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驚現3大信號,戳破房價上漲的"假象",買房需謹慎!

樓市所有景象從二季度開始,似乎都在發生微妙的轉換。購房者也開始不再居家看熱鬧,連夜跑售樓處排隊購房,千萬豪宅"搶起來"絲毫不手軟。戴著口罩的看房客與買房客,絡繹不絕地出現在不少售樓處,打破疫情帶來樓市冰封的僵局。乍一看,樓市好像又要"火"。

從已公佈的樓市數據上也可以看出端倪,4月16日,統計局發佈3月單月數據顯示,監測的70個城市新房價格出現了小幅反彈。其中,38城新房價格環比上漲,較2月的21城有明顯提升。作為樓市調控的重鎮,上海、深圳、杭州等均在其列。同時,不斷復工復產的工地,也顯示出樓市正在走向"全面復甦"。

樓市驚現3大信號,戳破房價上漲的

只是編者心中有些許疑問,樓市真的開始復甦了嗎?時間會再一次重演樓市回調之後的"暴漲"嗎?同樣的路數,同樣的情節,但可能演繹出不同的趨勢。此三大信號首次同時出現在樓市,無情的戳破房價上漲的"假象",也告誡大家購房需謹慎!

一、開發商戰略調整:縮規模,保利潤!

話說,在房價上漲的時候,房企拿地的熱情肯定是高漲的。但是從目前的拿地趨勢看,房企並未對土地市場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即使在開年北京連續幾次的土拍,溢價率和地價總額都讓人感到吃驚。但大家仔細一看拿地企業的類別,大多數是北京本地的大國企和央企,而且都是極大國企央企的聯合體。以往像北京這樣的高價值地區,大家肯定想吞獨食,不希望別人來分羹。而今夕非同以往,房企都深知只有分散成本風險才能保證企業利潤。

就拿火遍全國的恆大來說,許家印表示:"控規模"就是控制土地儲備規模,實現土儲負增長,未來三年,恆大每年要降低3000萬平方米左右。除了恆大以外,原本動輒拿地幾百億的萬科和碧桂園也都放緩了節奏。另外,融創、萬科等領導也發表觀點:

行業盤整,告別市場紅利,謹慎拿地,不以規模論英雄。頭部房企都開始縮小規模,就更別說中小房企了,連活下去估計都要費個"九牛二虎之力"。

房企對市場的態度,是最能反映市場趨勢的。雖然現在房企手裡還有不少的牌可以打,頭部房企的手裡還攥有大量的土地儲備,完全有能力去扛過風險。但是如何保證企業佔據市場優勢,維護企業利益,保證企業運營不出問題,才是房企未來需要給出的答案。如今大多數房企都面臨著債務危機,在地產紅利時代過後,房企將很難通過銷售來彌補債務差額。只有通過縮小規模,轉型升級,加大企業利潤才可維持。

樓市驚現3大信號,戳破房價上漲的

二、人才戰:擴大內需,保發展

從目前的趨勢看,90%的城市都會開啟人才戰。300萬以下的城市已經放開落戶政策,隨著人口下降的趨勢越來越嚴峻,更多的城市會加入到吸引人才的"戰爭"當中。已經有不少專家提到過,21世紀最貴的就是"人才"。

俗話說,越是缺啥就越想得到什麼。現在不管是城市發展,還是樓市,都需要"人",這是唯一保證發展和需求的最關鍵因素。人口減少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都不需要數據去說明。從大家身邊就可以看出,現在想小孩的越來越少,而且很多人開始加入到丁克一族。除開傳統思維的轉變,更多的是因為生小孩的成本太高,壓力太大造成的。而且現在放開的二胎甚至三胎政策,基本沒啥刺激作用,不願生的還是不想生。

可想而知,現在的城市為何這麼著急吸引"人才"進城,主要是為了搶得先機。等人越來越少,相對弱勢的城市想要吸引人才進入就更難了。所以,反饋到樓市,就是未來樓市的需求從哪來?越來越少的人口,不斷加大的供給,樓市供大於求的事實已經不可避免。

樓市驚現3大信號,戳破房價上漲的

三、政策趨勢不變:穩樓市,促發展

這一新信號從4月17號開始,編者越來越相信政策不會放鬆對樓市的調控。之前因為各地政府的救市策略,編者還短暫的動搖過政府對樓市調控的決心。但4月17號的一場會議,強調樓市"房住不炒"的定位之後,編者越來越堅定了。

為什麼大家會覺得政府對樓市調控如此的沒有信心,是因為之前這種"狼來了"的政策實在太令人寒心。雖然,現在的政策還是不能讓人放心。但從幾個動態可以看出,此次與以往有大不同。首先,政策雖然沒讓房價下跌,但至少炒房的人已經大幅減少。其次,對樓市亂象的整治態度,嚴厲監管樓市違規現象,並且實施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以往的首付貸、陰陽合同等等,現在基本上已經杜絕。其三,即使地方政府屢次在試探的邊緣,即使是現在大家都期望能放鬆樓市去拯救經濟,但中央對政策毫不動搖,也可以看出決心。

縱觀近兩年政府對樓市的一系列動作,樓市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已經發生改變。同時,不動產的全國聯網、房產稅措施的制定以及土地制度的改革等等,都是為了維護樓市健康穩定的發展,而不是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因子。

樓市要想穩定,必須是從上至下的。現在,有點上下不齊心的感覺。所以,大家能看到部分城市的房價出現反彈,調控政策放鬆。但這些勢必不會長久,在需求減弱的趨勢下,大家想想當下買的房子,未來賣給誰呢?不可能總想著讓剛需來接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