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唐朝中后期始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是藩镇问题,藩镇的地位越发稳固独立,大不了就是在唐朝中央强势的时候,怂一点,服软一下,但唐朝想要插手各地藩镇的内部事务就很难了,而等到唐廷威严不足的时候,那各地藩镇谁都可以欺负这个表面的“上司”一下,唐朝中后期,无论是哪位帝位,无论他们在位时多么有中兴之象也是没用的,因为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彻底削弱藩镇的能力。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而唐朝藩镇问题的严峻,在安史之乱后,唐德宗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本来是唐德宗想要解决河北三镇问题,但没想到直接导致了河北和中原之地的混战,对唐德宗打击最大的就是泾原兵变了,唐德宗仓皇逃离长安,差点走上唐玄宗的老路。

而在泾原兵变中,朱泚这个人备受唐朝两代帝王恩宠的人,却险些成为大唐的掘墓人,经历兵变的唐德宗,也是由一位削弱藩镇的强硬派帝王,变成了一个姑息藩镇,重用宦官的帝王,而这也给后世唐朝帝王的执政风格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可以说唐德宗是安史之乱后,有意解决藩镇问题的帝王,所以在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上表朝廷,要求继任成德节度使,但是被唐德宗果断拒绝,随后其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一同举兵谋反。

其实可以从唐德宗的决策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下定决心不再让藩镇独立于朝廷之外的,他也想到了李惟岳会直接反叛,同时会有其他藩镇联合反叛,通过战争手段削弱藩镇,是最有效的途径。

而且他的父亲唐代宗已经为他打好了一定基础,虽然唐代宗时期,吐蕃一度做大,侵占大唐的陇右河西之地,也是攻占过长安,但是唐代宗在位时期最大的贡献是改革财政,可以说他在位时期为唐德宗攒够了一定的钱粮,有钱有粮才能有兵,唐德宗也有了一定的底气征伐藩镇。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但不容忽略的问题是,唐朝中后期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单纯凭借唐朝中央的兵力不足以单独平定藩镇叛乱,所以唐朝一般会要求未参加反叛的藩镇加入平叛的军事行动中,在建中二年发生的平乱行动中,幽州节度使朱滔和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一南一北夹击叛军。

那么其他藩镇能够听从唐朝指令的原因是什么,不是忠君之事,而是为了地盘。

《新唐书.籓镇卢龙传》滔固请深州,不许,由是怨望,留屯深州。

《新唐书·李希烈传》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之为己有,上乃思承言。

当时四镇叛乱已经几乎快要平定了,只有魏博的田悦仍在对抗中央,但已孤掌难鸣,可是这个时候,唐德宗拒绝了朱滔和李希烈索要地盘的请求。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唐德宗是想要收归节度使权力的,必然不能接受灭了一方节度使后,另一个节度使走向强大,足以对抗唐廷,如果准许了朱滔和李希烈的请求,那么唐德宗的削弱藩镇计划就是扯淡。

虽然唐代宗时期多少产生了这个大家默认的规则,但唐德宗不愿接受这个局面,他也是很强硬的,所以直接引发了二次叛乱,朱滔和李希烈先后公然叛乱,“五贼株连半天下”,河北中原之地战火再起。

尤其是李希烈,他的地盘在今河南许昌附近,所以李希烈大举北上西进,威胁到了洛阳,关中之地也处于李希烈的潜在威胁之下,唐德宗为了解救襄城之围,从各地调兵,其中就包括泾原诸道兵马。

《旧唐书.姚令言传》诏令言率本镇兵五万赴援。泾师离镇,多携子弟而来,望至京师以获厚赏,及师上路,一无所赐。时诏京兆尹王翃犒军士,唯粝食菜啖而已,军士覆而不顾,皆愤怒。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部东进,但是因为泾原将士抵达长安后没有得到赏赐,加之吃得到不好,抵达长安的泾原军直接反叛,在长安四处抢掠,唐德宗只能出逃长安。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到了这个时候唐德宗可谓是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四镇之乱尚未平定,原本站在唐朝一方的朱滔李希烈犯了,瞬间使基本被平定的叛乱死灰复燃,而且局势变的更加不可控,而为了征讨李希烈,而调动泾原军,结果反倒是泾原军对大唐的打击最为直接,最为致命,混乱不堪,就是唐德宗要面对的局势,整个大唐也就是川蜀和江南之地没有过多的发生战事,其他各地战火不断。

