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在360百科詞條中獲得如下信息: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楊家峪村,位於鎮政府東南三十里大寒嶺西北麓。據一明殘碑記載,該村始建於遼代,最初為楊姓族群部落,興旺時的清末民初,人口也不過百戶。因地處深山,少受歷史動盪,村子的原始風貌幾乎沒有被破壞,村內延續明清風格的原始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楊家峪自古便是遠近聞名的耕讀之村,村內有供奉龍王、樹王、蟲王的廟宇和保存完好的貞節匾,而升官喜報、炕上書桌、碾房題字等古蹟更是體現了這個這裡的房舍和青山、綠樹、田野融為一體,村民們同居、同耕、同樂,過著田園式的生活。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遠離喧囂都市,在崇山峻嶺中,小憩古樸靜謐巷,雜草和野花隨風搖曳,猶如置身於世外桃源。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中處處都有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無論是斑駁老宅的屋簷鬥梁,還是古民居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即使殘破缺損,卻依舊固守著昔日的精緻與風采。村落的古民居建造精良,古樸典雅,山地四合院幽邃氣質渾然其中,美之極致。

碾房坐西朝東,三間,硬山式,石頭牆,石板屋頂,上壓瓦壠,房內還保留著兩盤大石碾子。碾房的牆上留存有過去的字跡。中間的一幅對聯一定是最先映入眼簾的,仔細辨認牆上班駁的字跡可以看出上聯是"運旺起村村起運",下聯是"人能興地地興人",很明顯,這是一幅迴文聯,反正都可以念。反過來唸即是"運起村村起旺運","人興地地能興人"。同樣的,若把每句頭尾相連,拿其中任何一個字作為開頭都仍是一幅好聯。而當你的目光移向兩旁看到那已經同樣班駁的告示時,大概就不會詫異為什麼在這樣偏遠的村子裡能出現這樣精彩的體現農村文化的迴文聯了。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南側的告示,七字一句,合轍押韻,宛如一首七言詩。字跡清楚,保存完好,僅落款處缺失幾字。根據告示上的原文大概是寫於此碾坊剛剛建好的時候,提醒村民要愛護這個大家的公共財物。而最後的一句"農村遺留公益事,繼承傳統萬古傳。"更是可以體現楊家峪村注重公益事業和道德風尚建設的文化內涵。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據說貞節牌匾為木質,橫長方形,黑漆底色,金色大字,書法剛勁有力,一氣呵成。這時,站在旁邊的村婦還搔著頭,憨憨地笑著說,"大小剛好適合俺家的炕,土改的時候當作傢俱分給俺的。"經過仔細的測量,楊家峪的貞節匾長207釐米,寬90釐米,由幾塊椿木板拼接而成,卯榫鑲嵌。匾面正中用行楷寫著"節勵松筠"四個大字。上款豎刻"大總統題褒";下款豎刻有"宛平楊李氏"、"中華民國七年六月鄉誼仝立"。貞節匾中部上方有一個明顯的剜過的正方形凹陷。那裡原本刻有一方官印,10釐米見方,據說是文革時被人剷掉了,所以不能得知是何人的官印,但是匾上的方形官印的凹痕卻清晰可見。據說貞節匾原來的主人楊李氏18歲喪夫,誓不改嫁,撫養幼子,奮發讀書,其子考入京城的一所大學堂,後在宛平縣為官。除了"貞節匾",村中許多古民居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還保存著一些值得一看的有趣"文物",如民國時期的、清末民初的捷報和高小畢業文報等,我們平時很難得以一見。

此行是見不到了。

許多文中也稱村子為“京西深山中建在懸崖上的古村落”,所有這些文字足夠吸引我前往了,於是10月20日,帶著極大的渴望一探究竟。沿著導航一直到了村口,帶著我的狗狗一起進村,結果被幾條狗追趕回來,自由的狗狗重被帶上繩索,從另一條路進村,歪打正著,剛好是標誌性的村碑、古槐、古廟處,這裡就是建在懸崖之上的房子,可是從古槐邊側身進村後,失落,無盡的失落,在古老鵝卵石房基上,四合院已全部翻蓋了,而且是半成品荒廢在這裡。只有碾房倖免於難,看到了村民當年的文化底蘊。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很失望,村子不大,往山上溜達吧,從山上俯瞰村子,四面環山,秋色很美,有植樹人在勞作,兩棵千年古松依然屹立,慶幸村子四周的自然沒有被破壞。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消失的古村落——楊家峪,秋色依然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