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問丨

中國古代的文明,雖然以華北平原為中心,但在後來的很多軌跡中都不缺乏與海洋因素的交流。甚至,中國古代也有在沿海設立水師的傳統。但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著名的海軍將領呢?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要有海軍名將,首先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和足夠強大的海軍對手。缺了其中的一個條件,就很難有知名的海軍將領出現,甚至是連像樣的海戰都打不起來。

所以,中國古代在海軍層面的建樹,吃虧太多。即便是後人,出於輿論需求,從史料堆中挖出了些所謂的海軍名將,也大都是打擦邊球和硬湊出來的結果。

鄭和就是一個典型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鄭和一人的盛名 掩蓋了太多真正的航海人才

鄭和在今天一直被很多人視為中國古代的海軍名將之一,僅僅是因為他作為明朝的全權特使,指揮了7次下西洋活動。然而,仔細分析鄭和的職責與所作所為,離開海軍名將的定位還是差的老遠。

鄭和其實並不負責航海方面的技術任務,比如領航這種要求極高的技術工作。他不僅本身對航海知識一無所知,也不是水師將領出生,所以對海戰究竟怎麼打是根本不明所以的。因為下西洋的大部分人,名字已經被歷史所遺忘,所以鄭和就成為了這些航海事蹟的代名詞。

整個下西洋過程中,鄭和實際上只打過2次戰役。其中能算海戰的僅有1次,也就是對舊港的華人頭子陳祖義的剿滅。但這一戰並不能體現他的海戰水平,因為事先他已經與舊港當地人取得了聯繫,洞悉了陳祖義的計劃,並靠優勢兵力包圍對手。即便如此,鄭和的船隊還需要釋放火船來攻擊對手,絲毫無法體現其船隻更大,數量更多的優勢。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即便是對付陳祖義 鄭和船隊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也是由於古代中國基本就和明朝一樣,對於海防實際上是非常不重視的。只需要在沿海地區佈置一些有限的兵力,防禦海盜、維護海外貿易朝貢秩序就可以了。所以,海軍只是附屬於地方守軍的水師,沒有大規模的船隊,本身各個港口和營地之間還互不統屬。一個名義上的廣東水師,其實就是各個港口或要塞裡的兵力統稱。

何況,這種最低程度的防禦,實際上還是明清兩代才有的。再向前追述,一直到宋為止,沿海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水師部隊。偶爾成軍的幾支小規模部隊,對於漫長的海岸線來說,也是杯水車薪。一些朝代都將海上貿易直接甩給了外族人負責,無論是以開放著稱的唐朝,還是海洋經濟發展迅速的宋朝,大體都是如此。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明朝的地方水師其實都是分散部署 缺乏協調

航海技術落後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中國古代的船舶技術並不先進

既然對海防的不重視,中國古代的海軍技術,自然不可能高到那裡去。儘管當代有很多人吹捧中國古代的航海技術如何先進,但這些捕風捉影的內容難以掩飾真實歷史上,中國海軍技術的滯後。

比如所謂的古代船隻隔艙。其實只是因為很多中國早期船舶沒有龍骨,所以結構較為脆弱。造船的工匠只能在船體內部,進行額外的加固,結構被誤認為近現代船舶使用的隔艙設計。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所謂的中國古船隔艙設計 其實是為了彌補結構強度

最為駭人聽聞的是風帆。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風帆形象,是在一個東漢古墓中發現的。之前的都沒有。這點來說,非常可怕。意味著,即便是跨海遠征朝鮮和海南的西漢海軍,其實也是沒有風帆系統,只能靠人力划槳驅動。這樣的船隊,只能貼著海岸緩慢前進。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早期中國的很多戰船並沒有風帆裝置

但在漢朝之前的地中海和印度洋水手們,都可以利用季風橫渡印度洋了。著名的阿拉伯三角帆,就是為了利用季風進行遠距離航行而研發的。在擁有三角帆之前,古希臘和羅馬人在會使用縱帆來幫助逆風航行。

長此以往,中國的海員往往最多航行到朝鮮半島和越南沿海。廣闊的海岸線,則是印度水手的天下。印度人則會在更西面的大海上,同希臘人、波斯人和埃塞爾比亞,不斷交流和競爭。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古希臘與古羅馬人使用的縱帆