而就在这个时候,在长安的朱泚,被泾原叛军拥护,悍然称帝建国,这十足是在已经渐有分崩离析之态的唐朝身上,狠狠的划了一刀。

当时唐德宗逃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可以说朱泚只要攻下奉天,杀了唐德宗,那么李唐就会“暴毙”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也就提起到来了,毕竟朱泚和其他反叛藩镇不同,人家最多只是称王,即便抓住了唐德宗还要保持表面的臣服,让其作为傀儡,但是朱泚已经称帝,所以他除了杀尽李唐宗室别无选择。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可以说朱泚距离大唐的掘墓人只是一步之遥,但有意思的是,在泾原兵变之前,朱泚堪称是唐代宗唐德宗两代帝王时期备受恩宠的藩镇将领,大唐多少想要把朱泚培养成为一个吸引其他藩镇节度使效仿的人物,而朱泚这个人也是很机敏的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享受着大唐给予的利益。

《旧唐书.朱泚传》外若宽和,中颇残忍。然轻财好施,每征战所得赏物,辄分与麾下将士,以是为众所推,故得济其凶谋。

首先要说的是,朱泚只个人可谓是一个善于隐藏自己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本来就是比较残忍的人,但是因为不吝惜钱财,所以能够得到将士们的追随,他本是幽州节度使李怀仙的部将,但是崛起于幽州藩镇内部的斗争中。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各地节度使也不完全是风光无限,虽然他们大多总揽各地军政大权,足以形成架空唐王朝的实力,不过要知道的是,节度使一人不过是整个藩镇利益集团的一个代表,当不足以维持藩镇利益的时候,也是极容易发生藩镇部将诛杀节度使另立一个新的节度使的,也有部将夺权,杀了自己的上司自己继任节度使的情况。

朱泚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走向了权力巅峰,李怀仙被朱希彩所杀,而朱希彩为人冷酷,众人不愿意在他手下混,所以其最终也被下属所杀,此时朱泚被推举出来,成为新任的幽州节度使。

朱泚作过两件事,深得唐代宗的夸赞。

《旧唐书.朱泚传》其年,泚上表令弟滔率兵二千五百人赴京西防秋。代宗嘉之,手诏褒美。

至是泚率先上表,请自领步骑三千人入觐,诏修甲第以待之。九月,泚至京师,代宗御内殿引见,赐御马两匹、战马十匹、金银锦彩甚厚。

一件是在唐代宗认可了朱泚节度使的地位后,朱泚果断给予回应,让弟弟朱滔率部西进,帮助大唐防备吐蕃的进犯,一件是朱泚自己去了长安,并留在了长安。

可以说在安史之乱后,尾大不掉的河北三镇是唐朝管不了的地方,三镇谁有心思帮助李唐去抵御吐蕃了,这么费力不讨好,不起兵反叛已经不错了,而朱泚主动派军支持唐朝的防秋军事行动,可谓是让唐代宗对其刮目相看,要是每个节度使得到朝廷认可后,都给予回应,唐朝和地方藩镇的关系也就不用那么紧张了。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同时朱泚在没有唐朝的压力下,主动进京“养老”,又堪称是唐朝希望的节度使归宿典范,当然最好是进京“养老”后把权力也上缴了,朝廷可以实行恩养政策,只是这只能是一厢情愿了,各地节度使还是希望自己地盘当土皇帝。

而朱泚的种种特殊行为,显然不是出于忠君的心理,不然的话后来也不会公然称帝建国,还率部围攻奉天,这都不是一个忠臣能做出来的事情,他行为的动因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当初成为新任节度使,就向朝廷献忠心,更多的为了自己的地位,毕竟之前两任节度使先后被杀,自己不想成为下一个,那么得到朝廷的认可和支持是必要的,同时也为幽州藩镇利益集团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至于他主动去长安觐见,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性命。

《新唐书.籓镇卢龙传》戍还,乃谋夺泚兵,诡说曰:「天下诸侯未有朝者,先至,可以得天子意,子孙安矣。」泚信之,因入朝......滔杀有功者李瑗等二十馀人,威振军中。

