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8

好久沒寫了,今天繼續。

第三十五徵:藏恕而弗發,懸罪而弗誅,使群臣陰贈而愈憂懼,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這一徵我在網上看到了很多的解讀方式,我對於他們的解答其實是不贊同的,所以這裡我也不展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找,這一徵我個人認為即使君王的性格問題(遇事不決優柔寡斷)也是君王能力問題,上升到更高的層面來看其實還是眼界與格局的問題。其實換位思考一下,作為臣子如果感受到了君王對自己的不滿(通常很多不滿是藏不住的)或者因為有罪卻一直被君王吊著拖著,特別是這個臣子的地位還很高的時候,這種情況是很容易引發臣子內心的對立,這時候臣子不論是為了野心和自保都是會暗中蓄力時刻準備奮起反擊的,畢竟這份不滿或者罪過是一劑催化劑。而君王在這段時間裡,並不因為自己對其的不滿或者對臣子的罪行採取行動,哪怕是緩和權宜之計都沒有的時候,臣子的內心其實是惴惴不安的,時間一長遲早要完。

這裡實際上涉及到的還是當時的政治體制與環境問題,因為君王的特殊地位,使得國中的一切政治活動都是圍繞著君王來展開,所以君王的態度也關係到臣子個人的政治生命及家族興衰,在出現上述情況後,君王如果不能快刀斬亂麻地處理好問題,是很容易給帝國的發展埋下隱患的,所以在韓非看來,優柔寡斷、善惡不辨的君王,不僅使得群臣不安,也容易耽誤很多機會,特別是在那個戰國時代,一旦國家發展停滯不前,古話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其實國家之間也是如此,長此以往的後果自然是身死國滅了。

第三十六徵:出軍命將太重,邊地任守太尊,專制擅命,徑為而無所請者,可亡也。

這一徵講的其實就是僭越的問題了,古時候經常有這種僭越的事情發生,很多時候表現為出行多用一些儀仗、房屋多用些裝飾,而大多數王朝對這種現象都是採用強力打擊,所以在很多人看來這點就是昭示了舊社會封建社會的專制,成為了批判的點,這種方式看待問題就未免太過淺薄了,我個人的理解這種行為本身有兩個目的,一是對中央皇權的挑釁,但是這種挑釁背後埋藏的便是試探,今天我出行多用一個人的儀仗,看看上面的態度,如果被“教育”了,那麼就收斂一點,老老實實做人,如果沒有,那麼接著試探,為的是找到皇權的“底線”在哪裡。另一方面就是藉此宣告天下,“我”能量很大/很受寵,“中央皇權”都奈何不了“我”,而且“我”的僭越也表明了“我”有“做大事”的能力與決心,有志之士請加盟“我”哦。特別是手裡有軍隊的邊將,此舉背後所包藏的禍心簡直是昭然若揭,所以君王對待這種行為如果不予以堅決且強力的打擊,任由其違反“禮制”,最後必然會導致其破壞政治規則,對政治秩序造成嚴重的衝擊。且由於邊將所處的位置關乎國家邊境安全、雙邊關係、外交等諸多要素,且歷代邊將由於手握重兵,一旦謀反對於國家的影響可謂是滅頂之災,周邊敵對勢力也會藉機騷擾,即使平定了叛亂,最終損失的還是國力,可謂是費力不討好,既然如此,那麼自然要防微杜漸,將隱患消滅於未發。

在工作中,下屬過於強勢,且鋒芒畢露,甚至明面上跟上級作對。這種情況下,不管他是不是業務能力多強,其個人多麼重要(真重要早就當個寶捧起來了,一邊畫餅一邊敲打,這種人只要不是太蠢是不會“僭越”的),為了長遠之計肯定是得打壓的,至於怎麼打壓且打壓之後怎麼處理,則需要根據公司環境(制度方面)來權衡其能力與價值,如果對公司未來發展有用,則需對症下藥,是蘿蔔(如安撫)還是大棒(如辭退)相對,則需要視情況而定,但是無論如何,這種勢頭一定要打壓住,否則其對於部門/公司的長遠傷害非常大,畢竟有種事情叫:有樣學樣。

且這樣的人能力越大,最終造成的危害面和影響就越大,況且現代公司制度下,人家豁出去鬧一場大不了辭職而去,留下一地的爛攤子任你收拾...

所以與其事後的雷霆手段與及時處理,更高明的人則在剛出現苗頭甚至還沒出現苗頭的時候就果斷出手,將其化之於無形。當然,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讀《韓非子》亡徵·第十五 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