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裔青年槍殺32人,製造了轟動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只因報復社會

韓裔青年槍殺32人,製造了轟動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只因報復社會

4 月 16 日,也許是韓國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因為在 2007 年,身為旅美韓國人的趙承熙,在自己的學校: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內,犯下了美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當時共有32名師生喪生,另有17人受傷。

此悲劇發生後,除了美國媒體普遍以「史上最血腥的校園屠殺案」加以渲染外,著名學者法蘭克・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歐洲知名作家、理論家,意大利自主主義運動核心人物)也評趙承熙事件為「美國史上由單一槍手造成的最大傷亡事件,也是全世界死傷最慘重的事件之一」

趙承熙犯案過程如下: 2007 年 4 月 16 日事發當日,理著清爽平頭的趙承熙(當時為該校英文系四年級學生,再過幾周即要畢業)在揹包內放入幾條鎖鏈、一把鐵錘、一把短刀,以及兩把他於當地合法購買的半自動手槍和近 400 發子彈,來到校內。

韓裔青年槍殺32人,製造了轟動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只因報復社會


趙承熙的屠殺,先從西安伯勒強斯頓宿舍大樓開始。早上 7 點 15 分,他開槍殺了女學生埃米莉.珍.希爾琪(Emily Jane Hilsche , 19 歲)與學生顧問、宿舍管理員萊恩.克拉克(Ryan Clark , 22 歲)後,走回自己的宿舍,拿走自己的計算機硬盤。接著,他慢慢悠悠地來周邊的郵局,寄了一個給包裹給美國國家廣播公司。事後經警方調查,趙承熙寄出的是一個「影像包裹」(Media package),裡面有錄像帶、日記、文字手稿與照片等等,記錄著他犯案心路歷程與動機。

事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董事長,決定只播出趙承熙寄來的 25 分鐘影片中的 2 分鐘片段、43 照片內的 7 張照片、以及 23 頁手稿內的 37 個句子,裡面寫到「你們任意摧殘我的心,還不夠;強姦我的靈魂,也不夠,雞姦我的情緒,還是不夠。你在毫無節制的快樂中與病態的虐待行為上,花的每一秒鐘,都可以阻止今天要發生的事件。問一下你們自己,這幾個月、這幾個小時、這幾秒鐘,全部的這些時間,我都在做什麼?你們活該自作自受⋯⋯」而其他內容,則因廣播公司認為這些內容「超出極限的褻瀆」、有「讓人不可思議的暴力畫面」,而決定不公佈外

寄完包裹的趙承熙,約於 9 點 45 分,再度回到維吉尼亞理工學院,並走進諾里斯樓(Norris Hall),之後拿出早放在揹包內的鐵鏈,冰冷且緊緊地鎖住三個主要出入口大門,同時,他還在鏈子鎖住的門上放上顯眼紙條,上面寫到,任何人想打開此門進入,就會引爆他所設置的炸彈,故作懸疑的設計好他的屠殺現場,這樣的手法到最後也奏效,因為趙承熙在犯案期間,逐樓逐間尋找掃射對象時,大樓的前門早就被鐵鏈鎖住,導致許多學生紛紛從三樓或四樓高樓,跳窗逃生。

然而,正當他動手開槍前不久,一位學校職員赫然發現這張紙條,並跑到三樓,通知學校行政部門,但在這時,槍聲已經響起,趙承熙已經開始槍擊二樓的學生。

槍聲陣陣作響,幾分鐘之內,警方接到報案,火速趕到現場。

根據目擊者表示,趙承熙在二樓教室走廊上,先後打開又關上好幾個教室的門,似乎在尋找某間特定教室內的行兇對象。他陸續闖進幾間教室,先後打死了一位正在上課的教授,又繼續掃射正在上課的 9 名學生(當時有 13 名學生),其餘學生們驚慌逃出教室;趙承熙之後又來到另外一間教室,陸續槍殺了課堂上的一名教授與 6 名學生。這時校園早已慌成一片,之後,趙承熙還想再攻進兩間教室,但這兩間教室的門早已被裡面的學生拿桌椅等障礙物品堵住了。

根據事後統計,趙承熙打死兩位外籍教授,第一位是在二次大戰大屠殺中存活下來的以色列人,高齡 76 歲的利佈雷斯庫教授,當時他奮力擋在門口,抵抗趙承熙進入 204 教室,為的是讓大部分學生有時間從窗戶逃走求生而被殺紅眼的趙承熙掃射多槍而死。另一位是51 歲的印度裔教授羅加納坦。同時,根據許多生回憶,趙承熙進入教室裡,還曾命令學生一個個排好,以近乎處決方式,一槍一位一位一槍解決這些年輕學子的生命⋯⋯


最後,警方以大量警力層層包圍大樓,「縱慾殺手」趙承熙開槍自盡,自行結束了這一場大屠殺。

無言憤怒與復仇渴望的背後:移民、文化與語言

韓裔青年槍殺32人,製造了轟動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只因報復社會


槍擊案發生後,許多議題都引起當時社會的關切,比如「校園安全」,許多家長紛紛跳出來指責當日校方處理緊急狀況不當,明知趙承熙於早上 7 點多,就在宿舍內槍擊學生,卻並未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封鎖校園並通知警方,甚至拖延近兩個小時,直到 9 點半才以電子郵件通知師生家長,根本無視當天前來上課人員的安危,校園安全值得人們再度思量。

或是當時熱烈討論的「人種差別」,抑或「歧視外國人」等議題,眾所皆知,趙承熙 8 歲時,就和父母親、姐姐趙善敬來到了美國,父母親開了一間乾洗店維生,在個性害羞的趙承熙在犯下如此重大案件後,維吉尼亞政府網站刊登了一封《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大眾槍擊事件:評估小組報告》,報告中就有一部分談到趙承熙心理健康問題,提到了他移民後的困惑:「這種轉變非常辛苦:這家人沒有人會說英語,兩個孩子都覺得孤立無援⋯⋯趙承熙和家人最大的問題,在於他不善於溝通,這讓他們很沮喪,也很擔心。過去這些年來,趙承熙很少和家人講話,也避免眼神接觸⋯⋯如果家裡有訪客,他必須講點話時,就會手心冒汗、臉色發白、全身僵硬,有時候還會哭出來。通常他只會點頭說是或不是。」

且在他寄給美國廣播公司的影帶,可以看到他充滿委屈和憤怒,還提到他自己被美國人被欺負的事,同時鄙視有錢人之心態。在趙承熙案件後,也讓近十萬在美韓國人擔心,是否會因此事件,讓當地美國人產生更多對於韓國人的種族歧視與偏見。

韓裔青年槍殺32人,製造了轟動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只因報復社會


綜觀而言,

法蘭克・貝拉迪認為造成趙承熙槍擊案的主因,除了趙承熙自身生長背景與個性外,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即是移民、文化與語言等因素造成的無所適從與寂寞。

這樣的寂寞感,特別易發於相對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身上,當他們來到陌生國家、新的文化環境中,所產生的一種不自在感會被放大。此時若是移民者無法好好調適好心理,甚至在團體內,又被他人進一步邊緣化、霸凌、羞辱,難保日積月累形成如同趙承熙這般無言的憤怒與復仇的渴望──趙承熙的故事,不僅僅是專屬於韓國人,而是當今全世界數百萬移民的心聲)。

趙承熙事件發生十餘年了,然而,趙承熙的「鬼魂」真的完全消逝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