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我到极致的人,往往是最喜欢我的人

参考文献《心理学:越简单越实用》


今天在《心理学:越简单越实用》中,读到了一个小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很有名的将军叫吴起。


有一次,他率领魏军攻打自己的老对手:中山国。


在大部队原地整休的时候,他巡视军营,发现一名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疼痛难忍。


他毫不犹豫的俯下身子,为这名士兵吸起了毒疮里的脓血,一口一口,直到脓血全部被排出。


这件事赢得了所有将士的心。


就这样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便传到了那位士兵母亲的耳朵里。


她听闻以后大哭不止。


一旁的人觉得纳闷便问:


“你儿子是个普普通通的士兵,将军为他吸脓血,你不该觉得光荣吗?怎么非旦不感激,还哭起来了呢?”


他母亲回答道:


“你有所不知,几年前这个吴将军也为他的父亲吸过脓血,结果他的父亲临死也不退缩,最后战死沙场。


如今,又为他吸,我真不知道我这傻儿子,又要死在什么地方。”


人,总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任何事情。


就像故事里的父子,因为吴将军是他们毕生爱戴的将领,所以为了吴将军,他们愿意赴汤蹈火,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利用我到极致的人,往往是最喜欢我的人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喜欢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瑟夫·吉尔伯特认为:


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中意的人做事,而且往往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


这一原则运用最广泛的,大概就是父与子,母与子。


孩子对于父母天生有着亲近感,这种感觉比喜欢更深,我们称之为爱。


正是因为爱,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使用行为暴力、语言暴力。


都很难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甚至是恨意。


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认为“父母对我动手,嘲讽,谩骂,是为我好。并非对我有敌意。”


所以,即使童年的回忆都是挨打,他们也会觉得很自然,很正常,甚至还会衍生出对于父母偏执的爱意。


因为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意,我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会出于本能的,让我们去回报他们的喜欢。


也正是这种心里,会让我们心甘情愿的为喜欢我们的人做任何事情,甚至不分对错。


此外,自我意识弱的人,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变成别人喜欢的模样,没有自我。


喜欢原则,可以在不经意之间,让我们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那么,想要做自己,认识自己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利用我到极致的人,往往是最喜欢我的人


身为领导,又该怎么运用喜欢原则呢?


我先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他在一家公司做保洁。


有一天,他所在的公司被歹徒盯上,试图抢劫。


其他员工要么桃之夭夭,要么蹲在地上受制于人。大气都不敢出。


只有他,奋不顾身和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有你那么勇敢?敢于反抗?


他的回答很平淡,却又发人深思:“因为董事长总会夸我地扫的干净。”


我们先不讨论故事的真实性,单看这个事例。


清洁工就因为董事长的一句话,就能让自己忘记危险,倾尽全力。恰好证明了“喜欢原则”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身为领导我们一定清楚的认识到,员工选择工作的目的,除了为了获得报酬,更是为了获得认可。


当然,讲了这么多例子并不是让大家去效仿这些不要命的做法,而是想让大家通过对喜欢原则的了解,更好的面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好的运用完善自我。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樊登老师也在可复制的领导力中说过:


想要一个员工事事都做的好,你需要不断鼓励他。


并且切实的告诉他,他究竟做的好在哪里。


只有让他知道,自己怎么做才是好,他才会向更好方向去发展。


运用科学的原理解释:


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层次来看,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只是我们对于生存的基本要求,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才是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


运用喜欢原则,将我们自己变得更好之余,也要成就别人,做更好的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感谢支持。


世界上有俩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需要,那就是认可与赞美。 玫琳·凯


利用我到极致的人,往往是最喜欢我的人


生命的意义在于成长。

我是晚晚晚,一名不专业的灵魂官。关注我,我们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