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韩非子》亡征·第十五 18

好久没写了,今天继续。

第三十五征:藏恕而弗发,悬罪而弗诛,使群臣阴赠而愈忧惧,而久未可知者,可亡也。

这一征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的解读方式,我对于他们的解答其实是不赞同的,所以这里我也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找,这一征我个人认为即使君王的性格问题(遇事不决优柔寡断)也是君王能力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来看其实还是眼界与格局的问题。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作为臣子如果感受到了君王对自己的不满(通常很多不满是藏不住的)或者因为有罪却一直被君王吊着拖着,特别是这个臣子的地位还很高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引发臣子内心的对立,这时候臣子不论是为了野心和自保都是会暗中蓄力时刻准备奋起反击的,毕竟这份不满或者罪过是一剂催化剂。而君王在这段时间里,并不因为自己对其的不满或者对臣子的罪行采取行动,哪怕是缓和权宜之计都没有的时候,臣子的内心其实是惴惴不安的,时间一长迟早要完。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的还是当时的政治体制与环境问题,因为君王的特殊地位,使得国中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君王来展开,所以君王的态度也关系到臣子个人的政治生命及家族兴衰,在出现上述情况后,君王如果不能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好问题,是很容易给帝国的发展埋下隐患的,所以在韩非看来,优柔寡断、善恶不辨的君王,不仅使得群臣不安,也容易耽误很多机会,特别是在那个战国时代,一旦国家发展停滞不前,古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国家之间也是如此,长此以往的后果自然是身死国灭了。

第三十六征: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

这一征讲的其实就是僭越的问题了,古时候经常有这种僭越的事情发生,很多时候表现为出行多用一些仪仗、房屋多用些装饰,而大多数王朝对这种现象都是采用强力打击,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这点就是昭示了旧社会封建社会的专制,成为了批判的点,这种方式看待问题就未免太过浅薄了,我个人的理解这种行为本身有两个目的,一是对中央皇权的挑衅,但是这种挑衅背后埋藏的便是试探,今天我出行多用一个人的仪仗,看看上面的态度,如果被“教育”了,那么就收敛一点,老老实实做人,如果没有,那么接着试探,为的是找到皇权的“底线”在哪里。另一方面就是借此宣告天下,“我”能量很大/很受宠,“中央皇权”都奈何不了“我”,而且“我”的僭越也表明了“我”有“做大事”的能力与决心,有志之士请加盟“我”哦。特别是手里有军队的边将,此举背后所包藏的祸心简直是昭然若揭,所以君王对待这种行为如果不予以坚决且强力的打击,任由其违反“礼制”,最后必然会导致其破坏政治规则,对政治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且由于边将所处的位置关乎国家边境安全、双边关系、外交等诸多要素,且历代边将由于手握重兵,一旦谋反对于国家的影响可谓是灭顶之灾,周边敌对势力也会借机骚扰,即使平定了叛乱,最终损失的还是国力,可谓是费力不讨好,既然如此,那么自然要防微杜渐,将隐患消灭于未发。

在工作中,下属过于强势,且锋芒毕露,甚至明面上跟上级作对。这种情况下,不管他是不是业务能力多强,其个人多么重要(真重要早就当个宝捧起来了,一边画饼一边敲打,这种人只要不是太蠢是不会“僭越”的),为了长远之计肯定是得打压的,至于怎么打压且打压之后怎么处理,则需要根据公司环境(制度方面)来权衡其能力与价值,如果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用,则需对症下药,是萝卜(如安抚)还是大棒(如辞退)相对,则需要视情况而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势头一定要打压住,否则其对于部门/公司的长远伤害非常大,毕竟有种事情叫:有样学样。

且这样的人能力越大,最终造成的危害面和影响就越大,况且现代公司制度下,人家豁出去闹一场大不了辞职而去,留下一地的烂摊子任你收拾...

所以与其事后的雷霆手段与及时处理,更高明的人则在刚出现苗头甚至还没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果断出手,将其化之于无形。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读《韩非子》亡征·第十五 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