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成就|高質量發展的“光明實踐”

用滄桑鉅變,來概括今日之光明區,最貼切不過了。

縱目遙望,坐落在深圳西北部的光明區,在地圖上是一塊形如鑽石的區域,卻是一個在農場上“長大”的新區。這裡曾經雜草叢生,是少為人知的窮鄉僻壤。隨著1958年1月光明農場的建立,原本荒涼冷落的土地逐漸熱鬧起來。改革開放以來,奶牛場、養豬場、養鴿場、糖廠等遍地開花,一派農場風光的光明,被譽為“深圳的西伯利亞”。

2018年9月,光明區正式掛牌,成為行政區,並被賦予了“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新使命和新定位。

光明區積極承接深圳“北拓”的歷史新使命,打通斷頭路、盤活產業空間存量、整備連片產業用地、佈局大科學裝置、引進頭雁領航人才……推動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研究平臺落地。

作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正在建設腦科學、合成生物、先進表徵綜合粒子設施等多個大科學裝置。

迄今,光明科學城核心區的建設項目已達60個,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此外,隨著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的投入使用和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的加緊籌建,光明迎來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據統計,光明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從2017年的614家增至2019年的1285家;2019年,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398億元,佔全區工業增加值的69%,已成為光明區主導產業。

2019年,光明區經濟總量邁上千億級臺階,達到1020億元。與此同時,光明在基層治理、民生福祉、生態環境等方面“多管齊下”,實現發展與美麗同行。

4年投入百億元治水,148個小微黑臭水體在深圳全市率先銷號,15條幹支流水質全部達到或優於地表水V類標準,為近20年來最好水平;構建基層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制度體系,成立1個區級、6個街道級、31個社區級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態環境機制……

華麗蝶變中的光明,正全力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一座世界一流的科學城正在光明大地的青山綠水間噴薄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