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

始皇登基,君臨天下,四海歸一。

然大秦帝國施以暴政,百姓怨聲載道,群起而反。自秦始皇至二世胡亥,只短短十四年,便遭滅國。千秋霸業成於嬴政,亦敗於始皇帝。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及始皇功績,寥寥數字,言曰:奮六世之餘烈。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嬴政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前六世國君的苦心經營,功不可沒。

從“春秋五霸”秦穆公到莊襄王,歷經三百多年,勵精圖治、謀劃佈局,一步一步地向大一統時代邁進。到嬴政這一世,割據走向集權,已是大勢所趨。

六世之中,秦惠文王可謂高屋建瓴、深謀遠慮。在位二十七年,滅蜀伐楚、安定匈奴、逐個攻克六國,以絕對的戰略優勢,壓制六國同盟軍。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強國。秦惠文王即位後,重用能人志士,為其出謀劃策;借勢擴展疆域,力壓群雄。

秦惠文王是秦國的第一任君主,即位後改“公”稱“王”,揭開秦國新的歷史篇章,為嬴政改“王”稱“帝”開疆拓土。

惠文王乃秦孝公之子,十九歲繼承王位,成為秦國第二十六位國君。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秦孝公在位期間,在全國實施推行“商鞅變法”,兩次變法效果顯著,國富兵強、百姓安居樂業,稱霸一方。

商鞅成為秦孝公最看重之臣,也深受百姓愛戴,地位之高,令還是太子的惠文王,感到危機重重。商鞅為順利推行變法,甚至還得罪過太子。

最初王室貴族對變法嗤之以鼻,紛紛以身試法,並使用特權逃避懲戒。而當時的太子,也屢次觸犯法律。由此一來,律條等同虛設。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商鞅在得到秦孝公默許後,為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嚴格追責太子之罪,由太子師傅替其接受墨刑。自此律法推行無阻,卻得罪了太子,為自己埋下後患。

《戰國策》曾記載,秦孝公病重時,有意將王位傳於商鞅,但遭到婉拒。無論真假如何,商鞅在太子眼中,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秦孝公逝世後,太子登基。商鞅雖為秦國功臣,可功高蓋主。如今孝公已死,國力因變法強盛,商鞅再無可利用之處,太子必定容不下他。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惠文王順利繼承王位,心中一直忌憚商鞅的勢力,再加上此前的過節,讓他下定決心剷除商鞅。於是他暗中授意,命心腹捏造商鞅企圖謀反、篡位,最後將商鞅處以車裂之刑,滅其全族。

帝王之心,深不可測。商鞅如果能像范蠡一樣,在惠文王登基後,明哲保身,恐怕也不會落的如此下場。進退兩難間選擇前者,可能也只是無奈之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惠文王處死商鞅後,維護了自己的地位和權力,鞏固統治。“攘外必先安內”,處理完國內政務,安定民心,也為東征做好準備。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秦國早年國力衰弱,被魏國奪取幾座城池。孝公即位後,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可惜多次東征魏國無果,含恨而終。

為實現父親心願,秦惠文王穩定國內局勢後,便著手準備攻打魏國。公元前330年,秦國將領率兵東進攻入魏國,秦軍佔上風。魏軍潰敗,將黃河以西之地交還秦國。

秦軍一鼓作氣,於第二年再度伐魏,勢如破竹難以抵擋,此後更是多次突襲魏國,並奪取十幾座城池。僅僅三年時間,秦國在惠文王的帶領下,幾乎將整個魏國吞併。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魏國地處險要之地,東臨六國,秦國此番攻下黃河以西所有地盤,並且還在黃河東岸安營紮寨。其野心昭昭,六國如何不知,遂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逐漸形成合縱六國。

吞併魏國後,秦惠文王仿效六國,自稱為王,因此他也成為秦國曆史上第一位君王。

稱王七年後,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形勢嚴峻。誰知此時西北匈奴——義渠來犯,秦軍節節敗退,兩方夾擊,打得惠文王措手不及。

眼看形勢不利,惠文王心急如焚。好在他慧眼如炬,善於聽取賢臣之言,破釜沉舟,才得以置之死地而後生。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能夠順利化解危機,主要靠兩位國相——司馬錯與張儀。當時秦國遭到東西夾擊,恰巧位於南方的巴蜀兩國交戰,雙方皆求助於秦。

惠文王欲攻打蜀國,又恐韓國偷襲。決策者猶豫不決之間,司馬錯力排眾議,極力主張進軍蜀國。他認為如若攻打韓國,六國必會聯合抗秦,到那時秦國將無力招架。

蜀國軍備充足,攻下後可擴充軍力,並且蜀地與楚國相鄰,彼時得天時地利,或可一舉拿下楚國。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從當時情況來看,佔領蜀地於秦國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於是惠文王聽取司馬錯意見,南下攻打蜀國,很快滅其國,將土地收入囊中。

滅掉楚國後,秦國開始密謀伐楚之事,多番商議後惠文王派張儀出使楚國。張儀曾拜鬼谷子為師,學習縱橫之術。早年遊說六國“連橫”抗秦,他認為,用遠交近攻的連橫謀略可以瓦解六國聯盟。

當時齊楚交好,若攻打楚國,齊國一定不會袖手旁觀。張儀出使楚國,遊說楚懷王,三言兩語便引得齊楚絕交,而後又鼓動楚懷王攻打秦國。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楚軍哪是秦軍的對手,又丟了齊國這個同盟軍,結果楚國大敗,割大片土地給秦國,元氣大傷,逐漸沒落。

張儀詭計多端、妙語連珠,楚懷王無能遭戲耍,迎來滅頂之災。他遊說於各國君王之間,秦王不費一兵一卒,坐收漁翁之利。

作為決策者,不僅要知人善任,還要辨別各方言論。一旦輕信小人讒言,後果將不堪設想,失信事小、誤國事大。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秦國危機得到解除後,惠文王意識到西北匈奴義渠部的威脅。義渠是遊牧民族,善騎射,騎兵眾多,曾經趁亂攻打到秦國腹地。為了壓制其勢力,不得不早做打算。

解決義渠問題,似乎容易的多。正值義渠發生內鬥時,惠文王派兵平定內亂,趁機掌握話語權,進而弱化義渠首領權力。

後來他還在義渠設縣,合法管理。一步步削弱其權力後,又派兵攻打義渠,掠奪二十多座城池,佔領北部大片土地,進一步擴大疆域。

至此,秦國內外憂患,均得到化解,憑實力稱霸七國,這一切都得益於惠文王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他知人善任,採納張儀之諫,以“連橫”破“合縱”,使六國分崩離析,為嬴政“掃六合”奠定基礎。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逝世,年僅四十六歲,葬於咸陽。他耗費二十七年的心血,殫精竭慮,向後代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安心離去。

秦國最終能在幾百年後,統一天下,與秦國曆代君主的努力分不開。秦惠文王的一系列佈局謀劃舉足輕重,後幾世君王所為不過是在原本的基礎上,縫縫補補、等待時機罷了。

秦惠文王與秦始皇嬴政,有頗多相似之處。同樣是開創先例,一位稱王,另一位稱帝。可兩人又完全不同,一位知人善任、求賢若渴;一位暴虐成性,輕信宦官。

秦國君王——秦惠文王的雄韜偉略

遺留數百年功業,始皇數十年耗盡,為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可惜惠文王多年辛苦造勢,終究毀於一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