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经典永不过时

此文中的第三部分用了很大的笔墨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如何使劳动产品成为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以及无产阶级为什么越来越贫困的原因,这些都是劳动异化结果,因此,深入的分析理解“劳动异化”理论就是找到了解答无产阶级贫困规律的钥匙,对于正确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尤其是对于破解当下的就业压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劳动异化”理论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原文是这样论述的:“机器的改进就造成人的劳动过剩”“这只产业后备军任何时候都是工人阶级在自己同资本家进行生存斗争中的绊脚石,是把工资抑制在合乎资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这样一来,机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成了资本用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最强用力的武器,劳动资料不断地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工人自己的产品变成了奴役工人的工具。”这些表述都揭示了“劳动异化”,工人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同自己对立的力量。

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通俗的讲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对象以及产品成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变成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换言之,就是劳动者不仅创造产品,而且创造出一个外部存在的异己的力量同自己对立,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理论共分为四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劳动的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想异化、人同人的异化,在恩格斯的文章中他着重使用了“劳动异化”的第一个方面: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穷;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自己就越变为更廉价的商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是对一个异己对象的关系”,这就是告诉我们: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进步,机器的广泛使用。

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机器的大量使用,使许多生产操作变得简单,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相应降低,以前需要五个工人现在需要三个或者更少;以前需要男工现在可以用女工甚至童工,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造成了大量人的劳动过剩,出现了“产业后备军”。

受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支配,劳动力的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劳动力供过于求资本家不仅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廉价的劳力,而且还可以迫使工人接受较低的工资或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从而使工资水平大大降低,结果使资本的有机构成C:V发生变化,逐渐增大,由于可变资本的减少,不变资本的比重相应增加,剩余价值率也相应增加,使机器成为了压迫工人的工具。

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总之,“劳动异化”理论使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手段不断变为加强奴役、剥削和排斥工人的手段,使劳动者的成果不断反过来反对劳动者,这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劳动异化与就业难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