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

今天,景泰藍工藝品暢銷世界,成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