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後無中國——悲壯的崖山海戰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這是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的一首《後秋興之十三八首》中的第二首。雖然錢謙益為後來投降了滿清,成全了柳如是的氣節名頭,但這首詩還算是有點骨氣吧,起碼能哀悼了大明王朝的逝去。

這首詩也點出了一箇中國曆史上比較悲壯的時刻---崖山海戰。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南宋王朝對蒙元的最後一戰。也算是中國歷史上漢民族最悲壯的一刻,是民族氣節最後的一次閃光吧。

崖山之後無中國——悲壯的崖山海戰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漢人投降大將張弘范進攻趙昺朝廷。此時宋軍兵力雖然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元軍張弘範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戰船數百艘。南宋大獎張世傑為防止士兵逃亡,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又將下令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是不是很眼熟?跟曹操一個辦法但是,張世傑不是曹操,起碼火攻效果不會很大,且往下看),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宋船皆塗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以水師封鎖海灣,又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彈盡糧絕,主要是沒有淡水飲用。被逼無奈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崖山之後無中國——悲壯的崖山海戰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宋史》記載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崖山之後無中國——悲壯的崖山海戰

張世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

崖山之後無中國——悲壯的崖山海戰


文天祥因早前已在海豐被俘,正好拘禁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宋軍大敗;曾作詩《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悼念:

長平一坑四十萬,秦人歡欣趙人怨。

大風揚沙水不流,為楚者樂為漢愁。

兵家勝負常不一,紛紛干戈何時畢。

必有天吏將明威,不嗜殺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無疚,我生之後遭陽九。

厥角稽首並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

身為大臣義當死,城下師盟愧牛耳。

間關歸國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當。

出師三年勞且苦,只尺長安不得睹。

非無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為人擒。

樓船千艘下天角,兩雄相遭爭奮搏。

古來何代無戰爭,未有鋒蝟交滄溟。

遊兵日來復日往,相持一月為鷸蚌。

南人志欲扶崑崙,北人氣欲黃河吞。

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兩邊桴鼓鳴,今朝船船鼾睡聲。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釃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龍杳靄知何處,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崖山一戰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