戰爭戰術落後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鐵索連環與火船突襲 在中國古代反覆出現

戰術上,中國古代的海戰戰術,基本就照搬內陸湖泊河流上戰法。基本上就是火船突襲、順流而下和將船隻進行全隊相連。

在這樣的戰術思維下,船隻的機動性並非十分重要。風帆技術的落後,與內湖作戰的思維慣性,讓古代中國的船隊,往往只會佔據上游而不能迅速搶佔上風口。一旦船隊數量不戰優勢,就很容易陷入對手的包圍,鮮有西方古代常見的以少勝多。

由於船體結構問題與火器技術同樣落後,中國古代戰船還無法在火器普及後,大量裝備火炮和火銃。結果就是,近代的中國戰船,還大量裝備弓箭等原始冷兵器。甚至在歷史上,還出現了依靠重力來擊打敵船的武器--拍竿。這種在世界其他地方,從未出現過的武器,只能用於近距離交戰,效率極低。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1410年代的明朝水師戰船火炮

這些技術與戰術落後,還直接體現在海戰船隻的陣型上。除了混戰,古代歐洲與西亞等地的海軍,往往使用隊形嚴密的橫隊作戰。在火器大面積普及後,改用適合炮擊的縱隊作戰。中國水師,則能夠將漢朝是的陣法,一直用到明朝。大量的小船,組成一個環形的防禦圈,拱衛內側的高大旗艦。這樣的打法,在實戰中既無法防禦敵軍的優勢火力,也無法承受精銳船隊的突擊。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1410年代的歐洲專業艦炮

為了提高艦隊的總體效率,將各船綁定在一起,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擇。只是這種激進的打法,需要在火力或是船隻本身方面,有一定優勢。因而在中國古代的海戰中,採取這種佈置方式的一方往往損失慘重。無論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小艇,還是蒙古人放置在海岸上的投石機,都將彼此相連的船隊,打的體無完膚。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明朝水師在面對荷蘭人的小船時 都沒有優勢

缺乏對手不能成為藉口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明朝人筆下的歐洲船舶往往都是誇張的鉅艦

看到這裡,恐怕很多人早已憤憤不平,覺得中國古代海戰水平低下是沒有強大對手所造成的。可悉數亞洲海域的爭霸歷史,就不難發現,

即便是有強手出現,中國的傳統水師,依然不會有大的進步。

以海戰數量較多的明朝為例。除了鄭和時代的偶露崢嶸,他們的大部分對手都是西方早期殖民者。雖然這些來華的小船隊,一開始在技術層面並不顯著,但很快就以飛速的發展,拉開了與明朝沿海水師之間的距離。然而無論是被荷蘭人毀掉了廈門港內的船隊,還是被英國人輕易的突破珠江口防線,都不曾見到明朝的地方駐軍在此後的歲月裡有何進步。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明朝水師的戰船與戰術並未在與西方接觸後發生根本性改變

所以,與其說是看不到技術與戰術層面的差距,不如說是意識層面的滯後,造成的得過且過。南宋時,水師部隊就曾主動出擊,在陳家島完敗了規模更大的金國船隊。但在之後的歷次北伐中,決策層都不曾想過利用水師,進行戰略上的分兵牽制。等到蒙古人南下的危機時刻,大量的水師部隊在長江流域被摧毀,沿海地區卻難以補充這些損失。無奈之下,南逃的宋朝殘軍,只能想出搶奪泉州穆斯林商船的下策。在計劃失敗後,泉州的大量船隻,成為了幫助蒙古軍隊繼續南下的急先鋒。

鄭和被視為中國海軍名將,其實過譽了,歷史一細節證明他名不副實

北宋時稱霸南洋的印度朱羅王國

在更早的北宋,南洋地區就屬於當時的亞洲海上強國朱羅。從緬甸沿海到南洋群島的大量水域,都是這些印度航海家的殖民地。但在北方屢屢遭至軍事慘敗的宋朝,也沒有技術和能力,組織與朱羅抗衡的海上力量,爭奪新的生存空間。

所以,中國古代海戰水平低下,難出海軍名將,絕對不能用一句簡單的缺乏對手來搪塞。更多時候,問題都源自統治者的決策內因。當然,那就是另一個巨大的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