当初支持朱泚成为幽州节度使的朱滔,在参加防秋行动回师后,就准备夺取朱泚的兵权了,显然幽州又有发生一次血腥的权力交替事件,朱泚也不是傻子,哪里会真的相信朱滔的话,自己去长安,那自己的命运就是别人说了算了,只是他也别无选择,因为朱滔的夺权意愿已经很明显,朱泚若不去长安,留在幽州必然会和朱滔发生火并,显然朱泚是没有底气和朱滔的势力一战的。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所以不如选择去长安,在他走后,朱滔也是直接对幽州内部进行了精准“清理”,处理掉朱泚一派的势力,幽州就此易主,而朱泚到了长安,不仅可以活命,还可以得到优待,毕竟唐朝不会因为他的失势就不恩宠他,那样的话,其他节度使谁还有去长安的意愿。

朱泚在唐德宗时期也参加过平叛行动,直到朱滔反叛,朱泚才彻底失去兵权,留在长安养老,如果没有泾原兵变,他也许会无疾而终吧。

《旧唐书.朱泚传》叛卒等以泚尝统泾州,知其失权废居,怏怏思乱。群寇无帅,幸泚政宽,乃相与谋曰:「硃太尉久囚空宅,若迎而为主,事必济矣!」姚令言乃率百余骑迎。

可是泾源军祸乱长安后,需要一个新的首领,节度使姚令言显然不具备这一能力,所以朱泚被众人拥戴,他也是不含糊,在别人的怂恿下,直接建国称帝了,并率部围攻唐德宗所在的奉天。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有人说,当时依附于朱泚的人不少,可能是关陇集团残余势力的最后一搏,我是这么认为的,关陇集团起源于西魏时期,为北周的强盛和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个人认为随着隋朝的一统,关陇集团就必然衰落,即便杨坚出自关陇集团。

因为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放任一个可能威胁皇权的集团越发强盛,尤其是到了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武则天时期还首创了武举制度,都是在大力削弱关陇集团,所以我认为到了唐朝中期,所谓的关陇集团基本已经不存在了。

而且看看当时主流依附于朱泚的都是什么人。

《旧唐书.朱泚传》源休至,遂屏人移时,言多悖逆。又盛陈成败,称述符命,劝其僭伪,泚甚悦之。又李忠臣、张光晟继至,咸以官闲积愤,乐于祸乱。凤翔泾原大将张廷芝、段诚谏以溃卒三千余自襄城而至。贼泚自谓众望所集,僭窃之心,自此而定。

源休一个妄言的小人,姚令言也不过是鉴于形势之人,李忠臣原是淮西节度使,但是被李希烈赶走了,张廷芝、段诚谏是打了败仗投被朱泚的,可以说朱泚聚拢的这些人,都是各怀鬼胎,想要趁乱为自己谋取不同利益的。

朱泚,一位精致利己主义者,受两代帝王恩宠却险些成为大唐掘墓人

但是朱泚的选择也符合他的行为逻辑,也就是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之前唐朝可以给他足够利益,但是如今的局势是,大半个唐朝都在打仗,唐德宗都灰溜溜逃出京城了,能够给自己足够利益的恰恰是自己了,所以他无需过多的思虑,直接起高调,走上了称帝的道路。

可以说要是他围攻奉天成功,将随唐德宗出逃的宗室官员一窝端了,那大唐真的就直接亡了,五代十国局面提前开启,局势发展如何就没人知道了。只是朱泚的集团太过松散,最终被唐朝扑灭了,朱泚也是被部下所杀,一切幻想皆是春秋大梦了。

而对于唐德宗来说,他从建中二年(781年),有意平定四镇之乱开始,一直到786年,淮西陈仙奇杀李希烈,臣服朝廷,这场持续了近6年的动乱才结束,他得到的是被战争摧残的更加虚弱的帝国,各地藩镇仍然跋扈,而且唐德宗为了稳定各方,也是赦免了叛将的罪责,此后他再也不是一个强硬派君主,只能采取姑息藩镇的策略。

参考资料《新唐书.德宗本纪》《旧唐书.朱泚传》《新唐书.籓镇卢龙传》《新唐书·李希烈传》《旧唐书.源休传《旧唐书.姚令言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