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縣薛城籌邊樓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理縣薛城鎮是明清時期的保縣,雍正五年保縣遷往今天的汶川縣城,又稱為舊保縣和雜谷防。民國時期是理縣縣治。薛城鎮位於雜谷腦河和孟屯河匯合處,位於南岸,被馬鞍山和平頭山所包圍。而高高矗立在薛城鎮中央的就是籌邊樓了,它位於薛城小學內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頂上,樓為正方形二層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通高18.5米,四角飛簷,青瓦紅柱,雄偉壯觀。

四川理縣薛城籌邊樓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位於雜谷腦河南岸的薛城古鎮和籌邊樓

四川理縣薛城籌邊樓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平頭山下的籌邊樓

四川理縣薛城籌邊樓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薛城鎮籌邊樓的介紹

籌邊樓的介紹中說到“籌邊樓歷千年風雨,幾經修繕,保存至今,它不僅是唐朝與吐蕃在川西地區軍事對峙的歷史見證……”,說此籌邊樓歷經千年,有點誇大其詞,說見證唐朝和吐蕃軍事對峙就更沒有根據了。下面就對籌邊樓進行一點考證。

要了解籌邊樓,就要看看史料是怎麼記載的。最早提到李德裕建籌邊樓的就是宋代新唐書中的李德裕傳:“太和三年……逾年……德裕至,則完殘奮怯,皆有條次。成都既南失姚、協,西亡維、松,由清溪下沫水而左,盡為蠻有。始,韋皋招來南詔,復巂州,傾內資結蠻好,示以戰陣文法。乃建籌邊樓,按南道山川險要與蠻相入者圖之左,西道與吐蕃接者圖之右。其部落眾寡,饋餫遠邇,曲折鹹具。乃召習邊事者與之指畫商訂,凡虜之情偽盡知之”。

李德裕出身官宦世家,是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也是《元和郡縣圖志》的作者)之子,入蜀前曾官至御史中丞,後因受政敵排擠,先是外放為浙西觀察使,旋為義成節度使,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入成都為劍南西川節度使。他到成都後,認為“今瘢夷尚新,非痛矯革,不能刷一方恥”,遂建籌邊樓。

“按南道山川險要與蠻相入者圖之左,西道與吐蕃接者圖之右。其部落眾寡,饋輝遠邇,曲折鹹具。乃招習邊事者與之指畫商訂,凡虜之情偽盡知之”。說明李德裕召集來熟悉邊關的將士,在籌邊樓上繪製兩張地圖,一左一右,右邊繪製的是對付南蠻(今四川涼山、雲南地區)的戰圖,左邊繪製是對付吐蕃(約四川阿壩地區)的戰圖,在戰圖上詳細標註了山川關卡和敵我情況。籌邊樓顯然是西川節度使李德裕作為展示邊防佈局,與將軍、僚屬商議邊防大事的參謀部,相當於現在的戰區指揮部,是唐軍抗擊吐蕃、南蠻的指揮中樞,兼顧南線和西線的作戰。而薛城處於吐蕃西線,而且是戰鬥的最前線,緊靠被吐蕃佔領的維州城(雜谷腦鎮),如果把籌邊樓建在薛城,不僅危險,西線和南線相距甚遠,兼顧不到南線。因此,在薛城建籌邊樓不合情理,也違背史料。

其次,明《蜀中廣記》談到籌邊樓建成後,邀請女校書薛濤上籌邊樓,薛濤作詩一首《籌邊樓》:“平臨雲鳥入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此時的薛濤已約六十三歲高齡,而且寫完此詩之後第二年薛濤就去世了,當時他住在成都碧雞坊,這個年齡到成都周邊走走倒還可以,要爬山涉水到四百里外,只為登樓寫詩,這樣做不僅不可思議,以她身體條件也是很難做到。薛濤能到達的地方,只能是成都及周邊,那籌邊樓也應當不遠。

時間到了三百四十五年後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調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舉薦陸游為錦城參議。范成大統帥蜀州,陸游為參議官,二人以文會友,成莫逆之交。

陸游在其《籌邊樓記》中寫到,淳熙三年八月十六日,范成大邀請陸游登臨在成都子城西南新修的籌邊樓,飲酒作詩。由於李德裕建造的籌邊樓廢久,找不到知道其所處地點的人。范成大仿照李德裕的意圖在城西建了新籌邊樓,可以望見犍為、僰道、黔中、越嶲諸郡,也繪上李德裕舊圖、邊城地勢、險要和蠻夷出入道路。這說明南宋時,他們知道唐代籌邊樓就在成都,只是具體位置不詳,就在附近新建了籌邊樓。

成都處於劍南西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大後方,恰恰處於西線和南線的銜接處,在成都建籌邊樓就可以兼顧對南蠻和吐蕃作戰,最為合理。

根據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的有關專家考證,李德裕的籌邊樓當在西川節度使府署附近,而《成都城坊古蹟考》說府署在今四川科技館東一帶。也就是說,籌邊樓在在科技館東一帶。

那遠在成都四百里以外的薛城的籌邊樓是怎麼回事呢?根據清乾隆《保縣誌》作者,當時的保縣知事陳克繩寫的很清楚:“籌邊樓,在縣治西北,唐節度使李德裕建,未詳何地,後保人建於舊保地(薛城),康熙四十七年沒於水,國朝乾隆七年知縣陳克繩重建”。說明現在的大家所看到的的籌邊樓是乾隆七年(1742)舊址重建,距今只有277年。而李德裕所建樓,他們並不知道確切地點。

四川理縣薛城籌邊樓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薛城古街

其實,李德裕從太和四年入川到六年離川,只呆了短短兩年時間,沒有時間做出顯著的成就。但後人出於仰慕先賢,崇尚文化的原因,把他們想象中的籌邊樓建在了薛城,就像西南地區到處都有武侯祠一樣,甚至諸葛亮沒曾到過的地區都有。雖然不是歷史事實,但也表達了人們對民族和睦的嚮往和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