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前天,看到朋友圈一個消息:“我的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這句話下面配有一副兒子在郊外玩耍的圖片。我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感覺:這個孩子怎麼了?得什麼病了?還是被誰帶走了?驚訝之餘我下面留言評論:孩子怎麼了?孩子的母親即可回覆:上幼兒園了!我看了回覆之後,不免讓人唏噓:孩子入學幼兒園,會難過到如此地步嗎?

於是,我聯想起最近微信朋友圈刷屏的開學焦慮式父母:有截屏孩子要開學鬧鐘每天定製了七個提示時間;有的送孩子到了幼兒園,孩子進去了,本人卻遲遲捨不得離去,偷偷在外面瞭望、等候;還有的甚至回去如坐針氈……

父母之所以恐懼焦慮,完全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離不開孩子,不相信孩子能獨立的面對外面的世界,孩子怎能愉悅地離開父母去學校呢?許多寶媽反應孩子入學難,入幼兒園難,孩子哭鬧不止,離不開父母……

不免感嘆:每一對焦慮的父母身邊,肯定有一個恐懼、焦慮的孩子。這樣父母會直接影響孩子未來的個體分化。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父母的自我分化影響子女的自我分化

關於分化和成長,家庭治療代表人物鮑恩提出分化理論,包含兩個層面:個體內心層面(分辨情緒和理智的能力);外部人際層面(保持自我獨立並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

而孩子離開父母入學,正是外部人際層面關係的構建時期,能鍛鍊孩子保持企搜獨立並與他人建立連接的能力。當個體分化程度較高時,面對壓力情境,能理性地將時間與情緒分開,;有較彈性的態度,具備較佳的情緒調試策略。當個體的自我分化程度較低時,情緒和行為的放映易受他人情緒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影響子女的自我分化狀況,對子女的身心健康、情緒調試、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皆造成影響。上面父母在孩子入學恐懼焦慮,這明顯是自我分化中的個體內心層面出現問題,分辨情緒和理智的能力低下。這樣直接就影響到了孩子的自我分化,在外部人際層面就會欠缺獨立性,留戀父母。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二、剛入學的孩子父母,恐懼擔心的是什麼?

  • 不相信孩子能獨立地與外界連接

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初期的三年時間裡,面對的是父母和家庭,父母對孩子的吃喝拉撒瞭如指掌,現在孩子要離開自己了,總覺得孩子的一切都交付給一個不瞭解孩子的陌生人,不會把孩子照顧好,孩子也不受不了。其實孩子在學齡初期,天生具有主動性,不知道什麼叫害怕,能非常敏感地感受外界給予的美好而積極的反饋,家長遠不必擔心。

  • 不相信孩子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孩子突然從熟悉舒適的家庭,走進集體的校園生活。吃喝拉撒的地方都不一樣了,家長緊張孩子不能就位,單方面緊張。一個家長髮圈,擔心孩子找不到廁所,尿急了怕拉到褲子裡,每天孩子去幼兒園給孩子帶尿不溼,結果幾天下來孩子屁股溼疹。等好了以後,再送幼兒園時,老師極力表示孩子自理沒有問題,家長還是不放心,要求學校準許自己在學校隱蔽角落觀察一天,結果她看到自己的寶貝坦然的和其他小朋友活動,上廁所主動跟老師打報告,吃飯自己很帶勁兒……不到半天,這位母親就放心地回家了。孩子的適應能力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得多。

  • 不相信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和老師友愛相處

孩子新入學,孩子要接觸許多陌生的小朋友,“孩子會合群嗎?”“孩子會被欺負嗎?”“被欺負了怎麼辦?””孩子會交友嗎?知道交什麼樣的好朋友嗎?”“孩子知道怎麼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嗎?”……,親愛的爸媽寶爸們,這樣事無鉅細,孩子能有自己的空間去創新和獨立發展嗎?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開啟良好親子關係的密鑰:同理心

3 –6歲處於學齡初期的孩子,重要關係是家庭,教養的關鍵詞是呵護好孩子的好奇與興趣,積極教養的結果就是孩子具有主動性、自信心;做事具有目的性。反之,孩子就會缺少主動性。

積極心理學關於關係的研究:作為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關係的教育!積極的親子關係就是父母和孩子做到:平等、友愛、陪伴和支持。

開啟親自關係的一個秘鑰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對方的感覺、

想法、行為。也就是指個體不加評論地與他人一起感受。

而焦慮中的父母,面對孩子入學,恐懼、擔心、害怕……負面情緒一下子湧上來,哪裡還能顧及到孩子的情緒和自身發展特點。孩子從小最信任的就是父母,此時他們會想:爸媽都這麼害怕,那幼兒園肯定是一個可怕的地方。結果,孩子被這些負面情緒所感染,面對入學,恐懼、擔心、害怕的情緒自然也就產生,沒有自信去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入學後也會各種不適應,導致退縮、抗拒,就會產生入學哭鬧的畫面。

這裡父母就沒有做到一個正面的陪伴和支持,沒有同理到孩子的心,此時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鼓勵和遇到問題引導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自顧自的去產生自己的負面情緒。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此時,面對孩子要入學,如何做到同理心?

讓我們結合覺察六層次來具體談談寶爸寶媽如何做到和孩子同理心?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1. 環境: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他的心智發育程度足以能夠承受他這個年齡要經歷的一切,包括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夥伴。
  2. 行為:孩子入學後能做到學校或幼兒園裡符合他這個年齡段的一切學習和娛樂活動。
  3. 能力:孩子具備了在園裡獨立處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包括:生活自理,和同伴老師的關係,學習中的各種技能。
  4. 信念價值:孩子體驗到了園內生活很有挑戰性,會自發地想:我要努力去做一個好孩子,同學們喜歡,老師也喜歡。
  5. 身份:孩子能明確自己的身份,自己是個合格的幼兒園寶寶(或“小學生”)啦!
  6. 精神:我很愛我的幼兒園,我要為我的幼兒園增光彩。

如果家長從以上六層次來覺察孩子入園的事情,那麼就能和孩子共鳴,產生到同理心,就不會因孩子入學而產生過多的焦慮,也就會大大減少孩子因入學哭鬧難以適應的現象。

面對孩子入學,寶爸寶媽們確實需要提前做心理建設,為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未來能夠自信、積極主動地進取打下良好的基礎。

“傻兒子呀,老孃心裡難受死了!”焦慮父母,必有焦慮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