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笔记里的“花”——左宗棠收复新疆

19世纪60、70年代与中国新疆接壤的沙俄和控制印度的英国,觊觎新疆的战略地位,前者企图“南下”后者伺机“北上”,大肆笼络入侵的阿古柏政权,加大对天山南北的武力渗透,引发中国西北边疆危机。1871年5月沙俄打出“安定边境秩序”的旗号,发兵进犯伊犁,7月初占领整个伊犁地区。1873年,英国趁火打劫,怂恿控制下的土耳其苏丹政权封阿古柏“艾米尔”称号,第二年英国正式承认阿古柏政权。英俄为争夺新疆,加紧勾结,新疆形势急剧恶化,面临被分割出去的危险。

此时的中国强敌环伺狼烟四起,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同时告急。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既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鱼肉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所以主张放弃新疆,“移西饷以助海防”。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则认为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缺一不可,新疆是保蒙古进而拱卫京师的战略重地,所以“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清政府权衡利弊,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

1876年4月,左宗棠亲率229营清军入疆,以摧枯拉朽之势,收复北疆。1877年,进兵南疆,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全部新疆领土,彻底击败阿古柏,粉碎英俄分裂肢解新疆的阴谋。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左宗棠不计个人得失安危的优秀品格、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天地正气,傲骨铮铮,不愧为是中华民族千古英雄。

左宗棠入疆的胜利,为清政府收复伊犁创造了条件。后经驻英法公使曾纪泽等人近一年时间的艰苦谈判,1881年2月24日,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成功收复伊犁地区及其南境的领土。在左宗棠的建议下,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参与收复新疆的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补录:

1879年10月,清政府钦差大臣崇厚,在沙俄的威吓愚弄之下,擅自与俄方签订丧权辱国的《交收伊犁条约》。清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将其革职拿问,定为斩监候,并拒绝批准该条约。在曾纪泽努力斡旋据理力争下签订《伊犁条约》后,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勘改西北边界,割占中国西北边疆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俄国,这只凶悍的北极熊,创造了中华民族近代史最大的耻辱与最深的伤痛,无法弥补又岂能释怀。

后记:历史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如果没有左宗棠的远见卓识与“抬着棺材前行”的必死信念,中国的版图哪里去寻找广袤无垠的新疆?如果没有曾纪泽“持以定力,百折不回”的誓死抗争,哪里还能拥有伊犁这块烙印着新疆灵魂的心脏土地?铭记,是最虔诚的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